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退耕还林实施“五个结合”成效显著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7-05-18 00:00
信息来源:
汝城县实施退耕还林六年来,面积达到9.1万亩,在建设过程中,切实把握“五个结合”的标准,成效十分显著,有力地促进了老区农民增加收入,进一步加快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一是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目前,汝城县已安排扶贫资金、扶贫贷款和其它资金150万元用于退耕还林和贫困地区农民开发增收项目。项目完成后,可实现人均年增收600元,受益的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的农民平均每人可增收1000元。为了进一步增加工程区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该县计划每年增加扶贫资金10万元。
二是退耕还林与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相结合。汝城县累计户用沼气池0.25万户,更新改造省柴节煤灶3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00平方米,已形成年开发节约能源5万吨标准煤的能力,相当于封山育林6万亩。今后,该县计划用10年时间将沼气池用户发展到2万户,更新改造省柴煤灶5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00平方米,从而基本解决全县8万户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
三是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为增加全县粮食产量,汝城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配套开展了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排灌分家、田埂硬化、改变耕作制度、推广秸杆还田和平衡施肥等土肥技术,通过推广超级稻等高产品种,通过兴修水渠水沟等灌溉设施,树立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样板。目前,该县已实施了高产基本农田建设5万亩,兴修水渠4000米。今后,该县计划再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5万亩,兴修水渠8000米,力争全县粮食总产量与退耕前持平。
四是退耕还林与农业人口转移相结合。随着汝城县城镇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部分农业人口已转移到县城、城镇和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经商、运输和居住。他们的良性转移平衡了退耕后农村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保证了农村退耕者的基本收入。目前,该县已实现农业人口转移5000户。今后,该县将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确保农业人口转移率达到10%。
五是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为切实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退耕农户的贫困问题,汝城县对部分条件艰苦的边远贫困山区农民实施了生态移民。如永丰乡横坪山村芦花山组六户农户迁往乡镇府所在地三角坪居住,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从实际上解决了贫困问题。(胡文涛)
一是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目前,汝城县已安排扶贫资金、扶贫贷款和其它资金150万元用于退耕还林和贫困地区农民开发增收项目。项目完成后,可实现人均年增收600元,受益的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的农民平均每人可增收1000元。为了进一步增加工程区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该县计划每年增加扶贫资金10万元。
二是退耕还林与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相结合。汝城县累计户用沼气池0.25万户,更新改造省柴节煤灶3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00平方米,已形成年开发节约能源5万吨标准煤的能力,相当于封山育林6万亩。今后,该县计划用10年时间将沼气池用户发展到2万户,更新改造省柴煤灶5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00平方米,从而基本解决全县8万户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
三是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为增加全县粮食产量,汝城县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配套开展了基本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排灌分家、田埂硬化、改变耕作制度、推广秸杆还田和平衡施肥等土肥技术,通过推广超级稻等高产品种,通过兴修水渠水沟等灌溉设施,树立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样板。目前,该县已实施了高产基本农田建设5万亩,兴修水渠4000米。今后,该县计划再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5万亩,兴修水渠8000米,力争全县粮食总产量与退耕前持平。
四是退耕还林与农业人口转移相结合。随着汝城县城镇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部分农业人口已转移到县城、城镇和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经商、运输和居住。他们的良性转移平衡了退耕后农村耕地的人均占有量,保证了农村退耕者的基本收入。目前,该县已实现农业人口转移5000户。今后,该县将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确保农业人口转移率达到10%。
五是退耕还林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为切实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退耕农户的贫困问题,汝城县对部分条件艰苦的边远贫困山区农民实施了生态移民。如永丰乡横坪山村芦花山组六户农户迁往乡镇府所在地三角坪居住,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从实际上解决了贫困问题。(胡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