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浏阳林业 ——浏阳林业建设系列报道之科学育林篇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7-08-16 00:00
信息来源:
漫山遍野清秀挺拔的翠竹,山谷中潺潺的溪流,勾画出一副秀美的图画。这是马石窝林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马石窝林场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镇浏河源村,面积超过3000亩,是浏阳市第一家通过流转组建的家庭林场。
“以前可不是这样,竹子又细又密,大风一吹,竹子一片片倒伏,打眼望去,全是残竹断枝,让人心疼得不得了。”林场主人刘谅友说。
是什么给马石窝林场带来这样大的变化呢?“科学育林!”刘谅友说。
科学育林,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是浏阳市林业局近年来始终坚持的一项工作,也得到了广大林农的认可。
“科技是个好东西”
“现在竹林砍伐不叫‘砍伐’了,叫‘间伐’。这样,采伐成熟楠竹的同时,可以给未成熟的楠竹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在马石窝林场的工棚里,刘谅友继续讲着他的科技经。
“啪、啪、啪”一阵敲击声引起了记者注意,循声过去,一位林农正在采伐楠竹。不过让记者奇怪的是,林农不是在整理砍倒的竹材,而是在用刀把敲击剩下的竹桩。
“您这是在做什么啊?”
“把竹节打通。竹节打通后,雨水就可以沿着打通的窟窿漏到竹桩的根部,这样竹桩腐烂得快,有利于其他竹子的生长。”
浏阳全市有竹林面积4.237万公顷,立竹近9000万根,位居湖南省第二位,竹业在近年迅速成长为浏阳林业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浏阳市围绕“一根竹子”做文章,落实“山当田耕、竹当菜种”的理念,积极开展竹林低产林改造,垦复抚育竹林3.33万公顷,每亩立竹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90多根上升到现在的135根。
“科技是个好东西,以前竹林全是自然生长,采伐的时候基本上是成片成片的进行,竹子一般长到10多厘米粗(直径)就不错了。后来,经过林业站的技术指导、科技培训,我们都知道了竹林经营的重要性,进行了低产低效林改造。你看,现在的竹子,好多都超过20厘米粗。”刘谅友边说,边指着一棵棵粗壮的竹子比划着。
林业局频送科技“套餐”
林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林木生长,而且对林农增收和林业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ABT(生根粉)与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研究与推广应用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5年前,浏阳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ABT与GGR系列对比试验研究工作,在研究比较后发现ABT与GGR系列产品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10%~15%,于是开始在全市37个乡(镇、街道)、9个林场、23个花木公司和花木基地推广使用。据统计,5年来这项技术共为农民增加收益8700余万元。浏阳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国东也因此荣获国家林业局2006年度林业科技推广特等奖。
对油茶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是浏阳林业的“传统项目”。早在1976年,浏阳就率先在湖南省成立了第一个油茶科研所,1983年又从中国林科院引进了油茶芽苗砧接育苗技术并进行推广。截至2005年,浏阳市共运用 茶芽苗砧接育苗技术繁育嫁接油茶苗8000万株。
但浏阳务林人并不满足。从1997年开始,浏阳又引进了油茶全同胞、半同胞杂交实生良种50个,开展“油茶两系杂交繁育与应用”国家林业重点研究课题。2002年,全国惟一的油茶种子园建设项目也落户浏阳。
“我们还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了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改造低产林10多万亩,使油茶亩产由原来的2.4公斤提高到24.4公斤。”杨国东说。据介绍,截至2005年,浏阳市共获有11项油茶科技成果11项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而且并这些11项油茶科技成果被全部推广运用到油茶生产实践中。
“耕作型”农民向“技术型”农民转变
夏日的柏加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2.2万亩花卉苗木将全镇6000多户林农“装”进一个大花园的同时,也将大把的钞票装进了柏加人的口袋。
而几年前,柏加的花卉苗木产业并不像现在这样红火,品种单一、,效益低下是成为柏加花卉苗木产业的最大瓶颈。
在科学育林战略的引导下,柏加镇林农开始由传统的种植方式向科学种植转变,引进花卉苗木新品种13个,培育精品苗圃2000多亩。随之而来的是柏加花卉苗木产业地不断发展壮大,去年全柏加镇花木销售收入更是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
“只有林农掌握了林业科技,并将之应用到生产实践种植过程中,才能实现科学育林的目标。”浏阳市林业局局长谭景长说。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浏阳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推动农民由“耕作型”向“技术型”转变。
农民李建国过去10多年一直用传统方式培育种植了几亩地花木,产量低,效益差,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却不比别人少。2005年在市林业局的指导下,李建国开始租赁土地、合股经营、科学种植,短短两年,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0多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像李建国这样的种植户在柏加镇还有40多户。
红檵木是浏阳市林业科技人员经通过多年努力开发出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树种,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经过反复对比试验,浏阳市林业科技人员在红檵木扦插育苗、古桩嫁接、采穗圃建设、盆景制作上摸索出一整套技术,并选育出多个品种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为了让农民能够掌握这系列技术,浏阳市专门建立了“永和红檵木科研所”、“浏阳园艺学校”,培育农民技术人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浏阳市现有具备园艺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有近1800人。农民学会了种植技术,尝到了甜头,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檵木。
目前,浏阳市红檵木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红檵木之乡”。
马石窝林场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大围山镇浏河源村,面积超过3000亩,是浏阳市第一家通过流转组建的家庭林场。
“以前可不是这样,竹子又细又密,大风一吹,竹子一片片倒伏,打眼望去,全是残竹断枝,让人心疼得不得了。”林场主人刘谅友说。
是什么给马石窝林场带来这样大的变化呢?“科学育林!”刘谅友说。
科学育林,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是浏阳市林业局近年来始终坚持的一项工作,也得到了广大林农的认可。
“科技是个好东西”
“现在竹林砍伐不叫‘砍伐’了,叫‘间伐’。这样,采伐成熟楠竹的同时,可以给未成熟的楠竹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在马石窝林场的工棚里,刘谅友继续讲着他的科技经。
“啪、啪、啪”一阵敲击声引起了记者注意,循声过去,一位林农正在采伐楠竹。不过让记者奇怪的是,林农不是在整理砍倒的竹材,而是在用刀把敲击剩下的竹桩。
“您这是在做什么啊?”
“把竹节打通。竹节打通后,雨水就可以沿着打通的窟窿漏到竹桩的根部,这样竹桩腐烂得快,有利于其他竹子的生长。”
浏阳全市有竹林面积4.237万公顷,立竹近9000万根,位居湖南省第二位,竹业在近年迅速成长为浏阳林业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近年来,浏阳市围绕“一根竹子”做文章,落实“山当田耕、竹当菜种”的理念,积极开展竹林低产林改造,垦复抚育竹林3.33万公顷,每亩立竹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90多根上升到现在的135根。
“科技是个好东西,以前竹林全是自然生长,采伐的时候基本上是成片成片的进行,竹子一般长到10多厘米粗(直径)就不错了。后来,经过林业站的技术指导、科技培训,我们都知道了竹林经营的重要性,进行了低产低效林改造。你看,现在的竹子,好多都超过20厘米粗。”刘谅友边说,边指着一棵棵粗壮的竹子比划着。
林业局频送科技“套餐”
林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林木生长,而且对林农增收和林业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ABT(生根粉)与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研究与推广应用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5年前,浏阳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ABT与GGR系列对比试验研究工作,在研究比较后发现ABT与GGR系列产品可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10%~15%,于是开始在全市37个乡(镇、街道)、9个林场、23个花木公司和花木基地推广使用。据统计,5年来这项技术共为农民增加收益8700余万元。浏阳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国东也因此荣获国家林业局2006年度林业科技推广特等奖。
对油茶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是浏阳林业的“传统项目”。早在1976年,浏阳就率先在湖南省成立了第一个油茶科研所,1983年又从中国林科院引进了油茶芽苗砧接育苗技术并进行推广。截至2005年,浏阳市共运用 茶芽苗砧接育苗技术繁育嫁接油茶苗8000万株。
但浏阳务林人并不满足。从1997年开始,浏阳又引进了油茶全同胞、半同胞杂交实生良种50个,开展“油茶两系杂交繁育与应用”国家林业重点研究课题。2002年,全国惟一的油茶种子园建设项目也落户浏阳。
“我们还在全市大面积推广了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改造低产林10多万亩,使油茶亩产由原来的2.4公斤提高到24.4公斤。”杨国东说。据介绍,截至2005年,浏阳市共获有11项油茶科技成果11项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而且并这些11项油茶科技成果被全部推广运用到油茶生产实践中。
“耕作型”农民向“技术型”农民转变
夏日的柏加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2.2万亩花卉苗木将全镇6000多户林农“装”进一个大花园的同时,也将大把的钞票装进了柏加人的口袋。
而几年前,柏加的花卉苗木产业并不像现在这样红火,品种单一、,效益低下是成为柏加花卉苗木产业的最大瓶颈。
在科学育林战略的引导下,柏加镇林农开始由传统的种植方式向科学种植转变,引进花卉苗木新品种13个,培育精品苗圃2000多亩。随之而来的是柏加花卉苗木产业地不断发展壮大,去年全柏加镇花木销售收入更是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
“只有林农掌握了林业科技,并将之应用到生产实践种植过程中,才能实现科学育林的目标。”浏阳市林业局局长谭景长说。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浏阳积极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推动农民由“耕作型”向“技术型”转变。
农民李建国过去10多年一直用传统方式培育种植了几亩地花木,产量低,效益差,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却不比别人少。2005年在市林业局的指导下,李建国开始租赁土地、合股经营、科学种植,短短两年,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0多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像李建国这样的种植户在柏加镇还有40多户。
红檵木是浏阳市林业科技人员经通过多年努力开发出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树种,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经过反复对比试验,浏阳市林业科技人员在红檵木扦插育苗、古桩嫁接、采穗圃建设、盆景制作上摸索出一整套技术,并选育出多个品种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为了让农民能够掌握这系列技术,浏阳市专门建立了“永和红檵木科研所”、“浏阳园艺学校”,培育农民技术人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浏阳市现有具备园艺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民有近1800人。农民学会了种植技术,尝到了甜头,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檵木。
目前,浏阳市红檵木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红檵木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