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市森林植被恢复的思考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7-05-01 00:00
信息来源:
冷水江市是有名的“锑都”、“煤海”,其采矿、冶炼历史悠久,达百年以上,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化程度相当高,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工业化进程,近800家冶炼、煤炭、火力发电、化工和建材等企业高度集中于这个人口仅有35万、面积仅有4.39万hm2的土地上,进行“掠夺式”开发,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严重,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要求相距较远,对境内生态系统的退化地区恢复森林植被,进行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
1 森林植被现状
1.1 基本情况
冷水江市地处湖南省中部,雪峰山北段南麓,资江中游,东与涟源市、南与新邵县、西北与新化县接壤。地理位置为东经111°18′57″~111°36′40″、北纬27°30′49″~27°50′38″。土地总面积4.39万hm2,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17万人。冷水江市是湖南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盛产锑矿和原煤而闻名。属湘中丘陵区,地形地貌特点为五山二丘二岗一平地,地势呈南北高,中部低不对称的马鞍形。最高海拔1072m,最低海拔162m,地势高差910m。洞庭湖水系的资江干流贯穿全市18km,资水一级支流10条,总流程135.18km。
1.2 森林植被状况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2.2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08%,森林面积1.34万hm2,占林业用地的60.9%,疏林地133.33hm2,灌木林6273.33hm2,宜林地1146.67hm2,未成林造林地946.67hm2,苗圃地4066.67hm2,分别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6%、28.6%、5.2%、4.3%、0.01%;活立木总蓄积457490万m3,其中森林蓄积409562万m3,占活立木总蓄积的84.7%,平均森林蓄积为2m3/667m2。森林覆盖率36.50%,比湖南省平均森林覆盖率低17.8%,是全省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县(市)之一。
1.3 森林植被破坏状况
全市森林植被破坏地区总面积5666.67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其中严重破坏区(指基本无植被及只有少量草本植物的地区)有800hm2,主要分布在矿山乡、锡矿山办事处和渣渡;中度破坏区(指只有草本植物和灌木分布的地区)有2600hm2,主要分布在矿山乡、锡矿山办事处、渣渡镇、中连乡、梓龙乡、同兴乡;轻度破坏区有2266.67hm2,全市各乡镇均有分布。
2 森林植被破坏分析
矿区森林植被破坏主要是间接或直接的人为开发活动造成。
2.1 矿山开采的间接破坏
2.1.1 矿山开采造成土地破坏 矿山开采破坏土地的类型主要有挖损、塌陷和压占3种类型。土地挖损是指露天采矿、煤,是把矿、煤层上方的表土和岩层剥离之后进行的,因此,对土地损毁的最主要形式表现为直接挖损。土地塌陷是指大多数煤、矿为井工开采,煤、矿塌陷地是采煤、矿损毁土地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沉陷是由于煤炭、矿产资源开采形成一定的地下采空区,导致上覆岩层的应力平衡被打破而产生变形,逐步沉降形成地表洼陷地带。土地占压是指煤矿工业的占压土地包括两类,一是露天采矿剥离表层土堆积而形成的外排土场;另一是井工采煤、矿由井下运到地面的矸石和洗煤、矿厂将精煤、矿洗出后排弃的矸石堆积而压占土地。从而减少了地面植被的覆盖,使土壤抗蚀指数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干化。土地流失导致下游河湖的淤积,土壤营养元素的损失,造成地力衰退,加剧土壤干旱,导致土壤沙化、引起土壤酸化,加剧重金属的溶出和毒性,这些因子成为矿山植被恢复的障碍因子。矿区的建设和生产改变了土地养分的初始条件,从而使植被种类和生长量下降,引起森林植被破坏。
2.1.2 矿山开采造成水体污染 矿山矸石多为黑灰色或黑褐色,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铁矿和重金属元素,使周围土壤、水体受到污染,其中,毒性最大的是Cd、Pb、Hg、As,造成矿区水体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形式有:地下水转化为矿井水,水质遭受污染;矸石淋滤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采矿引起的地下水流场的改变。矿井水、矸石堆淋溶水、选煤、矿废水等排放量大且成分非常复杂,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危害大。这些废水的排放对矿区造成严重的污染,抑制了森林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2.1.3 矿山开采造成大气污染 主要来自矿井瓦斯、地面矸石山自燃和重金属冶炼所释放的气体。矿井瓦斯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增温效应是CO2的21倍,并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
2.2 原始行为的直接破坏
一方面,由于矿山开采需要大量的森林植被产品,为减少生产成本,满足生产需要,以获取最大利益,采取就近的“掠夺式”利用方式,大量的非法消耗森林植被资源,造成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森林植被的生态屏障作用减少和消失,农用地受水土流失的影响,土壤肥力下降,农田产量下降,加剧了山区农民的贫困程度,冷水江市现有的15个贫困村2.2万贫困人口,全部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由于贫困,农民不得不向山林要效益,对森林植被造成进一步破坏,形成贫穷与破坏的恶性循环。
3 森林植被恢复对策
3.1 森林植被恢复总体思路
以恢复森林植被和增加森林资源,遏制植物群落的逆向演替,促进顺向演替,从而恢复生态屏障作用,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以主要山系、资江流域,生态脆弱的地段为主线布局,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科技为先导,标本兼治,点面结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程项目建设技术规定,标准和要求,严格实施,保质保量,将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重点放在面积分布广,集中连片,森林覆盖低,土壤侵蚀严重的地段。
3.2 恢复内容
根据矿区森林植被破坏的程度采取工程措施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的方法,加强新造人工林的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抚育管理,实行四区分类治理,人工恢复矿区植被,重建矿区生态系统,促进矿区生态向良性进化的方向转变。
3.2.1 严重破坏区 采用大穴加无污染客土模式,选用特殊乔木加灌木和草本、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尽快人工恢复植被。
3.2.2 较严重破坏区 采用中穴整地,选用特殊乔木的模式人工恢复植被。
3.2.3 一般破坏区 采用封山育林、部分地块人工补植特殊乔木的模式人工恢复植被。
3.2.4 矸石堆集区 采用担50cm厚客土、大型容器苗人工造林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植被得以恢复。
3.3 措施
3.3.1 技术措施
(1)搞好规划。将恢复任务分解、规划到村组,落实到山头地块,明确责任严格奖罚,按照统一安排限期完成治理任务。
(2)适地适树。恢复工程造林因破坏区立地条件限制,宜选择耐干旱、抗污染的树种,如构树、大叶女贞、臭椿、柏木、刺槐,刺楸、油茶等树种。
(3)综合治理。恢复工程实施时应采用工程方法和营造林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岩石裸露侵蚀严重地段,分别采取水平梯、带、穴垦和砌保坑、培客土的方法,实行“山顶戴帽,山腰围带,山脚穿靴”,修建土石谷坊,环山沉水池等。选择适宜树种,进行乔、灌、草合理配置,点、带、片、网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对于矸石堆集区,采用担50cm厚客土、大型容器苗人工造林的技术措施。
(4)加强管理。各年度恢复工程人工造林地,必须在当年10月底以前完成作业设计和整地工作,12月底以前完成造林任务,并安排落实新造幼林的管护人员与经费,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造林后一律抚育3年,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追加施肥。
(5)强化检查。每年适时由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促检查,年终由市林业局统一组织人员按规定和标准进行验收,人工植苗造林成活率规定在95%以上,力争新造幼林5年后基本达到郁闭成林标准。
3.3.2 政策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森林植被恢复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的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的协调、督导等工作。将森林植被恢复任务分解到各项目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工程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区党政一把手为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和任务。市委、政府督查部门定期进行督查。
(2)招标管理。对具体施工项目实行招投标制,由专业队伍进行施工,提高工程质量。积极鼓励大户联户承包,办好示范基地。
(3)目标考核。将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纳入市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对重点工程项目任务重的乡镇办,实行市级领导、干部包乡镇办,乡镇领导、干部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山头地块的责任承包制。
(4)责任追究。对恢复工程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实施质量有问题和治理任务未完成的项目区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在施工中严把质量关,分区域安排技术人员负责工程质量检查,严把每一个工序质量,确保工程按质按量完成。
(5)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投入到位;向国家和省林业主管部门申报立项,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市、乡级两级财政安排必要资金;农民投工投劳,自筹部分资金;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吸纳社会资金。
4 结语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征途中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重中之重,加快森林植被恢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只有加强领导,保障措施,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全社会联动,尽快恢复矿山破坏区森林植被,加快林业发展,生态状况方可明显改善,最终实现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