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楠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7-18 00:00 信息来源: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又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步之年。林业建设、林业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林业产业发展了,林区老百姓就富裕了,林区新农村建设就有基础了,而如何加速林业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值得我们林业工作者深思和谋划的。我县楠竹资源丰富,面积大、分布广,楠竹产业又是当今社会朝阳产业。我县楠竹产业能否成为老百姓踏上致富之路的特色产业?能否为新农村建设撑起一片蓝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对楠竹产区乡镇进行广泛调查,深入山区人民内心世界,仔细分析我县楠竹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我县发展楠竹产业的建议与对策。
  一、楠竹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也是全省35个重点产竹县之一。全县土地面积39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250万亩,占总面积的63%,其中楠竹面积2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峦山、银坑、黄丰桥、柏市、高枧、湖南坳、丫江桥、莲塘坳等8个乡镇。近几年来,我县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通过项目带动和示范引导,坚持新造与低产林改造相结合,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相结合,市场引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大大加快了楠竹产业化进程。楠竹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等开始步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
  (一)竹林面积进一步扩大。80年代以前,人们对木制品的需求较大,竹制品需求较少。因此,全县主要发展杉木等用材林,从而忽视了楠竹资源的培育,同时由于80年代中期大面积爆发竹蝗危害,使得竹林有减无增。从90年代开始,随着竹制品应用的广泛,竹加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楠竹资源的需求增大,认识普遍提高,与木材相比楠竹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再生能力强,水土保持能力好,既是林业产业又是生态产业,且开发具有投资风险小,加工活,市场需求大。市场需求的增大,拉动了楠竹资源培育的步伐。首先通过楠竹低改自然扩鞭,在竹林周围的林地采取垦复和砍除灌丛以增大竹鞭扩展空间,其次是加快新造竹林步伐,改过去只造杉木用材林到现在只要适宜造楠竹就尽量造楠竹,近几年,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中,鼓励楠竹产区退耕农户在退耕时能发展楠竹的就造楠竹。在迹地更新和残林改造当中也大力新造楠竹。通过低改扩竹、迹地造竹、残林改竹、庭院种竹等措施,我县楠竹面积扩展迅速,银坑乡90年代前楠竹面积只有2万余亩,现在经过多年的努力面积达到4万余亩,几乎翻了一翻;峦山镇竹林面积从90年代6万余亩发展到现在8万余亩。二类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县竹林面积由1995年的18万亩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5万亩,其中竹林面积在2万亩以上的乡镇达7 个。
  (二)低改效益显著。为加速我县楠竹产业发展步伐,增加楠竹资源总量,我县自1995年开始在丫江桥、银坑、峦山、高枧、莲塘坳等几个主要楠竹产区乡镇实施“世行”楠竹低产林改造项目,已实施二期,共计面积23970亩,在实施中按照楠竹低产林改造技术要求对荒抚、低产、低质的竹林进行清山除杂、全垦修山,合理采伐、禁挖冬春笋等措施进行封山育竹。经过“世行”二期的低改,成效完全显现出来了,莲塘坳乡月龙村长冲组在96年对780亩竹林面积进行低改,低改前竹林内灌丛较多,加上竹农长期无序采伐,导致竹林分布不均、竹径较小、竹质较差、每亩楠竹不到80株,竹径普遍只有6㎝左右,低改后4年时间每亩楠竹达到200株以上,竹径达到8-10㎝以上,每年净增楠竹30株以上。由世行楠竹低改项目的带动,全县从2003年起对楠竹林逐步进行低产林改造,到目前为止完成垦复改造86970亩,近两年,又在银坑、黄丰桥、酒埠江东塘示范林场等地进行高产示范,面积3180亩。全县通过楠竹低改后立竹蓄积量由过去的2000万根上升到现在的2900万根,每年砍伐由过去的100万根上升到现在的250万根,每年仅楠竹资源一项就为老百姓可增加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
  (三)科学经营意识增强。我县在楠竹资源培育中,通过进行低产林改造和高产示范基地建设。不少竹农和乡村干部掌握和积累了楠竹生产与经营管理的技术和经验。近两年,银坑乡幽居村、下田村、黄丰桥镇广寒村、酒埠江东塘示范林场等地实施高产示范项目建设,在项目范建设中,对于低产、低质、低效竹林采取砍除乔、灌丛,全垦修山,合理采伐,连续封禁,禁挖冬春笋,新竹标号建档,开沟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科技措施,竹量、竹质大大提高。今年5月份,对楠竹丰产示范林、推广林和一般竹林的固定标准地对比调查显示,没有进行低改竹林每亩立竹是70-80株,当年新增楠竹15株,一般低改竹林每亩立竹是130株,新增楠竹35株,丰产示范林每亩立竹150—180株,新增楠竹60—70株,而且凡是已进行低改的楠竹林,竹节长,竹质好,竹径平均增加2cm以上。、
  (四)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竹农在经营中尝到了甜头,科学经营意识不断增强。我县楠竹产业发展中,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突破传统林业经营体制,创新经营模式。2003年县政府依据《森林法》制定了《攸县林木林地有偿流转管理办法》,提出了“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林地林木经营形式,为推行大户承包,股份合作,租赁、联营等经营形式发展楠竹提供了政策保障。近两年,我县已经发展楠竹承包经营大户17户,经营面积34000多亩,大户新造楠竹林4500多亩,投入资金350万元。县城个体户周晓彦2003年将峦山镇上垅村处于偏远山区的近5000余亩楠竹山林买断经营权50年,周老板取得经营权后两年时间投资近80万元对楠竹林进行垦复、除杂等改造措施,同时修建林区公路,从今年开始资源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株洲市林业局租赁经营峦山镇(原漕泊乡竹改场)3000余亩竹林,几年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楠竹低产林改造,为当地乃至全县楠竹资源培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楠竹加工业不断壮大。我县楠竹资源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我县加工业的发展,加工产品由过去的竹筷、竹粪箕、竹扫帚、竹凉席等发展到现在以加工竹胶板、竹地板为主,年加工竹量节节攀升,加工附加值增大。到2005年底,全县各类竹木加工经营企业户有569家,其中竹加工经营企业户达250余家,竹类加工企业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个,其中两个竹加工企业是全县48个竹木加工龙头重点企业。全县楠竹加工产值达8000万元,株洲湘龙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900万元,年产值1500万元,年耗竹100万根,从业人员200人,产品主要销售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率达95%以上。攸县酒埠江竹胶板厂拥有固定资产1100万元,两条竹胶板生产线,从业人员180人,年耗竹能力100万根,产值1500万元。其余楠竹主要产区乡镇常年加工竹帘,竹筷等竹制品。加工业的带动,楠竹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楠竹价格一路上涨,一根10cm的楠竹过去只能卖3—4元/根,现在已经卖到8—9元/根,而且供不应求。楠竹资源因价格上涨每年就为老百姓多增加上千万元的收入;同时加工附加值增大,一般竹胶板增值达8倍,就是说一根8元的楠竹经过加工成竹胶板可以达到64元,竹地板增值达到10倍以上。
  二、楠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县楠竹产业发展较快,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新形势的变化过程中,对待产业的观念,谋划产业的力度,产业发展水平等,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低产林比重过大,竹林整体质量不高
  我县从90年代开始对全县竹林逐步进行低改,但低改步伐较慢,全县25万亩楠竹林,经过近10年的低改,低改面积只有8万多亩,还有近17万多亩竹林面积没有进行改造,还处于自然生长阶段。我们对峦山、高枧、银坑等地进行楠竹林调查,没有低改的每亩立竹多在70-80株,而且竹林普遍林龄结构不合理,竹质差,竹林整体质量不高。由于低产林比重较大,从而导致产出率较低,全县25万亩竹林2900万根的蓄积,如果按每亩40根计算可产1000万根,而实际上每年产竹仅200—250万根,平均每亩仅8根—10根,其林地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导致低产林比重过大的主要原因就是楠竹资源培育没有跟上,投入严重不足,经营水平极低,全县从上到下轻培轻管重伐重采的意识较强,尤其是目前楠竹资源供不应求之时,竹农见楠竹价格攀升往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滥伐乱采现象十分普遍,一些交通方便的竹林山上的种竹、种笋亦被采伐一空。另外一些竹农对目前的收入感到满足,做大做强的想法不多,对自己经营的竹山很少采取施肥,垦复等管理措施。
  (二)综合性开发不强
  我县楠竹深加工近几年虽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开发程度受技术资金的影响,开发领域受市场的局限,导致加工深度不够,增值不大,产品多以竹片、竹帘、竹筷、竹胶板等为主,资源浪费大,附加值相对较低,竹帘、竹片加工增值一般不超过10元。而且在我县加工产业方面存在业主满足现状,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即便是同类产品,我县的产品价格也相对较低,同时,我县竹类利用仍停留在对主竹的初利用上,其余如竹壳、竹梢、尾竹、竹废料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
  近几年,我县在楠竹产业开发上已经出现了大户承包,联合建场,公司联农户,农户联基地新的形式,这种形式不可置否,对楠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部分竹农爱传统观念的约束,对大户承包、租山经营不支持,不配合,甚至在一些细节上进行阻碍和刁难,制约了组织化、专业化经营竹林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培育与资源消耗连结不紧,我县虽然有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这种经营形式,但有些加工企业只看中了某一地方的现有资源,资源没了,联合也就结束。说穿了,也就是金钱“罩”资源。这既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再就是企业之间,企业与经营户之间相互争资源,没有民间组织来引导和协调,达到培育资源与消耗资源的有机统一。
  (四)投入不足
  楠竹是一个“一年投入,百年受益”的再生性资源产业。近两年,我县共完成楠竹低改43280亩,其中新造竹林5200亩,高标准垦复3800亩,一般垦复13800亩,修山清杂25680亩,施肥2650亩,共投入约120万元,其中项目支持和财政扶持45万元,乡村投入38万元,大户投入37万元。按照现行劳动力工价,每新造一亩楠竹投入要600元,高标准垦复改造要360元,修山清杂要160元。而实际上每年县财政和乡村投入到楠竹低改的的资金每亩不到40元,大部分投入还是压在竹农身上,竹农又难以承受,因此每年县里虽然要求大力发展楠竹进行楠竹低改,事实上因投入严重不足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即使搞了的也是免为其难,大部分达不到要求,成效难以显现。
  三、发展楠竹产业的建议与对策
  我县楠竹产业从资源培育到加工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虽然没有形成强大的楠竹产业优势,但我县有适宜发展楠竹产业的各种有利条件如自然气候条件优越,楠竹资源扩展空间极大,多年的实践积累了较好的适宜我县发展楠竹的经营技术,信息广、销路畅通等为楠竹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楠竹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我县特色产业,现就如何做强做大我县楠竹产业提高如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凝聚共识,共谋发展良策
  认识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目前全省各县市都特别重视发展楠竹产业,特别是今年全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楠竹产业作为山区人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因此,谁先有超常规的思维,谁先抢得这块丰厚奶酪,谁就能在全省率先确定自己的优势地位。就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讲,产业小而全并不是一件好事。纵观经济发达地区,产业都向专业化发展,都有自己的核心产业,特别是对于林地面积大的我县来说更加重要。将竹产业作为全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核心产业和品牌工程来打造,既符合我县的资源条件,也符合我县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路,只要坚持不懈,经过3-5年努力,完全可以打造我县楠竹产业优势。要实现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科学规划,描绘楠竹产业发展的蓝图
  一个好的规划就等于成功路上走了一半。否则,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工作就会瞎子摸象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全县楠竹产业。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对全县竹类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实事求是反映自己的家底,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科学规划布局。将竹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十一五”期间的重要项目建设内容之一,组织力量编制专门规划。在产业种植布局上,按照成片发展的原则。可规划三大片,即是:东乡片以银坑乡为中心包括莲塘坳乡、峦山镇、柏市镇,形成蔚为壮观的竹海景观;北乡片以湖南坳乡为中心包括酒埠江镇、黄丰桥镇、高枧镇等;西乡片以丫江桥镇为中心包括贾山乡等。在产业加工上,以绿色工业园为主体,现有三个大型竹木加工企业为核心,逐步进行加工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要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竹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可以考虑定为:竹林面积从25万亩增加至30万亩,现有楠竹全部完成低改,每年产出原竹800万根以上,竹资源产值增加至1亿元。培育各类规模竹加工企业10家,其中产值上千万的4家以上,年产值达到6亿元,只要以上目标实现,我县竹产业就完全可以走在株洲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前列。
  (三)示范带动,扩张竹类资源总量
  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带动林农低改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全县楠竹开发积累经验。一是要选择一批示范区域。选择一批乡村上下发展楠竹产业热情高涨,乡村班子真抓实干,立地条件较好的乡村、组及大户,作为楠竹开发示范在全县予以推广。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要科学培育,以村组为基本单位,统一时间组织和发动农民对承包竹林采取劈山、除草、抚育、施肥、钩梢、科学挖笋等系列措施。要科学砍伐,可以按照分年度采伐的原则,如对凡满5年的楠竹实行年度采伐,对1-4年度竹禁砍等,杜绝破坏性开发。力争竹林年亩产由现在的8-10根提高到40-50根,每亩增收250元以上。同时,通过新造和垦复扩鞭,加快竹林新建步伐。三是规范竹农的竹业行为。①引。高标准抓好示范点,以辐射所有林农;县里设立楠竹低改造专项基金,对积极参与开发的,在投入、采伐指标和奖励上予以倾斜。②逼。对既不愿租赁给企业经营,又不愿按统一标准进行低产林改造和采伐的竹农,可以考虑收回其林地经营权。③导。指导农户按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楠竹低产林改造。要通过各种措施2-3年内,在全县培育20个以上的楠竹低改示范村,培育50户示范大户。四是增加对楠竹产业发展投入。对楠竹产业的发展,县乡各级要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①县乡扶。县乡财政每年要余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楠竹资源培育专项资金,对统一按技术标准进行低改和新造的林农进行补贴;②向上争。把竹资源培育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向上争项目。同时,争取省、市林业部门在此投入资金,在我县建立示范基地;③群众筹。对投入不足部分,由农民自己解决,县信用部门要放宽借贷条件;④企业投。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鼓励县内竹木加工企业创建自己原料基地,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林地流转形式,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楠竹产业建设。
  (四)兴办加工,全面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综合水平
  没有深加工的产业是缺乏生命力的产业。没有一个发达的加工业,是资源优势就不能转化为本地的经济优势。因此,要在竹资源加工利用上下功夫,确保竹产业做强做大。一是在整合现有竹加工等粗加工企业上下功夫。逐步淘汰现有附加值低的加工企业,实行资源向县内优势企业转移,可以考虑对龙头企业实行提取科技开发费用税前列支政策,鼓励其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并限定时间进行技术改造,否则不再采取税费优惠和资源倾斜的政策。提升现有的竹地板生产水平和质量,开发竹炭、竹汁、竹保健品、竹工艺品等高科技产品。二是在引进带动型企业上下功夫。要努力在资源承受的范围内再引进1-2家产值大的精深竹加工企业。同时大力引进各类配套加工企业,带动竹蔸、竹梢、竹废料等产品的开发,延伸产业链。三是在市场建设上下功夫。目前我县竹产业市场存在严重缺陷,竹类资源大量外流,县内企业则开工不足,如果不尽快加快市场建设,县内企业不仅将长期吃不饱,县外企业也会由于产业链条太短、投资成本过高,而很难进入我县发展。为此,要双管齐下,一方面,保市场。为权宜之计。近期要以经济、行政手段为主,严禁原竹和竹帘产品出境,另一方面,拓市场。这也是长远和根本之计。不断提高县内企业的产品加工能力,打造行业绝对优势,并促使外地企业为我县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吸纳周边县市乃至省外资源,形成竹产业发展的“洼地”效应。
  (五)切实加强对楠竹产业建设的领导
  为把楠竹产业做强做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楠竹产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点,要下大决心集中抓,长期抓。集中领导,集中干部,集中农民,按照规划一届接着一届抓,做到换届不换事。县委县政府要成立以楠竹资源开发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楠竹资源开发工作,楠竹产区乡镇也要相应成立楠竹资源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的楠竹资源开发工作。同时要成立全县竹类资源开发协会,做到到信息共享,共同发展。
  

攸县楠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673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