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绿色无怨悔 科技兴林映忠魂 --攸县林业局局长贺建国先进材料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12-14 00:00
信息来源:
贺建国同志1956年10月出生于攸县湖南坳乡大兴村,1979年7月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林学系林业专业,1997年5月至1998年10月在北京农学院园林系园林花卉专业学习,并取得结业证。1979年12至1983年10月在县油科所工作,任技术员;1983年11月至12月在县林科所工作,任林业助理工程师;1984年至1993年在攸县林业局科教股、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任股长、站长,1988年10月晋升为林业工程师;1994年至1995年挂职到丫江桥镇政府工作;1995年10月至1997年12月在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工作,任副场长、林业工程师;1998年—2002年在攸县林业局任副局长,兼任技术推广站站长、项目办主任、林业工程师;2003年元月至今任县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2000年至今,任株州市林学会常务理事,攸县林学会理事长。担任林业工程师以来,先后8次被评为县林业局先进工作者,6次被评为优秀党员。1999年被中国林科院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聘为攸县《社会林业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2000年5月,被攸县人民政府聘为攸县科技专家顾问;2000年湖南省绿化委员会授予其“绿化三湘贡献奖”;2000、2002年由县政府各记三等功一次;2004年由市政府记二等功一次,并评为2004年度株州市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03年度攸县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度攸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度攸县林业局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局长,还是一名优秀的林业科教人员,在林业科技和人才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作为一名林业工程师和一位负责科教、营林工作的副局长,贺建国同志结合攸县林业工作实际,努力地探索攸县科学营林和科技兴林之路。近10多年,他共撰写学术论文35篇,其中论文《监测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手段》1992年在《林业工作研究》第九期发表;1992年与彭德纯同志共同编写的《拟生造林》一书,由湖南省科学出版社出版;论文《浅谈滥伐林木,其同犯罪刑事责任的确定》,1993年在《林业工作研究》第二期发表;论文《杉木种子园子代林增益初探》2001年在《湖南林业科技》第1期发表;论文《攸县开始林业二次创业》2001年在《中国林业》第6期发表;《染绿千重山,致富万户农》、《与时俱进加快攸县林业建设步伐》等论文先后在《湖南林业》发表。参加省林学会学术论文交流5篇,市林学会学术论文交流7篇,县林学会学术论文交流11篇。先后主持和参加研究18个科研课题项目,其中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县科技步奖3项。参加研究“湿地松纸浆材与建设材优良家系选择与应用和技术研究”项目1999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7);参加研究“火炬松纸浆材优良家系选择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00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主持研究“杉木种子园子代林繁育技术推广”项目2000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县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项目2002年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究“攸县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成果”项目2002年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研究“油茶优良无性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2004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学术论文为攸县县委、县政府对林业工作的正确决策及攸县科技兴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贺建国同志在认真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坚持科技与生产相结合,认真做好科技推广和运用工作。
一是为加快攸县油茶产业开发的步伐,在油茶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上推广良种良法,他先后在新市、丫江桥、贾山、大桥、桃水、上云桥等乡镇进行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重点讲解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繁育及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等内容。培训了油茶苗木繁育嫁接能手100多人,油茶培管技术能手300余人。并组织在新市、网岭、丫江桥、贾山等乡镇建立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繁育基地60公顷,每年产苗2000万株以上,苗木远销全国7省10多个县。通过推广油茶低改综合技术,全县共完成油茶常规改造1万公顷,更新改造0.5万公顷。通过对比试验表明,改造区每公顷增加产油26.6公斤,全县每年增加产值2500万元,创造社会效益4000万元以上。二是针对全县楠竹资源不断增加,竹产业迅速壮大,各地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楠竹实用技术。牵头组织技术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编写了《楠竹实用技术手册》,从楠竹的生物学特性、楠竹造林、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系统的闸述,结合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组织实施楠竹低改1.2万公顷,通过低改,每公顷增加笋150公斤,增加楠竹450根,全县每年增加产值4500万元,创造社会效益5000万元以上。三是根据攸县东部山区气候、立地等条件,坚持良种良法有机优化组合,严格把好遗传控制、环境控制、栽培技术控制等三项技术关键,运用《杉木无性系造林技术研究》、《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湖南省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研究》和《杉木良种造林推广》等多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通过20年的运用,全县5万亩杉木大径材每亩出材20m3,相对于一般丰产林每亩材积增加8m3,新增木材材积40万m3,新增产值22000万元,亩平利润5645元,比一般丰产林增加利润3537元,新增利润17685万元,平均遗传增益在37%以上。四是科学实施项目工程。1988年10月,任林业工程师和林业局副局长以来,先后编写了项目申报书31套,可行性研究报告46篇,实施方案及规划报告27套,为攸县争取林业工程项目15个,引进项目资金达2.0亿元。其中国债长防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国家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薪炭林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国债种苗工程杉木二代种子园营建、楠竹低产林改造工程等项目先后在攸县全面实施。项目实施中,他踏遍了全县25个项目乡(镇),近万个造林小班,累计造林面积2.0万公顷。从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造林技术规程组织实施,确保项目科学规划,造林模式合理,管护措施到位。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曾多次深入村、组和农户,宣传项目的政策和实施项目的意义,许多农民群众走出了认识的误区,全力以赴投入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之中。据统计,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0.85万公顷,涉及农户2.5万户,户平得到国家补偿资金达4300元。项目建成后,全县森林覆盖率将提高3个百分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当显著。近几年来,带领林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组织完成人工植苗造林2.0万公顷,封山育林4.5万公顷,育苗666.7公顷,楠竹低改1.2万公顷,油茶低改1.5万公顷,低产果园改造1000公顷。2001—2004年连续四年营林生产综合评分在全市第一,跻身于全省先进行列,为攸县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五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随着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他结合攸县林业产业建设的现状,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了林业产业建设“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调优林种结构,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高效林业”的发展思路,调整林种结构,选择了几种周期短、生长快、效益高的速生丰产林造林模式,引进了桉树、杨树、泡花楠等新品种,在全县推广造林1000公顷以上,大大地缩短了林业周期,提高了林地效益。在全县现有低产果园改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果林,坚持选择良种,集约经营、规模开发原则,在全县推广南方早熟梨、黑宝石李、梨枣、齐橙等10多个新品种,造林面积达666.7公顷,实现了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六是认真做好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工作。2001年牵头组织技术人员通过近3个月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了详细普查,编写了《攸县古树名木录》。这项工作的完成,填补了攸县古树各木资料上的空白,也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及开辟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为进一步查清攸县森林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科学编制攸县林木采伐限额,提供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依据,根据省、市的统一布署,牵头组织57名林业技术人员自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完成了全县二类资源调查工作,并编写了攸县“十五”森林资源调查报告,顺利地通过了省市有关专家的评审。
三、科教工作成绩斐然
作为林业局局长、省市林学会会员,县林学会理事长,贺建国同志非常重视林业科教工作。
一是突出学会组织建设。他主持修改完善了《攸县林学会章程》,对机构进行整顿和健全,共发展会员148人,其中工程师27人,助理工程师67人,技术员54人,加入省林学会永久性会员48人,市林学会会员56人,学会除按规定收取团体和个人会费外,局财务每年拨入工作经费1.5万元,保证了学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认真组织林业调研及科研活动,并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凡会员提供的林情信息被局林业通信采用的每篇奖励20元,撰写的调研材料被局采用的每篇奖励50元,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分别给予稿费5倍、4倍、3倍的奖励。近五年,学会会员撰写学术论文138篇,为攸县林业信息提供信息290多条。在省、市、县刊物上发表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93篇,同时还建立了林业网站,健全了林业科技信息网络,使林农、加工企业能按科学的市场信息和产品销售信息发展林业产业。四是鼓励干部职工自学。局出台了凡参加学历学习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局给予1000元奖励的政策。全系统通过自学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的19人,专科学历的45人。同时每年对林业站、检查站工作人员推行考试上岗制度,考试营林科学技术等内容,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有效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学习林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五是狠抓培训。一方面是组织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培训。近五年内培训干部职工68次,参加学习人员达3690余人次。另一方面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培训技术林农。五年内共向林农赠送林业技术资料52000多份,举办培训140多场次,培训人员达20000多人次。
“踏进林家门,当作绿色魂。”贺建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一、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作为一名林业工程师和一位负责科教、营林工作的副局长,贺建国同志结合攸县林业工作实际,努力地探索攸县科学营林和科技兴林之路。近10多年,他共撰写学术论文35篇,其中论文《监测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手段》1992年在《林业工作研究》第九期发表;1992年与彭德纯同志共同编写的《拟生造林》一书,由湖南省科学出版社出版;论文《浅谈滥伐林木,其同犯罪刑事责任的确定》,1993年在《林业工作研究》第二期发表;论文《杉木种子园子代林增益初探》2001年在《湖南林业科技》第1期发表;论文《攸县开始林业二次创业》2001年在《中国林业》第6期发表;《染绿千重山,致富万户农》、《与时俱进加快攸县林业建设步伐》等论文先后在《湖南林业》发表。参加省林学会学术论文交流5篇,市林学会学术论文交流7篇,县林学会学术论文交流11篇。先后主持和参加研究18个科研课题项目,其中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县科技步奖3项。参加研究“湿地松纸浆材与建设材优良家系选择与应用和技术研究”项目1999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7);参加研究“火炬松纸浆材优良家系选择与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00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主持研究“杉木种子园子代林繁育技术推广”项目2000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县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研究”项目2002年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究“攸县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成果”项目2002年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研究“油茶优良无性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2004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学术论文为攸县县委、县政府对林业工作的正确决策及攸县科技兴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贺建国同志在认真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坚持科技与生产相结合,认真做好科技推广和运用工作。
一是为加快攸县油茶产业开发的步伐,在油茶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上推广良种良法,他先后在新市、丫江桥、贾山、大桥、桃水、上云桥等乡镇进行技术讲座和技术培训,重点讲解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繁育及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等内容。培训了油茶苗木繁育嫁接能手100多人,油茶培管技术能手300余人。并组织在新市、网岭、丫江桥、贾山等乡镇建立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繁育基地60公顷,每年产苗2000万株以上,苗木远销全国7省10多个县。通过推广油茶低改综合技术,全县共完成油茶常规改造1万公顷,更新改造0.5万公顷。通过对比试验表明,改造区每公顷增加产油26.6公斤,全县每年增加产值2500万元,创造社会效益4000万元以上。二是针对全县楠竹资源不断增加,竹产业迅速壮大,各地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楠竹实用技术。牵头组织技术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编写了《楠竹实用技术手册》,从楠竹的生物学特性、楠竹造林、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系统的闸述,结合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等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组织实施楠竹低改1.2万公顷,通过低改,每公顷增加笋150公斤,增加楠竹450根,全县每年增加产值4500万元,创造社会效益5000万元以上。三是根据攸县东部山区气候、立地等条件,坚持良种良法有机优化组合,严格把好遗传控制、环境控制、栽培技术控制等三项技术关键,运用《杉木无性系造林技术研究》、《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湖南省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研究》和《杉木良种造林推广》等多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通过20年的运用,全县5万亩杉木大径材每亩出材20m3,相对于一般丰产林每亩材积增加8m3,新增木材材积40万m3,新增产值22000万元,亩平利润5645元,比一般丰产林增加利润3537元,新增利润17685万元,平均遗传增益在37%以上。四是科学实施项目工程。1988年10月,任林业工程师和林业局副局长以来,先后编写了项目申报书31套,可行性研究报告46篇,实施方案及规划报告27套,为攸县争取林业工程项目15个,引进项目资金达2.0亿元。其中国债长防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项目、世界银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国家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薪炭林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国债种苗工程杉木二代种子园营建、楠竹低产林改造工程等项目先后在攸县全面实施。项目实施中,他踏遍了全县25个项目乡(镇),近万个造林小班,累计造林面积2.0万公顷。从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造林技术规程组织实施,确保项目科学规划,造林模式合理,管护措施到位。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曾多次深入村、组和农户,宣传项目的政策和实施项目的意义,许多农民群众走出了认识的误区,全力以赴投入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之中。据统计,全县完成退耕还林工程0.85万公顷,涉及农户2.5万户,户平得到国家补偿资金达4300元。项目建成后,全县森林覆盖率将提高3个百分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当显著。近几年来,带领林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组织完成人工植苗造林2.0万公顷,封山育林4.5万公顷,育苗666.7公顷,楠竹低改1.2万公顷,油茶低改1.5万公顷,低产果园改造1000公顷。2001—2004年连续四年营林生产综合评分在全市第一,跻身于全省先进行列,为攸县的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五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随着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他结合攸县林业产业建设的现状,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了林业产业建设“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调优林种结构,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现高效林业”的发展思路,调整林种结构,选择了几种周期短、生长快、效益高的速生丰产林造林模式,引进了桉树、杨树、泡花楠等新品种,在全县推广造林1000公顷以上,大大地缩短了林业周期,提高了林地效益。在全县现有低产果园改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名、特、优经果林,坚持选择良种,集约经营、规模开发原则,在全县推广南方早熟梨、黑宝石李、梨枣、齐橙等10多个新品种,造林面积达666.7公顷,实现了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地结合。六是认真做好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工作。2001年牵头组织技术人员通过近3个月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了详细普查,编写了《攸县古树名木录》。这项工作的完成,填补了攸县古树各木资料上的空白,也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及开辟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为进一步查清攸县森林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科学编制攸县林木采伐限额,提供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依据,根据省、市的统一布署,牵头组织57名林业技术人员自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完成了全县二类资源调查工作,并编写了攸县“十五”森林资源调查报告,顺利地通过了省市有关专家的评审。
三、科教工作成绩斐然
作为林业局局长、省市林学会会员,县林学会理事长,贺建国同志非常重视林业科教工作。
一是突出学会组织建设。他主持修改完善了《攸县林学会章程》,对机构进行整顿和健全,共发展会员148人,其中工程师27人,助理工程师67人,技术员54人,加入省林学会永久性会员48人,市林学会会员56人,学会除按规定收取团体和个人会费外,局财务每年拨入工作经费1.5万元,保证了学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认真组织林业调研及科研活动,并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凡会员提供的林情信息被局林业通信采用的每篇奖励20元,撰写的调研材料被局采用的每篇奖励50元,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分别给予稿费5倍、4倍、3倍的奖励。近五年,学会会员撰写学术论文138篇,为攸县林业信息提供信息290多条。在省、市、县刊物上发表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93篇,同时还建立了林业网站,健全了林业科技信息网络,使林农、加工企业能按科学的市场信息和产品销售信息发展林业产业。四是鼓励干部职工自学。局出台了凡参加学历学习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局给予1000元奖励的政策。全系统通过自学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的19人,专科学历的45人。同时每年对林业站、检查站工作人员推行考试上岗制度,考试营林科学技术等内容,不合格人员不得上岗,有效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学习林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五是狠抓培训。一方面是组织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培训。近五年内培训干部职工68次,参加学习人员达3690余人次。另一方面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培训技术林农。五年内共向林农赠送林业技术资料52000多份,举办培训140多场次,培训人员达20000多人次。
“踏进林家门,当作绿色魂。”贺建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