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成就绿色湘西梦想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9-13 00:00
信息来源:
9月5日,记者在州林业局采访时了解到,2000年以来,我州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生态州建设战略,先后实施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国债资金造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等八大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同时狠抓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坚持标本兼治。“十五”期间,全州生态建设投资规模之巨,建设力度之大,推进速度之快,发展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今年6月,省长周伯华在我州考察工作时说:“要圆朱总理‘一片葱茏’的梦,我觉得为期不会太远。”
大力实施林业工程造林,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十五”期间,落实州级以上林业建设资金16.5亿元,是前九个五年计划投资总和的5倍。全州完成人工造林或迹地更新482万亩,为“十五”计划的6.8倍,是“九五”期间的9倍。其中退耕还林387.7万亩,长防工程造林16.5万亩,世行贷款造林25.5万亩,“三难地”绿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2万亩。实施了中德合作造林、中欧天然林管理、日本小渊基金造林,以及以城镇周围、公路两旁、河道两岸、水库四周为重点的“四边”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0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552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000余个。落实封山育(护)林1200万亩。建立良种采种基地7500亩,国有苗圃10500亩。森林采伐消耗由“九五”期间的每年10多万立方米下调到现在每年3万立方米以内。截止2005年底,全州有林地面积968万亩,比2000年增加8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1902万立方米增加到24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9.6%增加到61%。森林面积967.7万亩,比“九五”期末新增森林面积104.1万亩。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污染源治理、城镇燃煤废气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处理等项目为切入点,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去年以来,全州开展了禁钒治锰环保专项行动,对全州49家电解锰企业的污染进行治理,花垣河、兄弟河流域与峒河、万溶江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取缔关闭了31家五氧化二钒生产企业。对“九五”以来审批的134个未执行“三同时”制度项目进行了严肃处理,责令25家补办环保手续并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对7家企业进行立案查处。近几年审批建设项目69个,“三同时”措施落实率达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3平方公里,完成了凤凰县沱江流域等6个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城镇创建“园林式”单位活动,全州共有30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园林式”单位。分期分批开展锅炉整治、汽车尾气治理等工作。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常规监测,确保饮用水源的取水安全。先后争取实施了吉首市污水处理厂、凤凰县污水处理厂和吉首市、保靖、龙山、泸溪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以生态农业基地、沼气等项目建设为基础,生态农业、农村建设不断加强。全州共投入资金12075.2万元,累计兴建沼气池10万口,入户率达19.8%,推广“两省灶”24万个, “林下种草、种草养畜、畜粪办沼气、沼液浇果园”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逐步形成。全州被列入国家第九批生态建设示范试点。
生态功能有效发挥,青山绿水再现。一是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二是水土流失大幅下降。据有关部门监测,5年来我州共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2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危害明显减少。三是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全州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6个,435万亩国土面积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8.68%。永顺小溪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全州第一个副处级管理机构;古丈高望界、保靖白云山和龙山印家界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使全州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达到7个,面积达到139.4万亩。全州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改善了人居环境。
社会贡献逐渐增大,综合效益充分显现。相对完善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产业总产值由“九五”期末的9.8亿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12亿元。“十五”期间,全州狠抓森林旅游、速生丰产林、木本药材、干果经济林等林业产业。南华山、不二门、坐龙溪、太平山等4个森林公园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3.9亿元,全州森林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调整树种结构,完成湘西油板栗、薄壳核桃等干果经济林基地30万亩。先后与加拿大嘉汉林业集团、湘泉制药集团签订了合作建设200万亩桤木工业原料林基地和3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建设协议,实现了“企业+基地”运作模式,现已建成桤木订单林业基地10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10万亩。一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50万农业人口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养殖业、加工业和劳务输出,近20万涉林人员走上致富之路。仅退耕还林工程,就覆盖46.6万农户169万人,退耕户户均累计获得收入7000余元,人均累计获得收入1933元。
大力实施林业工程造林,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十五”期间,落实州级以上林业建设资金16.5亿元,是前九个五年计划投资总和的5倍。全州完成人工造林或迹地更新482万亩,为“十五”计划的6.8倍,是“九五”期间的9倍。其中退耕还林387.7万亩,长防工程造林16.5万亩,世行贷款造林25.5万亩,“三难地”绿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2万亩。实施了中德合作造林、中欧天然林管理、日本小渊基金造林,以及以城镇周围、公路两旁、河道两岸、水库四周为重点的“四边”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0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552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000余个。落实封山育(护)林1200万亩。建立良种采种基地7500亩,国有苗圃10500亩。森林采伐消耗由“九五”期间的每年10多万立方米下调到现在每年3万立方米以内。截止2005年底,全州有林地面积968万亩,比2000年增加8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1902万立方米增加到24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59.6%增加到61%。森林面积967.7万亩,比“九五”期末新增森林面积104.1万亩。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污染源治理、城镇燃煤废气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处理等项目为切入点,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去年以来,全州开展了禁钒治锰环保专项行动,对全州49家电解锰企业的污染进行治理,花垣河、兄弟河流域与峒河、万溶江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取缔关闭了31家五氧化二钒生产企业。对“九五”以来审批的134个未执行“三同时”制度项目进行了严肃处理,责令25家补办环保手续并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对7家企业进行立案查处。近几年审批建设项目69个,“三同时”措施落实率达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3平方公里,完成了凤凰县沱江流域等6个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城镇创建“园林式”单位活动,全州共有30个单位被评为省级“园林式”单位。分期分批开展锅炉整治、汽车尾气治理等工作。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常规监测,确保饮用水源的取水安全。先后争取实施了吉首市污水处理厂、凤凰县污水处理厂和吉首市、保靖、龙山、泸溪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以生态农业基地、沼气等项目建设为基础,生态农业、农村建设不断加强。全州共投入资金12075.2万元,累计兴建沼气池10万口,入户率达19.8%,推广“两省灶”24万个, “林下种草、种草养畜、畜粪办沼气、沼液浇果园”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逐步形成。全州被列入国家第九批生态建设示范试点。
生态功能有效发挥,青山绿水再现。一是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污染等多种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二是水土流失大幅下降。据有关部门监测,5年来我州共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2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危害明显减少。三是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全州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6个,435万亩国土面积被划为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8.68%。永顺小溪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了全州第一个副处级管理机构;古丈高望界、保靖白云山和龙山印家界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使全州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达到7个,面积达到139.4万亩。全州原生地带性森林植被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改善了人居环境。
社会贡献逐渐增大,综合效益充分显现。相对完善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林业产业总产值由“九五”期末的9.8亿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12亿元。“十五”期间,全州狠抓森林旅游、速生丰产林、木本药材、干果经济林等林业产业。南华山、不二门、坐龙溪、太平山等4个森林公园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3.9亿元,全州森林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结合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调整树种结构,完成湘西油板栗、薄壳核桃等干果经济林基地30万亩。先后与加拿大嘉汉林业集团、湘泉制药集团签订了合作建设200万亩桤木工业原料林基地和3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建设协议,实现了“企业+基地”运作模式,现已建成桤木订单林业基地10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10万亩。一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50万农业人口从单一的粮食生产中解脱出来,从事养殖业、加工业和劳务输出,近20万涉林人员走上致富之路。仅退耕还林工程,就覆盖46.6万农户169万人,退耕户户均累计获得收入7000余元,人均累计获得收入193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