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洞庭湖观鸟节闭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12-04 00:00 信息来源:
  正值冬季枯水季节,洞庭湖岸裸露出大片大片的湖滩,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楼顶上一眼望过去,近岸的湖滩长满了绿草,而在远处的目力难及之处,才是数十万只越冬候鸟赖以栖息、生存的家园。12月1日下午至2日下午,连日阴雨的天气终于放晴,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台湾,以及英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300多名“鸟友”,参加了’2006中国·洞庭湖观鸟节,如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与鸟儿们的冬季约会。


  “长枪短炮”聚焦水鸟
  冲锋衣、防水裤、登山靴,全副户外装备,20~60倍ZEISS专业望远镜,焦距800的照相机大炮筒,38支观鸟队携带着专业的器材,在向导的带领下分头下到了大、小西湖、采桑湖、君山岛等地的湖滩深处。
  “快看,一只燕鸥!”12月2日清晨,记者在采桑湖管理站不远的湖堤上遇见了深圳福田中学代表的队员们,领队田穗兴老师指着天空飞的一只水鸟让自己的队员看。这批队员全都是来自福田中学的高二学生,别看他们年纪小,他们可是多次参加过观鸟比赛的“老鸟”了,平时,他们也经常到深圳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区进行观鸟,其中一位女同学更是用价值2万多元的单筒,以及摄像机、照相机全副武装起来。
  中午时分,君山后湖大堤,鸭科鸟类喜欢聚集的地方,“快看,凤头潜鸭!”一旁的香港观鸟会队的队员在用英语兴奋地轻声叫了起来,记者凑到单筒望远镜中一看,正好看到几只身材玲珑,头部的羽毛像凤冠一样的凤头潜鸭在水面灵巧地游弋。观鸟比赛只有24小时,因此队员们都一边紧张地观察,一边对照图谱进行鉴别,全然不顾凛冽的湖风吹在人身上像刀割。
  观鸟大赛新发现12种鸟类
  
  12月2日清晨5点半,天还一片漆黑,全体队员带足一天的干粮就开始下湖了,记者跟随世嘉橱柜湖南代表队下到了核心站附近的小西湖,趟过齐踝深的青草和沼泽,就到了褐黄色的湖滩上,在远处大概200多米的湖心,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反嘴鹬、大雁、豆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等水鸟。有时候,一大片鸟同时起飞,遮天蔽日的鸟群蔚为壮观。透过望远镜,记者看到了几只苍鹭单腿伫立在水里,缩着脖子半天不动一下,“鸟友”们都叫它“老等”,它一动不动正在等着鱼儿上钩呢,耐性好得很。
  
  由于这是湖南第一次正式组队参赛,水平还不是很高,但世嘉橱柜湖南代表队请到了一位资深的观鸟爱好者———沅江的李剑志老师,李剑志在洞庭湖观鸟已有8年时间,他还将自己拍摄到的所有洞庭湖鸟类集结成书《洞庭百鸟图》。在管理站,记者自掏腰包买了一本,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
  在简朴而又气氛热烈的闭幕式上,大赛评委、香港观鸟会的张浩辉先生兴奋地宣布,此次观鸟赛,总共看到了190种鸟类。其中乌雕、黄雀、白眉巫、理氏鹨、斑尾塍鹬、绿背山雀、领角号鸟、白眉鸫、白腹鹞、班姬啄木鸟、灰眶雀鹛、小鳞胸鹪鹩等12种是在东洞庭湖保护区新发现的鸟种。而厦门观鸟队更是利用自己的长焦距镜头把所观察到的鸟类全部拍摄了下来。
  湿地保护让洞庭湖的明天更美好
  
  “我跑了40多个国家,看了很多湿地,没看过像洞庭湖、鄱阳湖这么好的湿地。我们长江中下游这几个湖泊是世界上最好的湿地,没哪个国家能比得上我们。”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岳阳论坛上,中科院院士赵其国谈起了洞庭湖的保护,为洞庭湖生态保护把脉开药。
  
  本次国际观鸟节专门举行了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岳阳论坛,来自科技、教育、林业、水利、农业、渔业、环保、经济、国土、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和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的湿地保护区的代表近100人交流了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
  
  赵其国也指出,干涸、萎缩、污染、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淤积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包括洞庭湖在内的许多湖泊的共同“隐痛”。“万里长江,险在洞庭。”赵其国指出,洞庭湖的生态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治理刻不容缓。”
  中科院南京湖泊所、省水利厅等单位的专家也阐述了洞庭湖生态价值及其现状、洞庭湖堤垸建设与水资源保护、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变化、三峡截流后洞庭湖生态影响等的课题。为保护洞庭湖湿地提出了不少的真知灼见。
  
2006洞庭湖观鸟节闭幕

2006洞庭湖观鸟节闭幕

673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