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业在桂阳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报告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6-03-07 00:00 信息来源:
  根据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我局组织人员围绕“林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课题,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全县林业基本情况
  桂阳是个山地丘岗大县,全县辖39个乡镇,10个农林场所,505个行政村,总人口78.7万,土地总面积29.54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8.58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89%。全县有林地面积12.24公顷,活立木蓄积312.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75%。
  (一)林业产值对比情况:据桂阳统计年鉴资料表明,200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44.19亿元,林业产值1.58亿元。第一产业总产值12.74亿元中林业总产值为1.03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4.14亿元中林业产值为0.38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7.31亿元,林业产值为0.17亿元。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3元,其中人均纯收入3161元,含来自林业收入110元。
  (二)林业工程项目情况:近几年,全县启动实施的工程项目有: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国债工程、世行贷款造林工程、“三难地”改造工程、马尾松种子园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程、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工程等,国家累计将投入林业建设资金15.43亿元。尤其是近几年完成的21.2万亩退耕还林,将不仅直接为全县林农获得国家无偿钱粮补助15.2亿元,造林成林后还可增加林业经营收入42.4亿元。
  (三)林业机构设置、从业人员情况:县林业局设11个机关职能股室,4个直属二级机构(即森林公安分局、林业检察科、林业法庭、县苗圃),下辖9个林业工作站和4个木材检查站,全局林业干部职工342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294人。由于县木材公司于2003年企业改制,对公司职工实行两个卖断后,加上1个国营林场(桂阳县太和国营林场),全县林业系统在职干部职工达694人。
  二、林业发展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几年,全县林业工作紧紧围绕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按照“培育保护增资源、科技兴林增效益、抓产业兴行业”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管理,一手抓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林业生态成效明显。围绕建设生态大县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确立了“一圈、二河、三路、四库、五区域”生态林业建设重点,编制实施了《桂阳县城区及周边生态圈的绿化美化规划》,全县森林资源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同步”增长。五年来,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4.7万亩,新增封山育林面积26万余亩。“十五”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表明,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2.2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达到315.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到55.7%,与“九五”期末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9%,活立木蓄积增加85%,森林覆盖率提高6.3个百分点。
  
  二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确立了马尾松为农业强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确立了马尾松、楠竹、杉木、油茶四大林业基地建设格局。创办了富阳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桂阳斗余联营林场,马尾松工业原料林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迅猛发展。积极引进外资,创建了1500吨松香加工厂两个,引进安徽亳州百草堂药业公司、郴州开达新农有限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开发经果药材林3.6万余亩;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蓬勃发展,全县林产加工企业多达400余家。同时,以生态休闲为主的森林服务业也正在兴起。
  
  三是依法治林成效显著。总结了以“四个三”为主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坚持实行限额采伐,全额管理,强化木材流通源头管理,严格征占用林地管理,规范木材经营加工行为。撤并乡镇林业站,建立以片为中心的林业工作站,充分发挥林业公检法的职能作用,深入开展林业严打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林业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治林取得实效。五年来,共查处毁林犯罪刑事案件、治安案件150余起,打击毁林犯罪167人,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40余万元。
  四是科技兴林硕果累累。承担各类林业科技推广和科研课题15项,其中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8项。同时,加强与高等林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先后有省林科院、中南林学院专家20余人来我县指导林业科研生产,许多科研项目居全省领先水平,其中有2项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7项被评为市、县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五是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长防林国债工程、世行贷款造林工程、“三难地”改造工程、马尾松种子园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工程、马尾松毛虫综合治理工程等。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狠抓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在检查验收中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好评,许多工程管理经验还在省、市推广。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1.2万亩,经省级复查、国家核查,各项指标均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六是林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筹资600余万元,兴建了集办公、工贸、科技、娱乐于一体的林苑大厦,成为县城标志性建筑之一。筹资200余万元,新建和改建基层林业站8处,面积达5000平方米。并筹资300余万元,新建职工住房2栋。
  
  三、林业综合效益分析
  林业是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蓄水保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被喻为“生命的摇篮、大地卫士、天然的屏障、绿色的宝库”。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不合理采伐,肆意开垦、乱砍天然阔叶林,使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质量差、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工农业生产条件。一些地方天降暴雨时造成山洪暴发,冲毁农田道路、毁坏农作物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总结了“失误在山、潜力在山、致富在山”的经验和教训,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造林绿化的重要性,走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工农业生产发展误区,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大兴植树造林,林业建设成效明显,全县工、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林农收入不断增加。
  (一)生态效益分析:
  1、蓄水保水能力增强,降雨量增加。植树造林后,森林充分发挥蓄水保水功能,天降雨水大部分被植被丰富的地表吸收,成为农业生产的活水库。同时,遇到干旱天气,地表、地下水被蒸发后,又从天上降到地表和地下,形成良性循环。据气象资料表明,90年代我县的年平均水量为1537.3毫米,比80年代增加98.1毫米,比历年年平均降水量偏多79.4毫米。如莲塘镇腊元村有180余户200余人,由于山岭长期荒芜,植被稀少,降雨时雨水流失严重,曾一度山上无泉水、地下无井水、雨天蓄不到水,遇到干旱时节,人蓄饮水十分困难。1985年以来,该村贷款将村周围山岭全部造林和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大幅度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功能增强,现在该村井水不论是旱季还是雨季,都清澈见底,干旱时节还可灌溉农田40亩。对此,村民发出了“昔日饮水难、今日能灌田”的由衷感慨。
  2、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据统计,80年代末,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2.4万亩,其中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8万余亩。经过十多年来的造林绿化治理,现在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到4万余亩,一些昔日雨天浊水横流的地方,现在都林木郁郁葱葱,不再流失水土。如和平镇白杜水库,修建于1958年,可蓄水130万m3,灌溉面积1200多亩。由于后来水库周围的林木被大肆砍伐,致使山光岭秃,水土流失严重,水库淤泥严重,蓄水量减到90万m3,在干旱季节经常引发水事纠纷。1992年以来,该村在水库周围760亩山林全部造林后,现在淤泥少了,水库蓄水多了,村民不再为干旱农田灌溉发愁,水事纠纷大大减少,粮食生产保持了稳产、高产。
  3、促进农业稳产高产。我县是个“三难地”大县,全县“三难地”面积达27.1万亩,尤其是板桥、流峰、塘市、四里一带,分布着大量的钙质页、石灰岩、紫色页岩难用地。这些地方由于缺少森林植被,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不是旱灾就是水患,粮食生产条件差,产量低。从90年代初以来,我县以钙质页岩难用地改造为重点,积极改造“三难地”14万余亩,其中改造钙质页岩难用地6.5万亩,较好地改善了钙质页岩难用地的土壤结构,使昔日的一些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有的还种上了庄稼,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如我县板桥乡回龙村周围过去曾全是钙质页岩难用地,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低。1995年开始,该村在钙质页岩上种植马桑后,裸露石岩地上绿木葱葱,粮食产量原来的350公斤/亩,提高到500公斤/亩,并引来了飞禽走兔。
  4、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桂阳属亚热带植物区系,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林木资源,据调查统计资料,全县现有树木63科、176种,其中珍稀乡土树种21科、39种,既有被誉为古生物化石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林木银杏,又有在我县敖泉、余田境内发掘我省首次发现的三级保护树种柔毛油杉群落,还有生长在白水七步村水口山的全省“杉树大王”。这棵历经五百年沧桑的古杉,胸径1米,高30余米,远远看去恰似一座巍巍耸立的古色古香的宝塔。在洋市镇坪塘村,一棵黄金叶树奇迹般地长成了高16米,胸围1.76米的乔木,成为我省目前最大一棵黄金叶树。
  (二)经济效益分析:
  1、满足全县林产品需求。林产品遍及建筑、装修、造纸、家俱、水果、药材、造船等许多行业,在社会中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森林在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2004年我县主要林业初级产品产量为:木材3.59万立方米,楠竹41万根,小杂竹1190吨,杂木棍17250吨,野生材草56万吨,油茶籽9400吨,松脂810吨,竹笋干260吨,板栗173吨,核桃15吨,棕片202吨,油桐籽98吨,白果14吨,杜仲17吨,山苍子319吨,五倍子35吨,乌桕子18吨等,还有大量野生药材、野生水果暂时难以统计。全县林产品产值达到9967万元(林业统计口径),占当年林业产值的64%、全县生产总值的1.87%。
  2、促进农民增收。我县林业用地面积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89%,林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统计,全县200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03元,人均纯收入3161元,其中有110元来自林业收入,森林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是通过育苗增收。近几年,我县平均每年造林在7万亩以上,对马尾松、杉木等造林苗木需求量很大,不少农民积极抢抓商机,适应市场需要,从事育苗生产,获取了不少经济收入。据初步统计,近三年来,全县有500余户育苗户,共育马尾松、杉木等造林用苗6000万株,创造经济收入540万元。二是通过采伐林木增收。造一亩马尾松用材林成本约需120元,成林后卖木材可收入1500元,除去林业税费500元,可得纯收入约1000元,虽然投资回报时间长一点,但投资风险较小,且林业税费减免后,纯收入还有增加,不少农民和商业老板纷纷投资造林经营。因此,近几年来我县个体私造林成为了全县造林绿化的主角。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造林面积在1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达315户,其中200亩以上大户达60余户。三是通过木竹加工增加收入。一些林农和木材商贩打破“木材卖方、矿石卖筐”传统木材利用方式,走加工之路,把原木加工板(方)材或家俱等木制品,提高了林业的附加值和林业投资的回报率。目前,我县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蓬勃发展,全县林产加工企业多达440余家,年产值近0.5亿元。四是通过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收。近几年来,我县启动过的林业重点工程有长防林国债工程、世行贷款造林工程、“三难地”改造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启动不仅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林业生态环境,也可每年为全县林农获得国家无偿补助资金近2000万元,给林农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以退还林工程为例,退耕1亩,若营造生态林可获得国家钱粮补助1800余元,林木成材后,每亩还可获得纯收入1000余元。若营造经济林可获得国家钱粮补助1200余元,挂果后每亩可获得收入2000余元。
  3、补充县域经济发展。一是水果药材林规模开发。我县山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交通便利,便于成片开发水果药材林。近几年,我县引进安徽亳州百草堂药业公司、郴州开达新农有限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开发经果药材林3.6万余亩,可每年创造经济价值720余万元。二是松香加工。我县是个马尾松资源大县,马尾松资源近100万亩,可采脂松林达1.3万亩。以前,我县没有建成松脂加工厂,松脂资源几乎是白白浪费。1998年以来,我县充分利用资源,走精深加工之路,引500万元外资兴建了松香加工厂2个,年生产加工松香、松节油达2000吨。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目前该2个松香厂效益不尽人意。三是刨花板、胶合板等加工。木材以原木等初级产口出售,经济价值不高,投资回报比例小。但加工成刨花板、胶合板等后,木材产品的附加值会有较大提升,并充分利用、节约了森林资源。按平常年度估算,全县每年的木材生产量约为2-3万立方米,加上一些树蔸、树尾、枝桠未被充分利用,全县的刨花板、胶合板加工潜力较大。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胶合板厂2个,年产胶合板0.5万立方米,年产值近千万元。
  (三)社会效益:
  1、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54.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5%,但全县耕地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仅为0.76亩,其中水田0.54亩,旱土0.22亩,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逐渐增多。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长,造成在家务农无地、外出务工无门,为社会增加了就业压力。但是,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耕地面积的4.7倍,为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农村群众可以在育苗、造林、管护、采伐、加工等林业生产过程中找到许多就业机会。据统计2004年,全县共有育苗专业户600余户,个体造林户8000余户,专职护林人员1100余人,林木采伐施工队60余个达1000余人,木竹加工经营户400余户,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从事各类林业生产人员达4.2万人。如我县飞仙镇清溪村,全村人口超过5000人,由于人多地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但该村以竹席加工为依托,充分发扬多年编制竹器的传统,组织农户从外地收购竹材加工成竹席,每年生产麻将竹席3万张,年产值超过200万元,日前该村竹席加工从业人员达到800余人,几乎家家搞加工、人人有事做,形成了家庭收入稳定、生活其乐融融的良好社会格局。
  2、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山林权属纠纷历来是引发农村矛盾特别是农村集体械斗的重大治安隐患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一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农村群众对山林权属的争议更加激烈,引发了许多山林权属纠纷,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威胁。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累计发生山林权属纠纷案40起,其中县际纠纷6起,县内纠纷34起,纠纷涉及86个村组、10万余人,这些纠纷如不及时调处必将引发重大治安事件。纠纷发生后,山林调纠办积极履行职能,及时介入调处,逐个化解矛盾纠纷,使一个个山林权属纠纷案得到了平息,确保了社会治安稳定。如:我县樟木乡大禾村大禾塘自然村与鱼拜自然村于2003年春争议枫仙江等14处茶花山的权属,鱼拜村曾一次到乡政府踢烂门10余户,殴打当地派出所2人,并抓走乡长做人质逼迫施压,被山林调纠办及时化解矛盾,平息了纠纷。板桥乡回龙村、泮塘村尹姓4个自然村与欧家村欧家自然组于2004年争议坛山岭山林权属欧家村用鸟铳打伤尹姓村民4人,山林调纠办及时介入调处,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让争议双方和解。
  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世界有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陆地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支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肺”。湿地在维护水资源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同样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被喻为“地球之肾”,它既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又是联接海洋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纽带与桥梁。森林和湿地两大生态系统是我国国土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是国家全面发展、民族繁荣进步、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林业承担着重大作用。同时,林业对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群众造林有补贴,都说中央的政策好。如我县白水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群众生活贫困,乡政府年年为收缴各种上交发愁,群众也怨声载道。自从2002年实施重点公益林补助试点工程以来,群众拿到了国家公益林补助,乡干部工作不难做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
  四、林业发展主要困难和问题
  1、局部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林地产出率不高。主要是林分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有林地面积多、单位蓄积少,中幼林面积多、近成熟林面积少,松林面积多、阔叶林面积少,用材林面积多、防护林面积少,油茶林面积多、油茶产出少。
  2、林业事业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局现有干部职工342人,县财政每年只安排经费154万元(为统发工资),而实际上确保林业工作正常运转的经费需560余万元,资金缺口达400余万元,全靠林业收费来弥补,在一定程度上使“育林费”变成了“育人费”。如果林业税费一旦减免、政府财政支持不力,林业干部职工工资都会得不到保障,林业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同时,全县9个中心林业工作站,还有4个站没有办站房,大部分乡镇林管站都是租房办公。
  3、山林调纠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山林纠纷涉及面广,关系复杂,调处难度大。一个山林纠纷案件从受理到结案既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也需要林业、国土、乡镇政府、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多个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山林调纠职能归口林业部门后,原本由县政府承担的职能现在落到林业部门一家身上,工作压力非常大。
  4、森林火灾形势严峻,特别是遇上干旱年份,森林火灾更是频繁发生。一是群众防火意识差,责任心不强。无论怎么宣传,一些群众在传统农业生产特别是烤烟生产中随意沤火土灰、烧田坑土边,造成森林火灾防不胜防,使森林资源遭受重创。二是森林火灾案件查处难。由于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时,一些知情者不愿向办案人员提供线索和出面作证,人为增加了火灾案件的侦破工作难度,致使一些火灾案件由于证据不足或不充分而查处不了,在一定程度上使失火、纵火者有恃无恐。三是森林防火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狭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真正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5、林业行政执法难到位,主要表现在林地清理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借重点工程之名,要领导出面打招乎干预,而对林业部门执法置之不理。有些地方乱占林地只顾当地政府利益,收了钱乱表态,干挠林业执法。同时,部门配合失调,一些部门如国土部门等,只注重部门职责和利益,未经林地使用审批,就直接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矿藏开采证等。
  五、近期林业发展措施
  目前,正是林业发展的春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也先后分别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大市》两个文件,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平台。为此,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文件精神,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加快林业产业结构和建设力度,加强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突出生态林业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大县”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讲求实效、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一是要加强林业工程项目管理。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切实转变过去那种重造轻质的传统观念,扭转少数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进一步落项目实质量管理措施,把“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九字方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始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尤其是要加强已实施的21.2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管理,落实管护措施,确保退耕还林真正“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同时,要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管理,进一步完善管护措施,健全监督机制,确保生态公益林健康、持续、快速增长。二是要积极争取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退耕还林工程计划任务20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面积增加30万亩,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2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32万亩,并力争全县70万亩溶岩区面积纳入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通过以上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为全县生态林业建设注入资金和活力,加快生态大县建设进程。三是要立足本县实际,重点加强宝岭公园、潮泉庙、天窗岩、坛山寨堡、正和阳山古民居群、城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的古树名木、森林植被保护和绿化美化,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旅游融入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充分挖掘、开发森林旅游业,全力打造“粤、港、澳”次后花园,提高旅游品位。
  2、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发展。要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林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按照“三不卖”理念,坚持合理布局、规模经营、注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把林业产业这只“短腿”加长。在基地布局上,全县着力建设三大基地。一是通过低产林改造和高标准新造林基地建设,在南起荷叶,北至莲塘,东起樟市,西至古楼的28个乡镇,建立以马尾松为主的工业原料基地100万亩。二是在县城周边乡镇和欧阳海水库库区乡镇等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以黄金梨、脆蜜桃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20万亩,在莲塘、浩塘、燕塘、雷坪、和平等,建立以山茱萸、金银花、黄姜为主的药材林基地6万亩。三是在城区及周边建立花卉苗木基地1万亩。通过三大林业基地建设,形成我县“山上绿树成荫、田里金叶灿烂、土里果药飘香”的农业种植产业新格局。在林产品加工上,重点扶持松香、胶合板、竹木家俱等林产品加工业,积极探索药材、林产食品加工,加大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创建扶持力度,整合竹木产业加工资源,逐步取缔小而散、资源消耗量大、产出效益小的木竹加工型企业,提高林产品的加工技术水平和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森林产业服务方面,积极开展森林旅游、生态休闲,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潜在效益。同时,要在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的前提下,搞好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及综合开发利用。
  3、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力度。要加大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形成全社会依法养林、护林、用林的良好氛围。要继续开展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积极培育后备资源。要深入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健全森林资源监管机制和监测体系,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坚持森林采伐的全额管理,严格打击林业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加大森林火灾的打击处理力度,把森林火灾遏制到最低程度。要加强森林资源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进一步搞好森林病虫害中心点建设,重点抓好马尾松毛虫、松材线虫和萧氏松茎象的“三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要加强古树名木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以保持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积极开展林业业专项执法检查,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影响大的,要对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并在媒体上予以暴光。
  4、改革林业发展机制。要按照中央林业决定的要求,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根本上调动务林人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政府对林业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把林业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切实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逐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二是要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政策,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三是要积极落实中央减轻林业的税费负担政策,充分利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林业开发。四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林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政策推动、宣传发动、利益驱动、龙头带动的有机结合。五是要加快个体私营林业发展步伐,积极鼓励各类法人、经济组织和个人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股份等形式进入林业生产经营领域,进行林地和活立木开发。
  5、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是继续建设好斗余工业原料林示范基地和富阳退耕还林示范基地,做到高规格、高标准,为全县提供一流的造林绿化科技示范样榜。二是在全县建立60个林业科技示范联系户,做到逐一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专人跟踪联系,在林业技术、林业信息、林业资金各方面予以重点指导和扶持。三是进一步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把优良种苗、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木材综合利用技术等作为林业科技普及的重点,围绕林业支柱产业办示范基地,开办科技培训班,组织科普宣传车下乡等活动,普及和推广林业科技,及时全方位为林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林业技术信息服务。四是在林业生产指导中,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树适技、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指导林业。五是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继续办好林业技术学校和中南林学院大专函授班,并加强与高等林业科研院所的联系,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来我县指导林业生产,决心以高新科技和优良的质量来服务林农和林业生产。
  

关于林业在桂阳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报告

67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