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 ——对湖南省林产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7-12-28 00:00 信息来源:
  为落实周强省长的指示,湖南省对林产工业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在各市州普查的基础上,调研组对11个县、49家龙头企业进行了重点解剖,并先后赴福建、浙江、广东等林产工业发达省份学习考察。调研组感到,林产工业在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
  
  一、湖南省林产工业发展又好又快、贡献很大
  
  林产工业是以森林资源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林纸、林板、家具制品、林化、林药、森林食品等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林产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林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一)发展速度快。
  
  据国民经济统计年报,从1990到2006年,全省GDP由744.4亿元增加到7493.17亿元,增长9.07倍。据统计部门认可的林业统计数据,全省林业总产值从33.32亿元增加到551.24亿元,增长15.54倍。林产工业产值从3.97亿元增加到234.23亿元,增长58倍。林产工业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9%上升到42.5%,提高了30.6个百分点。林产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林业总产值和全省GDP增长速度。林产工业产品由人造板、纸制品、家具发展到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和工艺制品等多个领域。目前全省生产16大类1500多个品种的林产品。“十五”初期,全省生产人造板65万立方米,木竹地板和复合地板358万平方米,木竹制浆造纸22万吨,木竹家具95万套(件),松香及深加工产品1.3万吨,茶油等森林食品加工10万吨。2006年,生产人造板275万立方米,比“十五”初期增长323%;木竹地板和复合地板12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5%;木竹浆纸90万吨,同比增长309%;松香及其深加工产品3.2万吨,同比增长146%;林药加工2.8万吨;森林食品26万吨,同比增长160%。
  
  (二)产业效益好。
  
  1990年前,湖南的森林资源绝大部分还是以原木形态供应社会,原木出省约占木材产量的90%,木材“卖方”、“楠竹卖根”比较普遍,省内木竹加工只有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小型锯材厂、湿法纤维板厂和胶合板厂等,附加值外流,加工利润外流。近年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产品质量、附加值和效益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普遍得到了加工增值利用。一根毛竹加工成竹地板,价值由15元增加到60元,增值4倍;枝丫材加工成高密度纤维板,增值5.2倍;杨木造纸增值3.8倍;茶油经过加工成“金浩”高档食用油,每公斤市价达288元,增值14.4倍;靖州补天药业公司用松茯苓加工成茯苓多糖口服液,市价238元/盒,而使用的松茯苓原料仅为1.6克。林产工业经营效益的提高,也带动了木竹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林农收入。如一根胸径10寸的楠竹,可以卖到15元以上。2006年全省杉木原材料价格比上年上涨80元/立方米。如湖南创兴人造板公司进驻新宁县之前,该县的枝丫材和小径材没有销路,只能当柴火卖,每吨160元,2005年企业投资生产高密度纤维板,全县枝丫材和小径材的收购价由160元提高到350-360元/吨。据初步统计,全省林农每年从出售林木和初级加工获得的直接收益超过100亿元。
  
  (三)社会贡献大。
  
  快速发展的林产工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2006年湖南省“林业十强县”的林产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0.1%,绥宁县达到70%。永州市林产工业产值32.9亿元,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55.34%,占全市GDP的7.9%,共上交税金2.12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9.11%。二是增加了就业岗位。林产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给农村劳动力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全省1.1万户林产工业企业直接就业人员达65.13万人,带动原辅材料、半成品供应、采伐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农民就业618万人。“林业十强县”的林产工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平均达到50.4%。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林业十强县”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平均达到43.1%。靖州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2867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2006元,占70%。来自林产工业收入1203元,占42%。江华县未竹口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87.5万元,来自林产工业的收入450元,占50%强。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是一个边远山区乡镇,距县城100多公里,全乡4225户农民家家从事金银花种植和加工,2006年全乡种植金银花3万亩,年加工金银花3000吨,产值60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到1.5万元。四是丰富了市场。林产品以绿色、环保、原生态、亲和力强等特点,广受群众欢迎。家具、地板、人造板、木质装饰材料等是每个家庭必用的产品。功能性饮料和森林药品在保健品行业和医药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大,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茶油、板票等森林食品和经济林产品,改善了食品结构,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市场前景非常好。
  
  (四)带动作用强。
  
  林产工业的发展对林业产业乃至整个林业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林产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森林资源的培育。随着林产工业对原料林需求增旺,原材料收购价格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2000年,全省林业用地1.81亿亩、有林地1.42亿亩、森林覆盖率52.44%、森林蓄积量2.96亿立方米、竹林1007万亩、立竹14.68亿株。近年来,全省虽然每年消耗活立木2100万立方米,但由于年均人工造林或迹地更新362万亩、义务植树1.19亿株,到2006年底,全省林业用地1.93亿亩,同比增长6.63%;有林地1.56亿亩,同比增长9.50%;森林覆盖率55.53%,同比增加3.0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3.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2.43%;竹林1261万亩、立竹19.76亿株,分别增长25.22%和34.60%。与此同时,森林资源培育正在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跨越。随着杨树、桤木、桉树等速生丰产树种的推广和测土配方、挖沟筑垅、垦复施肥、飞机治虫等先进适用技术的运用,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沅江市原是洞庭湖区一个少林的地区。近年来,在泰格林纸等加工企业原材料需求增长的带动下,大力发展速生杨树,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迅速成为洞庭湖畔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而且,林产工业的发展也节约了森林资源。研究表明,1立方米人造板可以替代4立方米木材。可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不仅充分利用了资源,又有效的维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林产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林业产业经营模式和方式的转变。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林业产业走上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由于把原材料培育基地作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来建设,实行订单生产,既保证了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又增强了千家万户林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随着林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批林产工业园区应运而生,集群式发展也初现端倪。
  
  二、湖南省林产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资源有潜力。
  
  湖南省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充足,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全省4148万农村人口人均林地4.6亩,为人均耕地的3.8倍。现有林业用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森林蓄积量居全国第9位。油茶1770万亩,年产茶油10万吨,居全国第1位。毛竹1261万亩、19.76亿株,居全国第2位。松、杉、竹、杨、桉、桤木等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2055.8万亩。全省有种子植物210科、4859种,其中木本植物2200多种,居全国第5位。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林产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湖南省森林资源培育的潜力还很大。全省林分蓄积每亩3.01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5.7立方米的52.8%。全省油茶亩产茶油4.5公斤,如达到省林科院浏阳油茶示范基地亩产40公斤的水平,茶油产量可达70万吨,是目前产量的7倍。目前,湖南省进行产业化开发的主要是传统林产品,还有很大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如湖南省广布的红豆杉,美国从红豆杉树皮中提炼出来的治癌新药——紫杉酮,每百克高达人民币20万元,湖南省则只有原材料出口。
  
  (二)市场有需求。
  
  林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木材与钢材、水泥、塑料被公认为四大原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木材和林产品以生态自然、绿色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据国家林业局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年均林木蓄积消耗需求5.5亿立方米,其中近2亿立方米靠进口弥补;“十一五”期间,年均消耗需求将达到约7亿立方米,国内最多能提供约4亿立方米,缺口3亿立方米。据专家预测,到“十一五”末,我国人造板及各种装饰板材的需求量将超过6000万立方米,装饰地板需求量40亿平方米。松香等林化产品需求量将达60万吨,经济林产品需求量1.8亿吨。我国是纸张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产量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量仅为45公斤,与发达国家人均200-300公斤的差距甚大。如达到世界人均消费水平,我国木浆纸及纸制品需求量将达8000万吨以上。随着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各种营养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经济林产品也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木材是居于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都是一次性的,而木材又是可再生的资源。麻风树、黄连木、文冠果、油桐、光皮树等油料树种的果实和脂还可以直接提炼柴油。湖南省有油桐、光皮树等油料树种分布,省林科院掌握了生物质柴油生产的成熟的技术,且居国内领先水平。湖南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湖南是国家林业战略确定的“南用”区域,承担着为国家提供林产品的重要任务。发展林产工业,既是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国林业发展总体布局的必然选择。
  
  (三)产业有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林产工业已经初具规模。2006年,全省林产工业企业11280家,实现产值234亿元,其中支柱产业实现产值227亿元,占97.2%;规模以上企业658家,实现产值164亿元。工业园区发展快,初步形成规模的有桃江的竹工业园、湘阴的板材工业园、浏阳的生物医药园、长沙的地板工业园、绥宁的林产工业园、双牌的林产工业园、永州的异蛇产业群、靖州的茯苓和杨梅产业群、隆回的金银花产业群、湘中地区的茶油产业群等,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育形成了泰格林纸、福湘木业、金浩茶油等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全省现有涉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省级林产工业龙头企业49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10个、湖南省名牌产品19个。
  
  (四)政策有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200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为林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来,国家林业局把林业产业发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先后召开了全国林业产业大会,成立了全国林业产业协会,会同国家七部委专门发布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举办了林业产业博览会,在全国掀起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热潮,成为林业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出台了《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将“林纸一体化”列入了全省十大优势产业,将“竹木林纸”列入全省农业五大产业链,为林产工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尤其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为林产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林产工业存在的困难不少,问题不容忽视
  
  (一)发展理念滞后。
  
  一是对林产工业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到位。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林产工业就是木材加工业,没有认识到林产工业是以整个森林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一个产业体系,造成重木质资源、轻非木质资源,重传统产业、轻新兴产业的现象,对林产工业全面快速发展非常不利。二是对资源与产业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很多人还认为,林产工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先有资源、后有产业”,没有认识到林产工业发展固然需要大力培育森林资源,需要一定的资源保有量,但是不能忽略资源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不能忽略市场经济条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忽略产业对资源培育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浙江的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只有湖南省的64%和49%,但林业总产值和林产工业产值却是湖南省的2倍多。福建、广东两省的森林面积比湖南省少,林业产值却已突破千亿大关。如浙江南浔自己没有一根木材,但年产实木地板3000多万平方米,销售收入75亿元,被誉为没有木材的“木业之都”、没有森林的“林产大县”。广东深圳林业资源稀缺,但其家具产值超过600亿元。因此,发展林产工业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二)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规模普遍偏小。2006年,湖南省林业产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10652亿元的5%;人造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7428.56万立方米的4%,居全国第15位;松香类产品产量占全国91.54万吨的3%;地板产量占全国产量3.3亿平方米的4%。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实现的产值仅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8%。目前,世界木材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为:胶合板大于1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大于10万立方米/年,中密度纤维板为10万立方米/年。湖南省企业的平均规模为:胶合板0.31万立方米/年,刨花板1万立方米/年,中密度纤维板4.58万立方米/年,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31%、10%和46%。国内纤维板、刨花板单线最大规模已分别达到了30万立方米和45万立方米,而湖南省最大规模都只有5万立方米,分别只有国内先进水平的17%和11%。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品种比较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初级产品多,高精尖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少。终端产品少,产业链条较短。如家具产业,湖南省主要生产木制半成品、中纤板、刨花板等家具基材,而高附加值的家具成品80%被广东家具占领,造成终端产品效益外流,被成为外省的原料和半成品供应基地。三是技术装备落后。除少数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的装备还处于国内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逐步采用连续压机取代传统的单层或多层间歇式热压机。目前我国主要的大型人造板生产线基本上也采用进口连续压机,福州人造板厂现拥有的连续压机生产线就有三条,生产能力达50万立方米。而湖南省除长元人造板公司80年代引进一条薄板生产线外,其余全部是多层间歇式热压机,采用的热能均是燃煤蒸汽锅炉,能耗大,热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三)发展环境欠优。
  
  一是林产品税费负担仍然过重。全省76个重点林业县,林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县级财政对林业的依存度很高。因此,普遍存在征税环节提前、税率过高的现象。增值税和所得税本应在产品销售后根据产品增值和企业盈利状况征收,却提前到木材收购环节由林业局代收。据统计,全省在木竹采伐销售环节收取的各种税费总额平均占销售价的35%,高的50%。过高的税费,影响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林产品流通管制不合理。根据《森林法》的规定,对木材流通实行凭证运输制度。我省规定不仅对木竹实行凭证运输制度,而且把以木竹为原材料的林产品(包括二次加工产品)都纳入了凭证运输的范围。如人造板、家具等,流通时必需到林业部门办理运输证。这样,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延长了流通时间。福建、浙江两省则对木竹产成品(木质胶合板、原木、原竹除外)取消了省内运输证。三是行政执法不公。由于财政供给不足,少数基层执法单位为了弥补行政经费,雁过拔毛,林业站成为“收费站”,检查站成为“罚款站”,既影响了林业部门的形象,又加重了企业负担。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湖南省社会中介组织基本是自生自灭的民间组织,缺少政府必要的行政支持,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林业中小企业融资、林权证抵押、林木流转、森林火灾保险等还没有建立应有的信用平台,企业融资困难。相比之下,福建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打造了科企对接、政企对接、银企对接、农企对接等“四个对接”平台,每年定期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浙江注重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有效地提高了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省竹产业协会成立的浙江信林担保有限公司,为100多家林产品加工企业原料收购、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等提供担保贷款7.18亿元。五是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湖南省对林产工业鼓励扶持的举措不多,企业发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原始积累。政府有限的科技开发资金也主要用于资源培育、品种改良和示范基地建设等,对林产工业的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基本没有投入,造成企业技术更新换代不快、竞争力不强。浙江省财政以以奖代补的形式,每年安排3000万元无偿资金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质量认证、品牌培育、营销网络和原料林基地建设等实行补助,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福建省财政实施了竹业开发补助项目,5年共投入资金5800万元扶持各地的竹林培育、竹林喷灌、测土配方施肥、竹山道路建设等。
  
  四、发展林产工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产工业发展。
  
  森林资源是湖南省的重要资源。林产工业具有资源的可再生性、产品的可降解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等特点,是富民的绿色产业,是市场的常青产业。实践证明,发展林产工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兴林富民的必然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保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林产工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推动林产工业发展,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林产工业发展潜力,充分发挥林产工业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转变林产工业局限于木竹加工业的观念,树立全面的林产工业发展观,大力推进林纸、林板、家具制品、林化、林药、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等林产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认真借鉴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实现林业经济结构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达到发展林产工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目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努力完善林产工业政策。
  
  林产工业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和资源约束型产业,要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和宏观引导调控。林业、发改委、财政、税务、银监、工商等部门要联合制定发布《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制定完善林产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林产工业发展目标、重点、布局及相关政策措施,引领、规范和扶持林产工业发展。一要明确林产工业发展的重点与领域。重点发展木浆造纸业、人造板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优先发展油茶产业、竹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二要出台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品和工艺目录以及具体措施。做到优先发展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逐步关停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的小规模企业,淘汰现有生产能力中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技术,积极发展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及装备。三要出台扶持林产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建议省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质量认证、品牌培育和原料林基地建设。改革林产品流通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林产品凭证运输。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鼓励和促进林产工业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等认证,积极推进森林认证体系和林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完善投融资体制。政策性银行在业务范围内,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对林业项目给予积极支持。研究建立面向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的小额贷款和林业企业贷款扶持机制。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或担保公司,支持林产工业发展。
  
  (三)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一是制定林产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园区是特色产业的载体。根据实际,全省重点发展木浆造纸工业园、人造板工业园、家具工业园、竹产业园、油茶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做到布局合理,各展所长。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尤其是具有原产地特色的产品企业和品牌,切实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扶持泰格林纸集团发展木浆造纸业,扶持长元人造板有限公司、创兴人造板有限公司、福湘木业公司、地宝龙公司等发展人造板产业,扶持长沙、汨罗、祁东等地发展家具制造业,扶持桃江、绥宁等地发展竹产业,扶持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邦尔泰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油茶产业,扶持浏阳、湘西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三是加强新兴产业开发。重点发展靖州茯苓和杨梅、慈利杜仲、隆回金银花等中药新兴产业,形成中药系列地方拳头产品。充分利用湖南省能源植物丰富和生物燃油开发技术国内领先的优势,推进与中石油的合作,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四是是推进林产工业集群化发展。完善并实施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重点改造、扩大现有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与重组,逐步培植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尤其是要大力扶持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泰格林纸集团等造纸和人造板骨干企业。定期发布林产工业龙头企业目录,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
  
  (四)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发展。
  
  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林产工业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省林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基础和骨干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林产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科技扶持基金,扶持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重点开展竹产品、森林食品(含油茶)等林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中试、推广。鼓励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探索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切实加强工业原料林建设。
  
  鼓励加工企业把工业原料林建设作为生产的第一“车间”,加快自有原料林基地的建设步伐,推进林纸、林板、林化、林油一体化建设。依靠国内市场供应木竹原料的造纸、人造板、林化项目必须同时规划建设原料林基地。以木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要按照其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育林基金用于专项原料林基地建设。承诺依靠国外市场供应木材原料的工业项目要严格履行承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工业原料林。增加财政对工业原料林建设所需的林木良种繁育、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大贴息贷款等信贷扶持政策。改革工业原料林采伐管理制度,做到按森林经营方案应采尽采,充分保障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和林木处置权。坚持科技兴林,以松、杉、杨、桤、竹、桉、油茶、光皮树等树种为重点,开展一系列科技攻关,形成配套成熟的工业原料林先进培育技术。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推进、规范森林资源流转,促进工业原料林建设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六)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不断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各部门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林业主管部门严格履行《行政许可法》所赋予的行业管理职能,实施木材、竹材经营加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等行业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大中型林产工业企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的评估。提高林业部门的财政供养水平,从根本上杜绝木材检查站乱罚款现象。争取改革育林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征收标准,逐步将其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用于发展林业生产。促进区域性林产品交易市场发展,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林产品与服务市场体系。建立湖南省林业产业协会,加强林产工业的宏观引导和协调服务。进一步完善林业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作用。扶持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创新农村林业经营体制,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消除束缚非公有制林业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国有森工企业的改革、改造和重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湖南省的优势,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引进战略投资者,为湖南省林产工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富民产业 ——对湖南省林产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673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