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织就农民“钱袋子”———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采访见闻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9-10 00:00
信息来源:
湖南是林业大省,也是油茶种植大省。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778万亩,占全国油茶林总面积的1/3,年产茶油10万吨,占全国茶油总产量的1/3还多,油茶发展“独占鳌头”。
湖南油茶发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近年来不断加强油茶科技研发、加大油茶生产扶持力度、提高油茶加工利用水平。油茶产业整体水平逐年上升,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科技助力产业腾飞
一棵老品种的油茶树,结的果子又少又小,亩产油仅2-3公斤。而经过提纯、复壮、嫁接和品改的高产油茶树,树冠矮但果实丰满,亩产油可达50公斤,是老品种的20多倍。在浏阳市淳口镇高产油茶新品种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一种名为“湘林69号”的油茶树,亩产油更是高达75公斤。
该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浏阳毛茶油价格已经达到40-50元/公斤,农民种植新品种油茶,亩均可收入2000多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老品种油茶树效益比较低,农民不愿种,种了也卖不出去。”这位负责人说,“自从有了新品种,农民对油茶的认识转了180度弯,收入增加了,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高得很呐!”
据介绍,从1997年开始,浏阳市在淳口镇、沙市镇分别建立集中连片的油茶新造林示范基地2000亩和3575亩。示范基地良好的经济效益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市油茶丰产林面积发展到16万亩。该市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推行高接换冠、夏秋两次抚育等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15万亩,使亩均产油量从2.4公斤提高至24.4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增收1.32亿元。
湖南省林业厅相关专家介绍,通过30多年油茶科研攻关,湖南在油茶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精深加工及副产品利用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基本解决了油茶稳定高产的关键技术。该省先后选育出“湘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和优良家系新品种150余个,占全国所选育良种的65%。利用这些良种,湖南在32个县市建设采穗圃、示范林3000多亩,油茶优良家系和杂交种子园300多亩,依托采穗圃和种子园建设良种基地1000多亩,推广油茶营养杯育苗和规模化快速繁育新技术,使良种苗木年产量规模达到5000万株以上。
产业化发展如火如荼
提高油茶亩产量,只是油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如何把它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湖南省各油茶种植区进行了成功探索。
常宁市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油茶经营历史悠久。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村精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大部分油茶林抛荒减收,油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油茶产业究竟何去何从?
从2006年开始,常宁市每年加大油茶财政扶持力度。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资金,建立油茶发展基金。同时,该市整合项目资金,扶持油茶产业发展,对新造油茶高产林连片50亩以上的种苗实行无偿供应,第二年每亩给予50元的肥料补助,对连片垦复油茶50亩以上的联户、大户实行以奖代补,当年每亩奖励50元。金融部门加大对油茶基地和经营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贷款,市财政给予贷款贴息。
为加快油茶产业化步伐,从去年开始,该市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全面铺开油茶林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油茶林地向大户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已有经营200亩以上的油茶大户285户。
在祁阳县,油茶产业化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县对连片50亩以上的油茶低改、新造实行专项补助,低改一次性补助100元/亩,新造按100元/亩连续补助三年,并免费提供品改所需的种苗和穗条。对按程序报批连片经营老油茶林或新造300亩以上的大户,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另由县财政分别按每亩30元、5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扶持。两年来,全县年推广良种油茶2000亩以上。
规模经营的发展促使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开始出现。湖南金浩植物 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翔浩告诉记者?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创利税5000多万元。目前,公司已在祁阳、益阳、郴州、常德、、衡阳等地建设五大种植及加工基地。其中,仅在祁阳就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油茶产业基地11万余亩,与2.3万户农户签订供销合同,可为农户增收1000万元。
农民增收还需加大扶持
据介绍,油茶种植前三年需要一定投入,由政府免费提供种苗和肥料,农户只需投工投劳,资金投入较少。从第四年开始,油茶开始挂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盛果期一般可以延续40-80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各地“各显神通”采取了大量措施,油茶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研究解决。祁阳县县长张常明说,一是发展资金相对投入不足,油茶产业发展缺乏后劲。油茶品改投入资金较大,一般农户难以承担,县级财政投入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土地流转不畅,制约了油茶产业规模发展。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地方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三是油茶栽培技术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技术队伍缺乏,科技推广难以全面覆盖。
这些问题和困难在湖南各油茶种植县市,以及全国油茶主产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张常明建议,中央和省里应加大扶持力度,以充分调动农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油茶产业建设的积极性。比如设立油茶综合改造专项资金,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入;出台鼓励油茶林转让的相关措施和办法,扶持油茶产业规模化经营;在良种繁育上加大研究和政策扶持力度,以满足油茶品改和新种的需要;建立分级技术农民培训制度,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油茶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
湖南油茶发展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近年来不断加强油茶科技研发、加大油茶生产扶持力度、提高油茶加工利用水平。油茶产业整体水平逐年上升,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科技助力产业腾飞
一棵老品种的油茶树,结的果子又少又小,亩产油仅2-3公斤。而经过提纯、复壮、嫁接和品改的高产油茶树,树冠矮但果实丰满,亩产油可达50公斤,是老品种的20多倍。在浏阳市淳口镇高产油茶新品种示范基地,记者看到一种名为“湘林69号”的油茶树,亩产油更是高达75公斤。
该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浏阳毛茶油价格已经达到40-50元/公斤,农民种植新品种油茶,亩均可收入2000多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老品种油茶树效益比较低,农民不愿种,种了也卖不出去。”这位负责人说,“自从有了新品种,农民对油茶的认识转了180度弯,收入增加了,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高得很呐!”
据介绍,从1997年开始,浏阳市在淳口镇、沙市镇分别建立集中连片的油茶新造林示范基地2000亩和3575亩。示范基地良好的经济效益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市油茶丰产林面积发展到16万亩。该市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推行高接换冠、夏秋两次抚育等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15万亩,使亩均产油量从2.4公斤提高至24.4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增收1.32亿元。
湖南省林业厅相关专家介绍,通过30多年油茶科研攻关,湖南在油茶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精深加工及副产品利用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基本解决了油茶稳定高产的关键技术。该省先后选育出“湘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和优良家系新品种150余个,占全国所选育良种的65%。利用这些良种,湖南在32个县市建设采穗圃、示范林3000多亩,油茶优良家系和杂交种子园300多亩,依托采穗圃和种子园建设良种基地1000多亩,推广油茶营养杯育苗和规模化快速繁育新技术,使良种苗木年产量规模达到5000万株以上。
产业化发展如火如荼
提高油茶亩产量,只是油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如何把它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湖南省各油茶种植区进行了成功探索。
常宁市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油茶经营历史悠久。然而,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市场经济影响,农村精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大部分油茶林抛荒减收,油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油茶产业究竟何去何从?
从2006年开始,常宁市每年加大油茶财政扶持力度。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资金,建立油茶发展基金。同时,该市整合项目资金,扶持油茶产业发展,对新造油茶高产林连片50亩以上的种苗实行无偿供应,第二年每亩给予50元的肥料补助,对连片垦复油茶50亩以上的联户、大户实行以奖代补,当年每亩奖励50元。金融部门加大对油茶基地和经营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贷款,市财政给予贷款贴息。
为加快油茶产业化步伐,从去年开始,该市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全面铺开油茶林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油茶林地向大户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已有经营200亩以上的油茶大户285户。
在祁阳县,油茶产业化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县对连片50亩以上的油茶低改、新造实行专项补助,低改一次性补助100元/亩,新造按100元/亩连续补助三年,并免费提供品改所需的种苗和穗条。对按程序报批连片经营老油茶林或新造300亩以上的大户,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另由县财政分别按每亩30元、5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扶持。两年来,全县年推广良种油茶2000亩以上。
规模经营的发展促使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开始出现。湖南金浩植物 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翔浩告诉记者?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创利税5000多万元。目前,公司已在祁阳、益阳、郴州、常德、、衡阳等地建设五大种植及加工基地。其中,仅在祁阳就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油茶产业基地11万余亩,与2.3万户农户签订供销合同,可为农户增收1000万元。
农民增收还需加大扶持
据介绍,油茶种植前三年需要一定投入,由政府免费提供种苗和肥料,农户只需投工投劳,资金投入较少。从第四年开始,油茶开始挂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盛果期一般可以延续40-80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各地“各显神通”采取了大量措施,油茶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研究解决。祁阳县县长张常明说,一是发展资金相对投入不足,油茶产业发展缺乏后劲。油茶品改投入资金较大,一般农户难以承担,县级财政投入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土地流转不畅,制约了油茶产业规模发展。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地方至今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三是油茶栽培技术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技术队伍缺乏,科技推广难以全面覆盖。
这些问题和困难在湖南各油茶种植县市,以及全国油茶主产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张常明建议,中央和省里应加大扶持力度,以充分调动农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油茶产业建设的积极性。比如设立油茶综合改造专项资金,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入;出台鼓励油茶林转让的相关措施和办法,扶持油茶产业规模化经营;在良种繁育上加大研究和政策扶持力度,以满足油茶品改和新种的需要;建立分级技术农民培训制度,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油茶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