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清远、贺州两市林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9-09 00:00 信息来源:
  根据永州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永州市林业局领导率相关职能科室,于7月16日至20日,就林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情况,赴广东清远市和广西贺州市进行了调研考察。通过调研考察,对沿海地区林业产业转移的最新态势及两市承接沿海林业产业转移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就永州市林业如何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现将情况作如下综述:
  一、两市林业发展现状及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北江中下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是广东省的重点林区。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39.1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2.7%,其中有林地面积10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8%,林木绿化率70.9%,活立木蓄积5712万立方米。近年来,该市抓住承接沿海产业这一契机,积极把林业建设融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后花园”的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加速推进林业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后发地区实现林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林业发展新的跨越。2007年与2003年相比,全市林业总产值从10.8亿元增加到51亿元,林业工业产值从4000万元增加到16亿元,木材深加工能力从4万立方米增加到40万立方米,森林旅游业产值从1800万元增加到8亿元。
  贺州市地处桂、粤、湘三省(区)接合部,辖八步区、昭平县、钟山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一区三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是广西的林业大市,也是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全国外向型林业改革试验区。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85.4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6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9.3%,活立木蓄积量3167万立方米。近年来,贺州市充分利用沿海及海外经济辐射与转移产业前沿地带的优势,把发展林业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加速建设速丰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发展林纸、林板、林化三大产业,做大做强林产工业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资源培育方面,已完成速丰林造林65.6万亩,其中非公有制造林55.74万亩,占速丰林面积的85%,特别是桉树速丰林建设,从2004年开始以每年1万公顷的速度推进;在林产工业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林浆纸、林板和林化产业经营格局,制浆造纸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人造板年生产能力达25万立方米,林化产品加工能力达9万吨。2007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7.12亿元。林业已成为贺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清远、贺州两市林业近年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效显著。他们的一些举措和做法,探索出了欠发达地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林业经济从“寒极”到“热土”的大转变,值得学习借鉴。一是解放思想,突破惯性思维。一方面,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发展动力大增强。两市由原来无为的“等靠要”向有为的“干创闯”转变,充分认识到自己穷不是穷在钱上,而是穷在旧的观念上,缺乏内在增长的动力,造血功能不足,经济优势难形成,贫困问题难解决。思想的解放,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以思想大转变促进工业大发展。两市认识到本地区不发达不是农林不发达,而是工业不发达,及时转变过去以农为主、就林抓林的思维定位,树立“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二是思路清晰,主攻方向明确。清远市林业紧紧围绕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后花园”区域发展战略,严格资源保护,大力培育资源和优化林业结构,着力打造生态型林业产业;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和林区小水电,借助国有林场土地资源优势承接招商引资,着力打造工业型林业产业;积极改革林业管理体制,实施激励政策,着力打造市场型林业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休闲业,着力打造休闲型林业产业。先后成功引进了清远丰产、威绿速生、金光木业、威利邦木业、顺阳中纤板等10余家企业,发展速生丰产林32.6万亩。贺州市把承接产业转移的切入点瞄准速丰林开发和做大做强林产工业上,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几年内便成为了西部乃至全国最重要的速丰林生产基地,林产工业也成为了该市的新兴支柱产业。三是政策驱动,打造投资洼地。为鼓励速丰林基地建设,清远市出台了《鼓励发展短轮伐期基地的规定》,明确了育林基金按造林规模返还的方式予以扶持,即:造林规模1000-5000亩以内的,育林基金返还50%,5000-10000亩的,育林基金返还60%,10000亩以上的,育林基金返还70%。贺州市对速丰林基地建设,在税费、采伐、投资等政策上也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所造林木采伐时,按国家规定提取的育林基金和维简费,分别减按第一次销售价的6%和4%征收;采伐时减少购销环节,允许速丰林木材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对获得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速丰林造林项目,自治区按年利息额的30%进行贴息。在优惠政策和丰厚收益的双轮驱动下,两市林业已成为沿海转移资金的投资洼地,速丰林基地建设已成燎原之势。四是创新理念,借助外力发展。两市林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是借助外力,得益于大规模的招商引资,而其招商引资的成功,关键是“一个创新”和“两个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一个创新”,即在招商引资理念上的创新,两市除采取“以商引商”、“中介招商”、“全民招商”等方式外,创造性地提出“以地招商”理念,即通过招商主体下移,使让利收益主体从只对外商让利转变为向农民和各造林大户让利,从而盘活大量土地,拓展了招商引资的土地空间。“两个机制”,即建立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在长效机制建设上,实行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层层成立招商办,将招商引资分解到乡镇,落实到个人。在激励机制建设上,突破过去“谁投资、谁收益、谁征管”及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税收的办法,实行中心区域利益共同体的财政管理方式,属地征税,统一入库,市直与城区按67:33比例分享,超收按比例分成;市与县实行“核定基数、统一征管、超收分成、利益共享”的财税管理体制,对招商引资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各级、各部门抓招商引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林业的发展争取到了足够的内外动力推动。五是一流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理念,实行“只收税、不收费”的政策,切实做到“门槛一降再降,成本一减再减,空间一让再让,服务一优再优”,以一流的服务营造一流的软环境,这也是清远、贺州得以抢先一步发展的一着要棋。他们在服务内容上延长服务链条,从项目引进到建设投产以及增资扩产,实行咨询、立项、审批、登记、发证等一条龙服务;在服务质量上讲究实效性,一切办事程序从快从简,设立批复时限制,限时为企业办结各项手续;在规范服务上公开、透明,坚持依法行政,严禁对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和“吃、拿、卡、要”。各级领导率先垂范,部门积极配合。主管领导对重大项目实行跟踪指导,特事特办;政府部门为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和“服务上门”,对重点项目实行“保姆式”服务,一般项目实行“一条龙”服务,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二、永州市林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初步构想
  相比清远、贺州两市,永州市林业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具有更好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前景。从资源要素看,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301万亩,有林地面积1748万亩,活立木蓄积5058.7万立方米,其中:商品林面积1481万亩,蓄积为3946.2万立方米,分别占总面积和总蓄积的84.7%和78%,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从产业基础看,初步形成了以林纸、林板、林化、林药、林油和森林食品加工及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林业产业格局,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经济林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产工业龙头企业14家,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58家,总产值突破24亿元;从发展机遇看,国家正在实施的“东扩、西治、南用、北休”林业发展战略,以及即将实施的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都将会极大激发社会各界经营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林业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因此,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等各方面条件来衡量,我市林业都应是沿海产业转移的理想选地。
  有关经济专家预计,到2010年,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市,需要转移的产业产值总量将达20000亿元。紧紧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国外国内产业转移,已成为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借鉴清远、贺州两市的经验,永州林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初步构想是:立足四个优势承接转移,构建“四型”林业产业体系。
  (一)立足生态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生态型林业产业。即利用永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绿色通道等重点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的提质加速,使永州成为青山如黛、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环境迷人的粤港澳后花园,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沿海产业转移,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良性互动。
  (二)立足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工业型林业产业。即利用永州市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林业生产条件,利用沿海的资金技术,突出速丰林、毛竹、油茶三大规模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工业用材林和经济果木林,把永州打造成我国南方重要的林产工业原料林基地。同时,依托现有林产工业基础,承接沿海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传统林产加工企业,提高工业化水平,提升产业增值空间。
  (三)立足价值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市场型林业产业。即利用永州市与沿海地区林业产业的市场价值比较优势和劳动力、土地及燃料电力等低成本优势,瞄准市场需求,调整林业结构,努力开拓适销对路、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林业产品,使我市林业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林业产业向区域化、基地化、产业化和集群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立足后发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构建高效型林业产业。即利用永州市林业产业的后发优势,以高效率、低风险的投资回报预期,吸引沿海企业、院所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永州建立研发、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的林业产业体系,以此推动全市林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林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实现兴林、强市、富民的目标。
  三、永州市林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
  沿海产业能否转移得过来,关键是看能否满足产业转移所需的条件。从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投资流向都与成本、资源、市场、环境以及各种关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据此,林业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增强承接意识。坚持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中解放思想,树立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理念,充分运用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三位一体的战略举措,高起点、大手笔地做好林业产业转移承接工作,力争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对接,上大项目、上大项目配套的项目、上有利于林业产业聚集发展的项目、上能帮助林业产业链进一步配套和完善的的项目,努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林业产业,力争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抢得头筹,谋得先机,实现林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崛起。
  (二)完善配套,提升承接能力。一方面,落实项目配套。依托现有林产工业基础,以林纸、林板、林化、林药、林油和森林食品等骨干产品为龙头,以湘纸、金浩等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区为载体,以“种植、加工、销售”上下游产业链为纽带,组织专家论证评审,确立符合永州特色的林产工业定位,建立内涵丰富、科学可行、前景远大的项目资料库,精心包装项目资料,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沿海企业、资金、项目落户我市,推进林业产业的集聚、整合和升级。同时,精选项目“跑部进厅”,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扶持。另一方面,落实政策配套。研究出台原料林基地建设、林工产业建设和扶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打造投资政策洼地;建立企业化经营的行业银信担保公司,帮助企业或项目争取银行贷款支持;鼓励林产工业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创办原料林基地,在技术指导、造林用地、种苗供给、采伐指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吸引沿海产业转移。
  (三)依托优势,主动承接转移。一是依托用材林、油料林和药材林等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林纸、林板、林化、林药、林油和森林食品等优势产业,重点承接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综合利用好、环境污染小的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扩大工业用材林、生物质能源林、木本油料林和药材林等原料林基地建设规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力争新建用材林基地200万亩、毛竹林基地150万亩,新建改造油茶林基地200万亩,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强大的载体和平台。三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包装项目,内引外联,积极发展以阳明山、舜皇山、九嶷山、金洞和千家洞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业,重点开发市林科所生态休闲、金洞漂流和都庞岭生态猎奇为重点的旅游景点,努力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四是依托国有林场土地集约快、生态环境好的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项目和资金,兴建各类生态休闲园,打造生态型林业产业。
  (四)提高效能,优化承接环境。一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职能服务部门和“窗口”单位,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无偿代办制和失职追究制等服务效能制度,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积极为落户林业的转移项目提供便利、优质、高效服务。二是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执法职能部门和执法个体的执法资格、行为的监管,切实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重点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权勒卡、以权谋私,顶抗拖磨、推诿扯皮等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服务提速增效,扫清经济发展障碍。三是发展中介机构,延伸服务触角。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组建银信担保、科技研发、物流仓贮、信息发布等公共专业化服务平台,加强行业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和行业自律,降低转移企业的投资数额与风险,为企业间纵向延伸成链、横向积聚成群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落实责任,确保承接绩效。一是建立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目标责任制,把招商引资绩效、落实优惠政策等内容作为对各级林业部门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细化考核。二是建立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坚持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的全程跟踪服务的硬要求。三是加强林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明确专职的领导和人员专抓。四是参照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做法,市、县组建林业产业行业管理办公室,以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促进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考察清远、贺州两市林业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673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