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产业并举 强力打造新农村 ——资兴市“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顺利开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9-30 00:00
信息来源:
资兴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南麓,是一个集林区、库区、工矿区和旅游区于一体的新兴工业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全市国土总面积420万亩,总人口36万。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行动,立足丰富的山林资源,做大做强产业,营造林业生态,弘扬森林文化,绿化美化资兴,奏响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的资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强音。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促行动开展
我市充分认识开展“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的意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有关领导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绿化委员会、市林业局等部门负责人联合组成的“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行动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宣传、文明、绿化、林业等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切实保障行动的顺利实施。同时,把“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同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进行全面安排,周密部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广泛吸引和鼓励基层群众参与,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多种形式把各项具体任务落到实处。
二、以城带乡,植绿兴绿,创绿化家园
在“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中,我市唱响 “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提高社会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着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创建绿色家园。一是“植绿”全民义务化。通过广泛教育宣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植树、学校师生植树、农村基层干部党员植树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积极营造青年林、结婚纪念林、“三八”妇女林等各种纪念林,逐步形成了全民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今年全市义务植树135万株,种花2.8万盆,种草1.8万平方米。二是“兴绿”城乡一体化。城区周边山头、城区街道、住宅小区、机关单位院内通过开展绿化工作,有效增加了绿地面积,农村道路旁、村旁、宅旁、河渠旁四旁绿化,整村推进绿化美化改善村容村貌的风气已经形成,要求80%以上农户庭院实现绿化美化,户均栽树50株以上,实现“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今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四旁植树54万株,绿化乡村道路156公里,绿化河渠171公里,建成万亩楠竹走廊风光带。东坪乡水口村历来倡导生态文明,弘扬森林文化,树立文明乡风,大兴绿化美化,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整洁村容。三是“爱绿”生态文明化。资兴先后成功举办“中国郴州(东江湖)生态旅游节”,成功创建“东江湖4A级景区”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东江湖方兴未艾的旅游景点、休闲项目、农家乐,吸引着外来投资者前来兴业,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流连忘返,无一不是绿色生态彰显的成果。资兴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生态资兴,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更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倡导绿色生态理念,绿化家园、美化城乡,有力推进资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引领广大农民科学、健康、优美、文明生活。
三、依托资源,做强产业,建富裕新村
在“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中,我市坚持以“创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创建”,通过活动的开展,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致富,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我市拥有林业用地面积31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7%,活立木总蓄积量1120万立方米,这里蕴藏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资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利用这笔财富和资源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科学营林造林,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做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富裕新村。一是积极培植资源,促进林业生产发展。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长防林等为重点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学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全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鼓励支持建设林业基地、吸纳社会资金入股造林、企业造林和林农自主造林方式,不断扩大造林数量和规模,稳步推进造林工程,扩大有林地面积,增加活立木蓄积量。2005年全市完成5.2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净增率为3.4%,保持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4.3万亩,完成任务的105%,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2万亩,建设楠竹走廊1万亩。二是发展林产工业,带动林农增收。通过推进森工企业改革、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兴办企业,促进了我市林产工业蓬勃发展,改变了过去“木材卖方,楠竹卖根”的历史,提高了林业生产的附加值,带动了林农增收。大力发展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开发等林下产品,为林农增收广辟渠道,提升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三是深化林业改革,促进兴林富民。按照“稳定权属、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负担、增强后劲”的指导原则,积极推进以森林、林木、林地经营权和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林业体制改革,山林潜在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掘,实现了林业资源合理配制和优化整合,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向林业流动和聚集。今年1—6月,共受理林木林地流转交易145宗,面积6.11万亩,成交额5121万元。自2004年7月林业体制改革以来,全市实现流转交易1099宗,流转林地面积37.4万亩,挂牌交易14.49万亩,交易额1.49亿元。龙溪乡水头村通过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改革,2005年林农从林业股份这一块获得的分红人平达3800元,是改革前2003年的7倍。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促行动开展
我市充分认识开展“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的意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有关领导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绿化委员会、市林业局等部门负责人联合组成的“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行动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宣传、文明、绿化、林业等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切实保障行动的顺利实施。同时,把“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同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进行全面安排,周密部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广泛吸引和鼓励基层群众参与,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采取多种形式把各项具体任务落到实处。
二、以城带乡,植绿兴绿,创绿化家园
在“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中,我市唱响 “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提高社会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着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创建绿色家园。一是“植绿”全民义务化。通过广泛教育宣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机关单位干部职工植树、学校师生植树、农村基层干部党员植树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积极营造青年林、结婚纪念林、“三八”妇女林等各种纪念林,逐步形成了全民关心、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今年全市义务植树135万株,种花2.8万盆,种草1.8万平方米。二是“兴绿”城乡一体化。城区周边山头、城区街道、住宅小区、机关单位院内通过开展绿化工作,有效增加了绿地面积,农村道路旁、村旁、宅旁、河渠旁四旁绿化,整村推进绿化美化改善村容村貌的风气已经形成,要求80%以上农户庭院实现绿化美化,户均栽树50株以上,实现“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今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四旁植树54万株,绿化乡村道路156公里,绿化河渠171公里,建成万亩楠竹走廊风光带。东坪乡水口村历来倡导生态文明,弘扬森林文化,树立文明乡风,大兴绿化美化,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整洁村容。三是“爱绿”生态文明化。资兴先后成功举办“中国郴州(东江湖)生态旅游节”,成功创建“东江湖4A级景区”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东江湖方兴未艾的旅游景点、休闲项目、农家乐,吸引着外来投资者前来兴业,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流连忘返,无一不是绿色生态彰显的成果。资兴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生态资兴,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更是绿色生态文明理念的升华。倡导绿色生态理念,绿化家园、美化城乡,有力推进资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引领广大农民科学、健康、优美、文明生活。
三、依托资源,做强产业,建富裕新村
在“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行动中,我市坚持以“创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创建”,通过活动的开展,以绿化促美化,以绿化促文明,以绿化促致富,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我市拥有林业用地面积317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7%,活立木总蓄积量1120万立方米,这里蕴藏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笔巨大财富,也是资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利用这笔财富和资源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科学营林造林,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做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富裕新村。一是积极培植资源,促进林业生产发展。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长防林等为重点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学营造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全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鼓励支持建设林业基地、吸纳社会资金入股造林、企业造林和林农自主造林方式,不断扩大造林数量和规模,稳步推进造林工程,扩大有林地面积,增加活立木蓄积量。2005年全市完成5.2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净增率为3.4%,保持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4.3万亩,完成任务的105%,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2万亩,建设楠竹走廊1万亩。二是发展林产工业,带动林农增收。通过推进森工企业改革、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兴办企业,促进了我市林产工业蓬勃发展,改变了过去“木材卖方,楠竹卖根”的历史,提高了林业生产的附加值,带动了林农增收。大力发展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开发等林下产品,为林农增收广辟渠道,提升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三是深化林业改革,促进兴林富民。按照“稳定权属、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负担、增强后劲”的指导原则,积极推进以森林、林木、林地经营权和使用权流转为核心的林业体制改革,山林潜在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掘,实现了林业资源合理配制和优化整合,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向林业流动和聚集。今年1—6月,共受理林木林地流转交易145宗,面积6.11万亩,成交额5121万元。自2004年7月林业体制改革以来,全市实现流转交易1099宗,流转林地面积37.4万亩,挂牌交易14.49万亩,交易额1.49亿元。龙溪乡水头村通过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改革,2005年林农从林业股份这一块获得的分红人平达3800元,是改革前2003年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