湖南:林权活 产业兴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9-06-22 00:00
信息来源:
林改,不只是唤醒沉睡的荒山,催生林农致富的希望,更释放了林业资源的潜能,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
5万元,这是徐红富一家的全部积蓄;去冬今春,他把这笔钱花在了荒山上。
徐红富家住湖南省辰溪县火马冲镇,领到林权证后,这位精明的农民便带着一家人上了山,起早摸黑挖树坑。如今,新栽的600多亩速生造纸林已满目葱绿。
自湖南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年来,像徐红富这样投身造林的林农数以千万计,他们以空前的干劲让昔日荒凉的群山焕发出蓬勃生机。
与改革前相比,湖南林地平均租金由每年每亩12.7元升至21.6元,山林流转平均价格由每亩681元升至1147元;全省首批16个改革试点县市,年造林面积同比增加1.48倍。
林改带来的这些悄然变化,正日益显现出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积极效应。
分山确权,激励林农;“山当田耕,树当菜种”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两年前,记者在会同县采访时,曾慨叹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72%的全国重点林区县,竟然守着满目青山,过着穷日子。
而今,青山依旧,但林农“靠山吃山”的梦想,正变为现实。林改不足两年,林农人均收入已由490元增加到550元,增长12.3%。
说起这一变化,金龙乡岩脚村村民梁中伦的话很直白:过去山林属集体所有,开春种了树就不管死活;分山确权后,大家吃了“定心丸”,乐于管好自家林。“以前一亩楠竹只有300多块钱收入,如今能赚近千块。”
在湖南,像会同这样的县很多。全省面积的61%是林业用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在林区;同时,贫困人口也大多集中在林区。
“林农不富,富民强省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2007年7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要求将全面推进林改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大事来抓,他说,“解放林业生产力,有利于林农利益,有利于林业增收,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
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文件,省林业厅编印发放林改手册1600万册,以确保林农的知情权、监督权。各级政府还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实行目标考核。
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在三湘大地全面铺开。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产权明晰现场核实面积1.06亿亩,发放林权证410万本,发证林地面积5400万亩,计划到明年底,全省将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任务。
拿到林权证的林农,舍得在自己承包的林地上投入。洪江市双溪镇桐坪村张先发分得48.6亩林地后,一直没有闲着,先后引进了上百株名贵树种。他说:“承包经营权50年不变,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使之真正成为‘绿色银行’。”
流转合作,优化生产要素,释放资源潜能
5月,在洪江市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举行的拍卖会上,黔城镇竹山村的上千亩山林,通过拍卖卖出了预期价格的两倍多;有了这笔收入,村里硬化公路不用家家户户出钱了。
为推进林地林木流转,湖南省政府于2007年颁布《森林资源流转办法》,既规范了森林资源流转行为,又为优化林业生产要素提供了平台。到目前,全省已设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21个,累计流转森林1218.5万亩,实现交易额35.6亿元。
随着森林资源的有序流转和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主体开始投资林业,2008年,湖南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一批造林公司、林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促进了规模经营。
湖南省林业厅长邓三龙用“多赢”来形容林地流转带来的积极效应。他对记者说,资本“上山”,投资者获得经济回报,国家实现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改善;而对农民来说,多了一种资源变现的致富选择。
林改到户,林权相对分散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湖南自林改伊始便鼓励林农走规模经营和专业合作化的道路,组建股份制林场或专业合作社。
绥宁县拥有林业用地348.7万亩,通过探索“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已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126家,拥有林农会员9.6万人,合作社已成为该县集体林地经营的主体。
为落实农户对林木的处置权,湖南还着力改革采伐指标分配方式。今年,湖南省政府把“林木采伐指标入村到户工程”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提出林木采伐指标入户率、公示率和及时率3个“百分之百”,将林木采伐计划公开、公平、公正地安排到农户,减少乱砍滥伐。
林活业兴,焐热冷资源,产业大发展
如果说,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那么,没有产业的林业,则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的林业,也是不完整的林业。
湖南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森林蓄积量3.66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709亿元,均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林业资源,为湖南加快实现后发赶超、科学跨越提供了有利条件。
湖南省省长周强算过一笔账:如果全省1.93亿亩林业用地,每亩产值能从现在的20元达到100元,就可为农民增收154.4亿元。他表示,“林权改革是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从产业角度用好、发挥好林业资源优势。”
茶油是目前最富营养与健康价值的食用油。目前,全球90%的茶油产自我国,我国近50%的茶油出自湖南。借林权改革的东风,湖南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油茶“革命”,将优势资源培育成了优势产业。通过科技攻关,2008年,全省茶油产量达10.5万吨,油茶年产值突破50亿元。
一支以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打造的“油茶湘军”正在三湘大地迅速崛起。“金浩”、“苏仙”、“金拓天”、“湘椿子”等多个油茶知名品牌走俏国内外,开发出的山茶油保健品、护肤品、洗发香波等30多个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
为破解长期投入不足难题,近3年来,湖南通过全面清理涉林各种税费项目,让利于民超过5亿元,省财政安排林改及林业发展资金计2.53亿元,全省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林业贷款28.9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5.5亿元。
以林改为契机,湖南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除油茶产业外,楠竹产业、花卉产业、生态旅游和林下种植业等生态经济也蓬勃发展。如今,从事林业产业的农民和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林改不仅盘活了山林资源、木竹价格,更使全省山林经营呈现多元化格局,业已形成租赁造林、股份制造林、独资造林、企业造林等多种林业开发模式。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山地林业资源已为湖南130万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新的创业机会。
林权活,产业兴;湖南林业,正蓄势待发。
5万元,这是徐红富一家的全部积蓄;去冬今春,他把这笔钱花在了荒山上。
徐红富家住湖南省辰溪县火马冲镇,领到林权证后,这位精明的农民便带着一家人上了山,起早摸黑挖树坑。如今,新栽的600多亩速生造纸林已满目葱绿。
自湖南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年来,像徐红富这样投身造林的林农数以千万计,他们以空前的干劲让昔日荒凉的群山焕发出蓬勃生机。
与改革前相比,湖南林地平均租金由每年每亩12.7元升至21.6元,山林流转平均价格由每亩681元升至1147元;全省首批16个改革试点县市,年造林面积同比增加1.48倍。
林改带来的这些悄然变化,正日益显现出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重积极效应。
分山确权,激励林农;“山当田耕,树当菜种”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两年前,记者在会同县采访时,曾慨叹这个森林覆盖率高达72%的全国重点林区县,竟然守着满目青山,过着穷日子。
而今,青山依旧,但林农“靠山吃山”的梦想,正变为现实。林改不足两年,林农人均收入已由490元增加到550元,增长12.3%。
说起这一变化,金龙乡岩脚村村民梁中伦的话很直白:过去山林属集体所有,开春种了树就不管死活;分山确权后,大家吃了“定心丸”,乐于管好自家林。“以前一亩楠竹只有300多块钱收入,如今能赚近千块。”
在湖南,像会同这样的县很多。全省面积的61%是林业用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在林区;同时,贫困人口也大多集中在林区。
“林农不富,富民强省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2007年7月,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要求将全面推进林改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大事来抓,他说,“解放林业生产力,有利于林农利益,有利于林业增收,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
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文件,省林业厅编印发放林改手册1600万册,以确保林农的知情权、监督权。各级政府还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实行目标考核。
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在三湘大地全面铺开。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产权明晰现场核实面积1.06亿亩,发放林权证410万本,发证林地面积5400万亩,计划到明年底,全省将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任务。
拿到林权证的林农,舍得在自己承包的林地上投入。洪江市双溪镇桐坪村张先发分得48.6亩林地后,一直没有闲着,先后引进了上百株名贵树种。他说:“承包经营权50年不变,得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使之真正成为‘绿色银行’。”
流转合作,优化生产要素,释放资源潜能
5月,在洪江市林业产权交易中心举行的拍卖会上,黔城镇竹山村的上千亩山林,通过拍卖卖出了预期价格的两倍多;有了这笔收入,村里硬化公路不用家家户户出钱了。
为推进林地林木流转,湖南省政府于2007年颁布《森林资源流转办法》,既规范了森林资源流转行为,又为优化林业生产要素提供了平台。到目前,全省已设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21个,累计流转森林1218.5万亩,实现交易额35.6亿元。
随着森林资源的有序流转和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主体开始投资林业,2008年,湖南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一批造林公司、林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促进了规模经营。
湖南省林业厅长邓三龙用“多赢”来形容林地流转带来的积极效应。他对记者说,资本“上山”,投资者获得经济回报,国家实现林业产业的发展和生态改善;而对农民来说,多了一种资源变现的致富选择。
林改到户,林权相对分散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湖南自林改伊始便鼓励林农走规模经营和专业合作化的道路,组建股份制林场或专业合作社。
绥宁县拥有林业用地348.7万亩,通过探索“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林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已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126家,拥有林农会员9.6万人,合作社已成为该县集体林地经营的主体。
为落实农户对林木的处置权,湖南还着力改革采伐指标分配方式。今年,湖南省政府把“林木采伐指标入村到户工程”作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提出林木采伐指标入户率、公示率和及时率3个“百分之百”,将林木采伐计划公开、公平、公正地安排到农户,减少乱砍滥伐。
林活业兴,焐热冷资源,产业大发展
如果说,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那么,没有产业的林业,则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的林业,也是不完整的林业。
湖南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森林蓄积量3.66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709亿元,均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林业资源,为湖南加快实现后发赶超、科学跨越提供了有利条件。
湖南省省长周强算过一笔账:如果全省1.93亿亩林业用地,每亩产值能从现在的20元达到100元,就可为农民增收154.4亿元。他表示,“林权改革是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从产业角度用好、发挥好林业资源优势。”
茶油是目前最富营养与健康价值的食用油。目前,全球90%的茶油产自我国,我国近50%的茶油出自湖南。借林权改革的东风,湖南成功地进行了一场油茶“革命”,将优势资源培育成了优势产业。通过科技攻关,2008年,全省茶油产量达10.5万吨,油茶年产值突破50亿元。
一支以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打造的“油茶湘军”正在三湘大地迅速崛起。“金浩”、“苏仙”、“金拓天”、“湘椿子”等多个油茶知名品牌走俏国内外,开发出的山茶油保健品、护肤品、洗发香波等30多个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地。
为破解长期投入不足难题,近3年来,湖南通过全面清理涉林各种税费项目,让利于民超过5亿元,省财政安排林改及林业发展资金计2.53亿元,全省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林业贷款28.9亿元,其中林权抵押贷款5.5亿元。
以林改为契机,湖南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除油茶产业外,楠竹产业、花卉产业、生态旅游和林下种植业等生态经济也蓬勃发展。如今,从事林业产业的农民和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林改不仅盘活了山林资源、木竹价格,更使全省山林经营呈现多元化格局,业已形成租赁造林、股份制造林、独资造林、企业造林等多种林业开发模式。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山地林业资源已为湖南130万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新的创业机会。
林权活,产业兴;湖南林业,正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