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林业理念 构筑生态永定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10-27 00:00
信息来源:
近年来,永定区树立现代林业理念,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使全区的林业规模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1.05%。
一、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生态优先原则,追求更加宽泛的造林之路
一是借国家有利政策大搞造林绿化。国家下达给永定区退耕还林任务,区委、区政府将此不仅视为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重要产业,而且视为拓展全区林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契机,在详细摸底、认真研究基础上,将退耕造林和荒山荒坡还林任务分解到乡镇行政村的造林小班和农民,并采取层层动员、高标准完成。具体栽植中,实行多树种、多林种、多种模式,以侧柏盖顶、刺槐占坡、刺槐缠腰、杨柳垫沟、兼用树种点缀、乡土树种补充,既确保了生态效益,又兼顾了经济效益,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的荒山荒地已全部实现绿化,构成了一道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绿色屏障。
二是借全区旅游产业兴起大搞造林绿化。区委、区政府,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天门山、茅岩河、市城区等景区科学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树木、花草,使景区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上又增添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群山绵延、流水清澈、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茅岩河进行了大规模绿化开发,建成了连接景区的“绿色走廊”、树木环绕的水上公园、有水有绿的娱乐广场,加上森林覆盖的狩猎场、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景点,使天门山、茅岩河自然景区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避暑旅游胜地。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保护和优化了生态环境,富裕了山区群众、带动了山区经济,使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结合起来,使特有的绿水青山逐渐变成了山区致富的金山银山。
三是借交通和市城建设大搞造林绿化。区委、区政府先后对张常高速公路、张罗公路、张清公路进行了统一绿化,建成了两边宽约10米的绿色林带;抓住乡路和乡村路改造的有利时机,对道路两边进行了高低树相配、风景树相衬、多树种、宽距离的绿化,使每条道路都成为一条风景优美的绿色通道。同时,利用我市四路改造和八路改造的有利时机,对城区公路进行了植树绿化,拓展了公共绿地,增加了城市公园,在城区空地建起了花草树相间的街头游园,并在河堤实施绿化工程,努力把市城区建成为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四是借新农村建设大搞造林绿化。建设新农村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工作中,不仅注重农民增收,还注重农村增绿,坚持把农村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村”的目标,大力实施“村道绿化、空地绿化、庭院绿化”等工程,使农村的绿色覆盖率有了大幅提高。同时,通过改变传统树种、改进栽植模式,使农村的绿化质量有了突破性提高。如沙堤乡龚家垴村已建成为我区的园林村,并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村,“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中绿中、硬化亮化配套”已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五是借全区木材加工发展大搞造林绿化。近年来,通过调动民营资本和引进外商外资,全区发展张家界木业大市场、大庸桥木业大市场以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365家木材加工企业,年消耗木材达5万立方米。这些木材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延长了林业产业链条,提高了林业综合利用率,给全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区委、区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导群众大力栽植生长见效快、适用范围广、抗病虫能力强,用具有良好的环保效应的速生杨,并采取连续发展的措施,补充木材消耗,扩大林业基础。目前 全区已建成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既给木材加工企业提供了原料,又吸引了新项目前来投资,形成了“加工带基地、基地促加工”的林业发展新局面。
二、抓好融资、栽植、管护等环节,谋求更加有效的造林措施
一是加大整合力度,让更多的资金融入造林。永定区是个省级贫困县,现有的财力仅能保吃饭、保运转。如何解决造林所需的资金问题,是区委、区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造林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根本问题。对此,永定区迎难而上、创新办法,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取得上级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将林业、水利发展计划等相关资金捆绑起来,集中资金搞好重点造林工程。此外,还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法,大力发展民营造林,使社会上更多的资金流入林业建设。
二是加大组织力度,让更多的力量投入造林。造林绿化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件重要工作,也是增加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惠民工程。为此,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树立“大林业”理念,提出了打造“绿色永定、生态区县、林业强区”的目标,制定了全区林业发展规划。具体实施中,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造林任务,建立了造林绿化责任制、造林质量负责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要求各责任单位做到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实行领导包片包段负责制,将各项造林工程的督导工作分解到区四大班子成员,要求做到任务不完成不放手、验收不过关不放手、管护不到位不放手;实行林业技术人员驻点领导,严格把好整地、填土、浇水等每道工序,有效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在强化全区各级各部门造林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社会造林的作用,多次开展义务植树,并将一些造林成本高、管护难度大的荒地无偿划拨给个人经营,在全区形成了造林绿化的强大合力。
三是加大管护力度,用更优的方法巩固造林。首先,让利于民促管护。对河道、乡村道路两旁集体栽植的树木,全部划分给所属村组农民承包经营;对主干道路两旁栽植的树木,确定专人分段管护,受益实行“541”分配机制,即50%受益划归护林员,40%受益划归占地农户,10%受益归村组集体。其次,倡导文明促管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造林绿化的意义、全区造林绿化的成就,不断增强人们关注生态的忧患意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还印制了写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管护树木人人有责、护林光荣、毁林可耻、绿色也是经济”等内容的警示牌,强化广大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引导群众在绿化家园的同时绿化心灵,在全区上下形成了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再次,严厉打击强管护。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相结合的手段,加强对树木的管护,特别是强化依法治林、以法兴林意识,严厉打击各种毁林事件。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封山禁牧”和“加强四旁树木管护”的通告,并采取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和法律追究等手段,对毁坏树木的行为给予了处理,有效保护了全区的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
一、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生态优先原则,追求更加宽泛的造林之路
一是借国家有利政策大搞造林绿化。国家下达给永定区退耕还林任务,区委、区政府将此不仅视为改善全区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重要产业,而且视为拓展全区林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契机,在详细摸底、认真研究基础上,将退耕造林和荒山荒坡还林任务分解到乡镇行政村的造林小班和农民,并采取层层动员、高标准完成。具体栽植中,实行多树种、多林种、多种模式,以侧柏盖顶、刺槐占坡、刺槐缠腰、杨柳垫沟、兼用树种点缀、乡土树种补充,既确保了生态效益,又兼顾了经济效益,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的荒山荒地已全部实现绿化,构成了一道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绿色屏障。
二是借全区旅游产业兴起大搞造林绿化。区委、区政府,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天门山、茅岩河、市城区等景区科学种植具有观赏价值的树木、花草,使景区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上又增添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群山绵延、流水清澈、有天然“氧吧”之称的茅岩河进行了大规模绿化开发,建成了连接景区的“绿色走廊”、树木环绕的水上公园、有水有绿的娱乐广场,加上森林覆盖的狩猎场、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的景点,使天门山、茅岩河自然景区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避暑旅游胜地。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保护和优化了生态环境,富裕了山区群众、带动了山区经济,使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结合起来,使特有的绿水青山逐渐变成了山区致富的金山银山。
三是借交通和市城建设大搞造林绿化。区委、区政府先后对张常高速公路、张罗公路、张清公路进行了统一绿化,建成了两边宽约10米的绿色林带;抓住乡路和乡村路改造的有利时机,对道路两边进行了高低树相配、风景树相衬、多树种、宽距离的绿化,使每条道路都成为一条风景优美的绿色通道。同时,利用我市四路改造和八路改造的有利时机,对城区公路进行了植树绿化,拓展了公共绿地,增加了城市公园,在城区空地建起了花草树相间的街头游园,并在河堤实施绿化工程,努力把市城区建成为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森林城市。
四是借新农村建设大搞造林绿化。建设新农村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工作中,不仅注重农民增收,还注重农村增绿,坚持把农村绿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村”的目标,大力实施“村道绿化、空地绿化、庭院绿化”等工程,使农村的绿色覆盖率有了大幅提高。同时,通过改变传统树种、改进栽植模式,使农村的绿化质量有了突破性提高。如沙堤乡龚家垴村已建成为我区的园林村,并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村,“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中绿中、硬化亮化配套”已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五是借全区木材加工发展大搞造林绿化。近年来,通过调动民营资本和引进外商外资,全区发展张家界木业大市场、大庸桥木业大市场以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365家木材加工企业,年消耗木材达5万立方米。这些木材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延长了林业产业链条,提高了林业综合利用率,给全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区委、区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导群众大力栽植生长见效快、适用范围广、抗病虫能力强,用具有良好的环保效应的速生杨,并采取连续发展的措施,补充木材消耗,扩大林业基础。目前 全区已建成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既给木材加工企业提供了原料,又吸引了新项目前来投资,形成了“加工带基地、基地促加工”的林业发展新局面。
二、抓好融资、栽植、管护等环节,谋求更加有效的造林措施
一是加大整合力度,让更多的资金融入造林。永定区是个省级贫困县,现有的财力仅能保吃饭、保运转。如何解决造林所需的资金问题,是区委、区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造林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根本问题。对此,永定区迎难而上、创新办法,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取得上级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将林业、水利发展计划等相关资金捆绑起来,集中资金搞好重点造林工程。此外,还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法,大力发展民营造林,使社会上更多的资金流入林业建设。
二是加大组织力度,让更多的力量投入造林。造林绿化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件重要工作,也是增加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惠民工程。为此,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树立“大林业”理念,提出了打造“绿色永定、生态区县、林业强区”的目标,制定了全区林业发展规划。具体实施中,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造林任务,建立了造林绿化责任制、造林质量负责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要求各责任单位做到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实行领导包片包段负责制,将各项造林工程的督导工作分解到区四大班子成员,要求做到任务不完成不放手、验收不过关不放手、管护不到位不放手;实行林业技术人员驻点领导,严格把好整地、填土、浇水等每道工序,有效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在强化全区各级各部门造林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全社会造林的作用,多次开展义务植树,并将一些造林成本高、管护难度大的荒地无偿划拨给个人经营,在全区形成了造林绿化的强大合力。
三是加大管护力度,用更优的方法巩固造林。首先,让利于民促管护。对河道、乡村道路两旁集体栽植的树木,全部划分给所属村组农民承包经营;对主干道路两旁栽植的树木,确定专人分段管护,受益实行“541”分配机制,即50%受益划归护林员,40%受益划归占地农户,10%受益归村组集体。其次,倡导文明促管护。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造林绿化的意义、全区造林绿化的成就,不断增强人们关注生态的忧患意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还印制了写有“树木是人类的朋友、管护树木人人有责、护林光荣、毁林可耻、绿色也是经济”等内容的警示牌,强化广大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引导群众在绿化家园的同时绿化心灵,在全区上下形成了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再次,严厉打击强管护。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相结合的手段,加强对树木的管护,特别是强化依法治林、以法兴林意识,严厉打击各种毁林事件。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封山禁牧”和“加强四旁树木管护”的通告,并采取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和法律追究等手段,对毁坏树木的行为给予了处理,有效保护了全区的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