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时:让石头山变为“花果山”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3-14 00:00
信息来源:
他带领群众披星戴月,艰苦创业,在石头山上开出一片“花果山”,将一个“穷山窝”带成了“全国农科教示范村”、“全省科技星火示范村”。他担任村干部10多年,前5年没领过一分钱工资,还投入了自己的部分积蓄……
他就是拥有“全国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的安化县平口镇丛阳村村支部书记刘时。
丛阳村地处柘溪库区,人平稻田不足2分,曾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1995年,刘时被选为村主任。1998年后担任村支部书记。
上任尹始,刘时暗下决心:丛阳一日不脱贫,我一日不领工资。他自费到省内多个类似的贫困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探寻发展之路,回来后,提出了“以种植优质小水果为切入点,以地生财,多业并举”的思路。
没有开发资金,他就取出父亲的3个月工资,购置开垦设备,带领两个组的群众向荒山进军。3个月时间,刘时穿破了4双胶鞋,挖断了5把锄头。这一年,他们开发了50亩优质桔园。第二年,全村都摆开了战场,开发梯土2280余亩,种了优质水果。受益第一年,全村水果收入400万元,一下子就成了柘溪库区闻名的水果村。
可是,第二年,果园出现了虫灾,减产40%;第三年,产品减销40%。教训让刘时清醒:光有苦干不行,要走科技增效的路子。随后,他在村里建立了科普试验基地,创办了科技夜校和科技协会,聘请技术专家为科技顾问,还按不同季节向农户发放技术资料,统一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这样干了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了科技兴果示范户,全村有52户农户在省、市、县各级获奖。
2000年以来,刘时组织群众从安徽、浙江、怀化等地引进梨、桔、李、乌梅等名优特品种165个,形成了多品种、高质量、能错开上市季节的新型水果产业结构。目前,台湾水晶梨、日本樱桔、新西兰密思李、澳大利亚早美光油桃等名贵品种都在丛阳村开发结果。
丛阳变了,群众富了,刘时没上止步,他又组织村民开始了“山上森林带、山下水果带,水中鲜鱼带”的第二次创业。几年下来,丛阳村每年造林800亩,使用材林达到8000多亩;扶持出了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养猪户80户;将11处河汊建成1100亩拉网渔场,年产鲜鱼900吨以上。过去致富无门的丛阳村,如今走出了一条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水陆结合,种养互补的路子,成为安化县有名的富裕村:家家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2005年底止全村群众共有存款1200万元,人平1.2万元;70%的农户盖起了小洋房,户平拥有2台手机。
群众的腰包鼓了,村级经济壮大了,刘时便组织大办村级公益事业,建起了集教育、科技、办公为一体的科教大楼;修建了11座水泥桥,22处码头、硬化了5.6公里人行道;全部由村上投入,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开通到农户;每年安排近3万元的资助特困户和特困学生。
他就是拥有“全国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的安化县平口镇丛阳村村支部书记刘时。
丛阳村地处柘溪库区,人平稻田不足2分,曾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村。1995年,刘时被选为村主任。1998年后担任村支部书记。
上任尹始,刘时暗下决心:丛阳一日不脱贫,我一日不领工资。他自费到省内多个类似的贫困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探寻发展之路,回来后,提出了“以种植优质小水果为切入点,以地生财,多业并举”的思路。
没有开发资金,他就取出父亲的3个月工资,购置开垦设备,带领两个组的群众向荒山进军。3个月时间,刘时穿破了4双胶鞋,挖断了5把锄头。这一年,他们开发了50亩优质桔园。第二年,全村都摆开了战场,开发梯土2280余亩,种了优质水果。受益第一年,全村水果收入400万元,一下子就成了柘溪库区闻名的水果村。
可是,第二年,果园出现了虫灾,减产40%;第三年,产品减销40%。教训让刘时清醒:光有苦干不行,要走科技增效的路子。随后,他在村里建立了科普试验基地,创办了科技夜校和科技协会,聘请技术专家为科技顾问,还按不同季节向农户发放技术资料,统一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这样干了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了科技兴果示范户,全村有52户农户在省、市、县各级获奖。
2000年以来,刘时组织群众从安徽、浙江、怀化等地引进梨、桔、李、乌梅等名优特品种165个,形成了多品种、高质量、能错开上市季节的新型水果产业结构。目前,台湾水晶梨、日本樱桔、新西兰密思李、澳大利亚早美光油桃等名贵品种都在丛阳村开发结果。
丛阳变了,群众富了,刘时没上止步,他又组织村民开始了“山上森林带、山下水果带,水中鲜鱼带”的第二次创业。几年下来,丛阳村每年造林800亩,使用材林达到8000多亩;扶持出了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养猪户80户;将11处河汊建成1100亩拉网渔场,年产鲜鱼900吨以上。过去致富无门的丛阳村,如今走出了一条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水陆结合,种养互补的路子,成为安化县有名的富裕村:家家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2005年底止全村群众共有存款1200万元,人平1.2万元;70%的农户盖起了小洋房,户平拥有2台手机。
群众的腰包鼓了,村级经济壮大了,刘时便组织大办村级公益事业,建起了集教育、科技、办公为一体的科教大楼;修建了11座水泥桥,22处码头、硬化了5.6公里人行道;全部由村上投入,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开通到农户;每年安排近3万元的资助特困户和特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