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险在洞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谈洞庭湖保护(图)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12-04 00:00 信息来源: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洞庭湖调查农业,那个自然风光,真叫美啊!”
  
  “我跑了40多个国家,看了很多湿地,没看过像洞庭湖、鄱阳湖这么好的湿地。我们长江中下游这几个湖泊是世界上最好的湿地,没哪个国家能比得上我们。 ”
  
  “得好好保护这个(洞庭)湖啊!”
  
  发已花白的赵其国院士,神情激动,语气焦灼,一颗赤子之心立时呈现。12月2日,2006洞庭湖观鸟节主体活动之一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岳阳)论坛”举行,应邀来到岳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发表《湖泊生态保护与洞庭湖演变及治理》的主题演讲,为洞庭湖生态现状“号脉开药”。
  
  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中国湿地项目、中科院南京湖泊所、国家林业局等机构的10余位专家同日汇聚岳阳,为洞庭湖生态治理“献计”。
  现状:洞庭萎缩成“人工运河”
  
  赵其国与洞庭湖最早结缘在50年前。其时,他大学毕业在武汉大学农学院实习,到洞庭湖调查农业,在湖区呆了两个月。
  
  他愉快地回忆50年前的美丽场景,“水是碧蓝碧蓝的,我们坐一条木船,在湖里漂了20多天,都不愿意上岸。”
  
  1998年,他再次来到洞庭湖,看了东洞庭,“还是很漂亮”。
  
  但很快,洞庭湖不复当年的烟波浩淼。赵其国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干涸、萎缩、污染、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淤积等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包括洞庭湖在内的许多湖泊的共同“隐痛”。
  
  赵其国举例,1949年,洞庭湖面积为4350平方公里,到1995年锐减到2625平方公里,萎缩近一半,也因此丧失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地位。
  
  同样出席岳阳论坛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保护项目总监朱春全用更直观的感受支持赵院士的观点:“10年前看到的浩瀚洞庭如同大海,今年来看,更像一个人工运河,着急啊!”
  
  “万里长江,险在洞庭。”赵其国指出,洞庭湖的生态变化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治理刻不容缓。”
  治理:“政府的作为最重要”
  
  作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洞庭湖的生态十分脆弱,急需保护和治理;另一方面,洞庭湖又是湖南主产粮区,人口密集,需要发展。有观点认为,现在洞庭湖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发展和保护这一矛盾造成的。
  
  但赵其国认为,保护和发展并非不能统一,要找到结合点。“发展得好,开垦、围湖得有序、有计划,肯定就是可持续的。发展中乱来,随意的、胡乱人为的,肯定就不可持续。”
  
  针对洞庭湖的治理,赵其国提出多条建议,包括建立综合管理体制、提高公众意识等,最终恢复“人跟自然的和谐”。他认为,湖泊问题需要通过内外兼治来解决。这之中,“政府的作为最最重要”。“岳阳现在搞了很好的湿地保护条例,要去实行啊。不仅是制定条例,更重要的是把条例付之实践,把洞庭湖保护好!”
  
  此外,赵其国指出,国外的湖泊、河流治理有很多经验值得洞庭湖借鉴。譬如荷兰,是湿地生态的典型,整个国家都是湖泊,保护得很好。 
“万里长江险在洞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谈洞庭湖保护(图)

“万里长江险在洞庭”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谈洞庭湖保护(图)

673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