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20周年 张家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回顾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8-08-26 00:00
信息来源:
张家界建市20年以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和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在该市的实施,促使张家界全市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大大加强。张家界建市以来,为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规范有序。首先,张家界市林业局每年对全市各野生动植物经营户的经营资格进行了严格审查,对经营种类和数量进行严格限制,对违法经营的坚决取缔。其次,严格把好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的审查关,对其规模,驯养场所,技术力量都作了严格审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批。同时,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2003年下发了《张家界市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再次,采取专项行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2000年以来,该市先后开展了“猎狐”、“蓝剑”、“候鸟二号行动”、“春雷”、“绿盾二号”等多次专项行动。仅2007年,张家界全市共查处野生动植物行政案件70起,其中非法猎捕、经营和运输野生动物52起,非法经营野生植物18起。收缴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活体2678条(只),死体1573条(只),行政罚款3.07万元,补缴保护基金2.85万元。通过以上措施,规范了张家界市野生动植物的经营、采集、猎捕、驯养繁殖等行政审批行为,遏制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使野生动植物 试吹玫搅巳肥涤行У谋;ぁ?BR>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培育发展迅速,促进了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资源为主的转变。野生动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必须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使野生动植物资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据统计,该市建市以来,全市的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23家,驯养繁殖品种包括野猪、岩蛙、蛇、七彩山鸡、绿头野鸭等9个种类。野生保护植物培植基地有24处,包括兰草、雪松、紫薇、铁树等种26个种类。野生动植物繁养培育年产值达1500万元。
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常抓不懈。多年来,张家界市林业局历届领导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都非常重视,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根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的需要和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任务的要求,加快了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在全市候鸟主要迁徙通道,迁徙停歇地、繁殖地、越冬地和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地域,共建立了三级监控站(点)139个,监控网络已较健全,专兼职监测人员达650余人。市及各区县均制订了监控应急预案。保障监测防控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继续加大监测防控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上述工作的开展,对满足“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的防控要求和确保实现“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的防控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飞速发展,栖息地保护得到加强。张家界建市前,1982年开始建设自然保护区,共建有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各类保护区5个,总面积36380公顷。其中:国家级1个,即桑植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始建于1982年,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也是湖南省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3个,即1984年建立的张家界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982年建立的索溪峪、天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这3个保护区地域相联,因当初建立时分属两个不同地区的3个县管辖未能合建在一起;市、区县级1个,即1986年建立的天门山自然保护区。建市后,全市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继续得到快速发展,保护面积不断得到增加。2001年分别建立了七眼泉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它们分别在永定区、桑植县和武陵源区,且杨家界保护区还位于上述3个省级保护区的毗邻位置。至此,张家界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增加至40244公顷。
2002年6月省林业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保护小区建设通知》和《湖南省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之后,张家界市各林业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努力争取当地区县人民政府的重视。截止2007年底,该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小区26个,总面积达29044.07公顷。这些保护小区保护对象:贺龙、廖汉生等伟人故居的生态环境保护;南方红豆杉、珙桐、黄杉、榉树、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天然分布区;猕猴、黑熊、白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主要繁殖地;世界溶洞奇观黄龙洞顶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水库湿地及其周边水源涵养林保护;市城区周边生态林保护等。保护小区建设不仅内容丰富,且面积达到已建自然保护区面积72%,在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建设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补充作用。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大大加强。张家界建市以来,为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规范有序。首先,张家界市林业局每年对全市各野生动植物经营户的经营资格进行了严格审查,对经营种类和数量进行严格限制,对违法经营的坚决取缔。其次,严格把好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的审查关,对其规模,驯养场所,技术力量都作了严格审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批。同时,加强了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2003年下发了《张家界市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再次,采取专项行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2000年以来,该市先后开展了“猎狐”、“蓝剑”、“候鸟二号行动”、“春雷”、“绿盾二号”等多次专项行动。仅2007年,张家界全市共查处野生动植物行政案件70起,其中非法猎捕、经营和运输野生动物52起,非法经营野生植物18起。收缴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活体2678条(只),死体1573条(只),行政罚款3.07万元,补缴保护基金2.85万元。通过以上措施,规范了张家界市野生动植物的经营、采集、猎捕、驯养繁殖等行政审批行为,遏制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使野生动植物 试吹玫搅巳肥涤行У谋;ぁ?BR>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培育发展迅速,促进了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资源为主的转变。野生动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必须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使野生动植物资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据统计,该市建市以来,全市的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23家,驯养繁殖品种包括野猪、岩蛙、蛇、七彩山鸡、绿头野鸭等9个种类。野生保护植物培植基地有24处,包括兰草、雪松、紫薇、铁树等种26个种类。野生动植物繁养培育年产值达1500万元。
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常抓不懈。多年来,张家界市林业局历届领导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都非常重视,并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根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的需要和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任务的要求,加快了全市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在全市候鸟主要迁徙通道,迁徙停歇地、繁殖地、越冬地和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地域,共建立了三级监控站(点)139个,监控网络已较健全,专兼职监测人员达650余人。市及各区县均制订了监控应急预案。保障监测防控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继续加大监测防控知识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上述工作的开展,对满足“勤监测、早发现、严控制”的防控要求和确保实现“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的防控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飞速发展,栖息地保护得到加强。张家界建市前,1982年开始建设自然保护区,共建有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各类保护区5个,总面积36380公顷。其中:国家级1个,即桑植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始建于1982年,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也是湖南省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3个,即1984年建立的张家界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982年建立的索溪峪、天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这3个保护区地域相联,因当初建立时分属两个不同地区的3个县管辖未能合建在一起;市、区县级1个,即1986年建立的天门山自然保护区。建市后,全市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继续得到快速发展,保护面积不断得到增加。2001年分别建立了七眼泉和杨家界自然保护区,它们分别在永定区、桑植县和武陵源区,且杨家界保护区还位于上述3个省级保护区的毗邻位置。至此,张家界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增加至40244公顷。
2002年6月省林业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保护小区建设通知》和《湖南省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之后,张家界市各林业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努力争取当地区县人民政府的重视。截止2007年底,该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小区26个,总面积达29044.07公顷。这些保护小区保护对象:贺龙、廖汉生等伟人故居的生态环境保护;南方红豆杉、珙桐、黄杉、榉树、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天然分布区;猕猴、黑熊、白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主要繁殖地;世界溶洞奇观黄龙洞顶水源涵养林保护和水库湿地及其周边水源涵养林保护;市城区周边生态林保护等。保护小区建设不仅内容丰富,且面积达到已建自然保护区面积72%,在张家界市生态环境建设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进程中发挥着重要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