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改革开放30年林业发展纪实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11-13 00:00
信息来源:
“春风乍起热潮涌,万物复苏处处新。”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雪峰山和武夷山余脉、洞庭湖滨,有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形地貌,林业区位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林业在经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源过度消耗的阵痛期和六七十年代资源消耗与发展相持的调整期后,树立起“生态保安全、产业谋发展”理念,进入了资源恢复发展的全新阶段。30年来,该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70万亩,“四旁”植树6.5亿株,封山育林3800万亩;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木材610万立方米,提供毛竹10500万根。该市现有林业用地1230万亩,有林地107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158万立方米,立竹1.34亿株,森林覆盖率44.57%。其中,有林地面积比1978年的710万亩增加了51.3%,活立木蓄积量比1978年的664万立方米增长了225%,立竹蓄积量比1978年的4313万株增长了211%,森林覆盖率比1978年的26%提高了18.7个百分点。如今,走在常德大地上,平湖区杨树俊俏挺拔,丘陵区春华秋实,山区漫野苍翠,处处生机盎然。
唱响生态主旋律
常德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这一系列城市名片,张张都有良好生态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常德林业长期艰苦努力换来的。
“自留山、责任山,就是你的山。”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为林农撑了腰,林区群众更加舍得往山上投资,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每年造林面积都在40万亩以上。
“义务植树,全民责任。”1981年以来,市各级党政机关、工矿企业、部队官兵、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认真履行植树义务,创新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认建认养古树名木与绿地、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创建园林式单位等实现形式,累计6500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植树2亿株,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7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72%,建制镇绿化覆盖率达31%,乡村绿化覆盖率达40%,道路、水域宜林区段绿化率达到100%,城乡宜林地绿化率达到98%以上,建立省、市、县级园林式单位594个。
“消灭荒山,绿化常德。”1988年~1993年,“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常德”大会战,常德人民向荒山进军,根治“赖子头”、“大字报”山,5年完成人工造林168万亩、“四旁”植树1.78亿株。全市提前2年完成绿化目标,临澧县是全省丘陵区灭荒绿化达标第一县。
“封山禁伐,休养生息。”1998年,石门县在经历特大洪水后,实施了2轮以“禁伐商品材、严控自用材”为核心的封山禁伐,举起“湖南省封山禁伐第一县”的大旗。通过10年努力,石门县有林地面积从260万亩增至300万亩,增加了15%;活立木蓄积量由358万立方米增至709万立方米,增长了198%;森林覆盖率由56.8%增至70%,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在石门县封山禁伐良好效益的带动下,2005年,邻近的澧县、临澧县也相继开始封山禁伐。
“重点工程,综合治理。”进入新世纪后,常德积极争取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林业血防(兴林抑螺)、长防林、平原绿化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和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德援项目造林等国际援助造林项目,对沅澧水流域、皂市和黄石等大型水库、25°以上坡地、石灰岩岩溶地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综合治理,林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造林,完成造林116.4万亩,25°以上坡耕地全部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建设,贯彻分类经营指导思想,区划界定各类生态公益林545.0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0.7%,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公益林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补偿面积466.4万亩,占公益林总面积的85.6 ;林业血防工程,实施造林22.4万亩,建设区感染性钉螺单位面积密度下降了51.7%。
做足产业大文章
常德属于南方集体林区,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市立足转化特色为优势,坚持产业与生态两手抓、两手重,打造出杨树工业原料林、杉松和桤木速生丰产林、油茶、南竹、花卉苗木、名特优经济林六大林业产业。尤其是杨树工业原料林、油茶和南竹三大特色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从2001年开始,一曲百万亩杨树工程建设的华美乐章,拉开了常德林业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大幕。汉寿县、安乡县、澧县、鼎城区等地平湖区,吸引泰格林纸、金太阳、洞庭白杨、上海新高潮等企业集团和个体大户等社会资本,挖掘湖州、滩地和沟港渠堤路等土地资源潜力,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股份制、大户等造林模式,建立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新造杨树116万亩,使全市杨树总规模达到16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425万立方米,年可供采伐量近50万立方米。“要致富,种杨树”,在平湖区农民中形成了共识。同时,丰富的资源,激活了杨树加工业,林纸产业被确定为该市十一大支柱产业,泰格林纸集团投资40亿元的30万吨溶解浆和30万吨黏胶纤维项目正在紧张运作之中。该市现有杨树加工企业300余家,生产的指节材等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市场,湖南省林产工业龙头企业——国珍木业生产的缝纫机台板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油茶是常德的特色经济林资源,拥有种植面积134万亩,主要分布在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临澧县等地丘陵区。全市茶油产量常年保持在8000吨左右,自主选育的寒露籽新品种“铁城一号”入选国家林木良种库。2008年,该市又提出把油茶产业发展成新的百亿产业目标,将油茶产业作为全市丘岗山地产业开发的重点内容,规划用10~15年时间,新造林和更新造林建立优质高效油茶基地60万亩,实施低产改造100万亩,力求通过品种更新和新品种推广,将亩均产油量由5公斤~7公斤提高到35公斤以上,使全市年产茶油量达到5.6万吨。
在新农村建设和丘岗山地综合开发的大力推动下,南竹产业成为常德经济新的增长点。该市现有南竹面积79万亩,主要分布在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年生长量1860万根。现有南竹加工企业216家,产品包括装饰材料、竹农具、竹家具、竹笋食品、竹生活日用品、竹工艺品等8个系列、156个品种,远销国内20个省市和欧美国家。
演绎保护重头戏
一直以来,常德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把森林资源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行政执法,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恢复,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在森林防火方面,常德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林道、隔离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森林火源管理“三个严禁”,争取武警森林部队“北兵南调”官兵支援,森林火警火灾发生次数逐年减少,火灾损失逐年降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预测预报和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的监测,推行工程综合治理和无公害防治,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防治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突出宣传、基础建设和法制保障,完善管理体制,出台《关于禁止非法收购、宰杀、加工、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通告》、《关于加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起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小区23个,保护区总面积24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9.4%。全市现有野生植物2626种,野生动物379种,较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前分别增加了13种和17种。林业行政执法方面坚持队伍建设和依法行政并重,建立健全森林公安、检察、法庭和公路、铁路、水上木材检查等执法机构,突出“候鸟”、“春雷”、“绿盾”等专项行动,加强对违法征占用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涉林案件执法检查和查处,全市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明显遏制。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雪峰山和武夷山余脉、洞庭湖滨,有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形地貌,林业区位特征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林业在经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源过度消耗的阵痛期和六七十年代资源消耗与发展相持的调整期后,树立起“生态保安全、产业谋发展”理念,进入了资源恢复发展的全新阶段。30年来,该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70万亩,“四旁”植树6.5亿株,封山育林3800万亩;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木材610万立方米,提供毛竹10500万根。该市现有林业用地1230万亩,有林地107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158万立方米,立竹1.34亿株,森林覆盖率44.57%。其中,有林地面积比1978年的710万亩增加了51.3%,活立木蓄积量比1978年的664万立方米增长了225%,立竹蓄积量比1978年的4313万株增长了211%,森林覆盖率比1978年的26%提高了18.7个百分点。如今,走在常德大地上,平湖区杨树俊俏挺拔,丘陵区春华秋实,山区漫野苍翠,处处生机盎然。
唱响生态主旋律
常德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这一系列城市名片,张张都有良好生态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常德林业长期艰苦努力换来的。
“自留山、责任山,就是你的山。”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为林农撑了腰,林区群众更加舍得往山上投资,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每年造林面积都在40万亩以上。
“义务植树,全民责任。”1981年以来,市各级党政机关、工矿企业、部队官兵、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认真履行植树义务,创新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认建认养古树名木与绿地、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创建园林式单位等实现形式,累计6500万人次参与义务植树,植树2亿株,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7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72%,建制镇绿化覆盖率达31%,乡村绿化覆盖率达40%,道路、水域宜林区段绿化率达到100%,城乡宜林地绿化率达到98%以上,建立省、市、县级园林式单位594个。
“消灭荒山,绿化常德。”1988年~1993年,“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常德”大会战,常德人民向荒山进军,根治“赖子头”、“大字报”山,5年完成人工造林168万亩、“四旁”植树1.78亿株。全市提前2年完成绿化目标,临澧县是全省丘陵区灭荒绿化达标第一县。
“封山禁伐,休养生息。”1998年,石门县在经历特大洪水后,实施了2轮以“禁伐商品材、严控自用材”为核心的封山禁伐,举起“湖南省封山禁伐第一县”的大旗。通过10年努力,石门县有林地面积从260万亩增至300万亩,增加了15%;活立木蓄积量由358万立方米增至709万立方米,增长了198%;森林覆盖率由56.8%增至70%,提高了13.2个百分点。在石门县封山禁伐良好效益的带动下,2005年,邻近的澧县、临澧县也相继开始封山禁伐。
“重点工程,综合治理。”进入新世纪后,常德积极争取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林业血防(兴林抑螺)、长防林、平原绿化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和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德援项目造林等国际援助造林项目,对沅澧水流域、皂市和黄石等大型水库、25°以上坡地、石灰岩岩溶地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综合治理,林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造林,完成造林116.4万亩,25°以上坡耕地全部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建设,贯彻分类经营指导思想,区划界定各类生态公益林545.05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0.7%,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公益林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补偿面积466.4万亩,占公益林总面积的85.6 ;林业血防工程,实施造林22.4万亩,建设区感染性钉螺单位面积密度下降了51.7%。
做足产业大文章
常德属于南方集体林区,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市立足转化特色为优势,坚持产业与生态两手抓、两手重,打造出杨树工业原料林、杉松和桤木速生丰产林、油茶、南竹、花卉苗木、名特优经济林六大林业产业。尤其是杨树工业原料林、油茶和南竹三大特色产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从2001年开始,一曲百万亩杨树工程建设的华美乐章,拉开了常德林业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的大幕。汉寿县、安乡县、澧县、鼎城区等地平湖区,吸引泰格林纸、金太阳、洞庭白杨、上海新高潮等企业集团和个体大户等社会资本,挖掘湖州、滩地和沟港渠堤路等土地资源潜力,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股份制、大户等造林模式,建立杨树工业原料林基地,新造杨树116万亩,使全市杨树总规模达到16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425万立方米,年可供采伐量近50万立方米。“要致富,种杨树”,在平湖区农民中形成了共识。同时,丰富的资源,激活了杨树加工业,林纸产业被确定为该市十一大支柱产业,泰格林纸集团投资40亿元的30万吨溶解浆和30万吨黏胶纤维项目正在紧张运作之中。该市现有杨树加工企业300余家,生产的指节材等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市场,湖南省林产工业龙头企业——国珍木业生产的缝纫机台板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油茶是常德的特色经济林资源,拥有种植面积134万亩,主要分布在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临澧县等地丘陵区。全市茶油产量常年保持在8000吨左右,自主选育的寒露籽新品种“铁城一号”入选国家林木良种库。2008年,该市又提出把油茶产业发展成新的百亿产业目标,将油茶产业作为全市丘岗山地产业开发的重点内容,规划用10~15年时间,新造林和更新造林建立优质高效油茶基地60万亩,实施低产改造100万亩,力求通过品种更新和新品种推广,将亩均产油量由5公斤~7公斤提高到35公斤以上,使全市年产茶油量达到5.6万吨。
在新农村建设和丘岗山地综合开发的大力推动下,南竹产业成为常德经济新的增长点。该市现有南竹面积79万亩,主要分布在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年生长量1860万根。现有南竹加工企业216家,产品包括装饰材料、竹农具、竹家具、竹笋食品、竹生活日用品、竹工艺品等8个系列、156个品种,远销国内20个省市和欧美国家。
演绎保护重头戏
一直以来,常德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把森林资源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行政执法,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恢复,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在森林防火方面,常德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林道、隔离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森林火源管理“三个严禁”,争取武警森林部队“北兵南调”官兵支援,森林火警火灾发生次数逐年减少,火灾损失逐年降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预测预报和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的监测,推行工程综合治理和无公害防治,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防治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突出宣传、基础建设和法制保障,完善管理体制,出台《关于禁止非法收购、宰杀、加工、出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通告》、《关于加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起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小区23个,保护区总面积249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9.4%。全市现有野生植物2626种,野生动物379种,较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前分别增加了13种和17种。林业行政执法方面坚持队伍建设和依法行政并重,建立健全森林公安、检察、法庭和公路、铁路、水上木材检查等执法机构,突出“候鸟”、“春雷”、“绿盾”等专项行动,加强对违法征占用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涉林案件执法检查和查处,全市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明显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