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林业人才 引领瑶都飞翔 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林业人才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12-14 00:00
信息来源:
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五岭山脉萌渚岭山系所盘亘,是全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总面积32.2852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4.06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1.77%,活立木总蓄积量1154.0954万立方米,位居全省第四。自治县林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素有“绿色宝库”和“杉木之都”之美称。
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现有在职职工513人,其中:干部162人(技术干部77人,公安民警68人,管理干部17人),工人351人,林业高级工程师三人(含今年评审通过二人),林业工程师33人,会计师3人,助工25人,助会4人,技术员9人。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我局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开发人才资源,吸引和留住人才,深化人事制度,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均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林业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每年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的职工在20人以上,参加短期培训的职工在300人次以上;培训林农和乡镇干部400人次以上。通过学习,有2人取得硕士学位,有10人取得了大学文凭,有45人取得大专文凭,大大地提升了我局干部职工的学历层次和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在开发人才资源,吸引和留住人才,深化人事制度,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我局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建设与发展这一目标,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着眼高起点谋划,着力构建林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机制
我县是中国南方重点林业大县,而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林业技术人才相对不足;24.0602万公顷林业用地只有77名林业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局领导班子深深认识到要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江华的目标,加快林业大县的发展,关键是林业技术人才和林区乡土人才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我局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林业人事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农、人才强县”的指导思想,把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全局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中。
林业局成立了李勇东局长任组长,主管人事的副局长鄢华任副组长,局党委成员安光聪、蒋建军、盘晓春、何华林、唐开春、蒋道明、盘桂凤、刘朝福,人事股长龙永荣、办公室主任邱劲柏、科教站长黄民剑为成员的林业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林业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做到既有中长期计划,又有近期、年内的目标要求。重点培养本局45岁以下的在职职工,要求每位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每年不得少于15天;专业技术人员在一个晋升周期内,必须参加两门公共必修课的培训;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要到市(或省)级继续教育基地接受两个以上的不同内容课题的培训。
同时把林业乡土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训规划,将农村中的种植大户、大中专毕业生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能人以及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力争每年培训人次在400人次以上。要求各职能部门每年按照规划要求,分级、分类制定和落实年度培训计划。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在全县建立了“县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亲临指导,林业部门组织落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林业人才开发培养工作新格局。同时出台了《江华县林业局关于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的几项规定》,凡是自费参加大学本科学历培训的职工每年奖励助学金1000元。真正达到认识上有新角度,工作上有新起色,事业上有新发展,使整个林业人才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建立健全了县乡二级林业科技管理、科研推广机构。局机关设立了林业科技推广站,同时设立15个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站,配备了专职的林业科技人员,直接服务于广大林农,为江华林业的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二、实行多途径培训,努力提升林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在培训层次上,坚持分类指导。一是定期选派优秀青年、业务骨干到国家及省、市专业培训班学习。二是鼓励职工积极参加中南林学院等大专院校的学习教育。三是注重一般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做到每位职工全年的业务技能培训不少于15天。四是定期主办乡镇分管林业的领导干部林业专业知识的培训班,提高他们决策分析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五是深入乡镇举办种植、加工培训班,主要培训村组干部、党员、种植大户及未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六是充实教师队伍,建好培训基地。为了做到这一点,先后聘请了2名中南林学院的老师及本局10名高、中级职称的技术骨干组成授课老师队伍。同时建成了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二个主体班培训基地;在每个乡镇设立专业培训示范点,层层抓好培训计划的落实。为确保培训计划的落实,我局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每年仍挤出4—5万的资金,用于林业人才的教育培训。
(二)在培训内容上,坚持“三实”原则。即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选择市场广、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技术。紧紧围绕“1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10万亩南竹基地,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四大林业基地这个重点,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的建设,开展林木种苗培育与管理、木本药材、林果的栽培、病虫害防治、林产加工等林业技术的培训。保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在培训方式上, 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现场辅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县、乡党校的阵地作用,通过组织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和林业工程师授课等形式对林业人才进行培训,同时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员到基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2000年以来,县、乡、村三级先后组织举办林业人才培训班40余次,共培训4000余人。
二是种殖大户现身说法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每次培训班都请1—2名种植大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并通过各类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做给林农看,带着林业乡土人才干。建成了码市厘竹、湘江厚朴、水口杉木、未竹口南竹、白芒营桉树、麻芝塘树桩苗木、白李季板栗等10个示范参观基地。另外还在每个乡镇建有1个以上的参观、实习种植基地。
三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组织引导林业人才走出家门,到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拓视野。邀请学者、专家传经送宝,把专家教授请来为林业人才讲课、作技术报告,跟中南林学院、湖南林科院建立长期的技术培训合作伙伴关系。仅林业局机关就有40多位同志在中南林学院获得了本科、专科文凭,使林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四是热心林业科普宣传,建立科技咨询热线。2001年与县委组织部、县科协一起组建了一条服务于广大农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咨询热线直接服务于全县46万人民。积极参与5月科技宣传周的宣传活动,自2000年以来,先后发放各类林业科技资料3万余份,接待咨询人员5000人次。
三、坚持宽领域服务,精心构筑林业人才成长的发展平台
近年来,我们把林业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为林业人才当好“后勤部长”,精心构筑林业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一是以“三大林业工程”建设为契机,利用机制的导向作用,通过科技特派员与农村种植大户、经济能人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盘活了林业人才资源。通过承包荒山、联合造林、股份合作等形式,有90%以上的林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了各种林业工程项目建设、林业基地建设及林业开发投入,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积极做好林业工程系列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充分调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认识到,职称工作是关系到林业事业发展、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林业人才储备和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使他们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其次是坚持政策条件,让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文件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评审条件,坚持公示制度,严防弄虚作假。再次是扎实工作,按时保质申报。保证按人事职改部门和评委会规定的标准式样组织好申报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同时主动协调,加强同县人事职改部门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在规定时间内按时上报。我局3名高级工程师就全是近五年申报成功的,33名工程师中有19名是近五年申报成功的。
三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县林学会每年组织召开会员座谈会,交流学术论文和学习心得体会,表彰优秀会员,重奖科研获奖人员。在林业技术研究和林业科技推广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近几年我局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和所获得的奖项有:1、林檎叶的开发利用的研究。1993年获得湖南省科技兴农创新金奖。2、穗花杉繁殖研究。2002年获得湖南省科技三等奖;2002年获得永州市一等奖。3、GGR植物生长调节素的推广开发与利用。江华县林业局科技推广站获得国家林业局2004年科技推广一等奖。4、ABT生根粉推广利用。自1993年以来,伍四銮、黄民剑等16位同志获得国家林科院ABT生根粉推广利用的特等奖、一等奖和推广奖。5、马尾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的研究,2004年获得市林业局林业科技一等奖。6、自2000年以来,刘宗林、赵君毅、伍四銮等20位同志的林业科研论文获得市优秀论文奖。
同时我局还大力推行事业职称工资和技术津贴制度,使用工程师的月工资比相同学历、工龄的管理干部(科员)的月工资高出近200元,高级工程师还能够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每月200元。
近年来,我们虽然在林业人才培养、促进林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兄弟县(区)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诸如林业人才总量小、层次低、人才开发工作力量整合不够、林业后备人才储备少等问题。面对林业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发展,我们决心迎难而上,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继续扎实做好林业人才开发工作。努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江华林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江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局现有在职职工513人,其中:干部162人(技术干部77人,公安民警68人,管理干部17人),工人351人,林业高级工程师三人(含今年评审通过二人),林业工程师33人,会计师3人,助工25人,助会4人,技术员9人。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我局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开发人才资源,吸引和留住人才,深化人事制度,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均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林业人才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每年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的职工在20人以上,参加短期培训的职工在300人次以上;培训林农和乡镇干部400人次以上。通过学习,有2人取得硕士学位,有10人取得了大学文凭,有45人取得大专文凭,大大地提升了我局干部职工的学历层次和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在开发人才资源,吸引和留住人才,深化人事制度,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我局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建设与发展这一目标,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着眼高起点谋划,着力构建林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机制
我县是中国南方重点林业大县,而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林业技术人才相对不足;24.0602万公顷林业用地只有77名林业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局领导班子深深认识到要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江华的目标,加快林业大县的发展,关键是林业技术人才和林区乡土人才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我局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林业人事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农、人才强县”的指导思想,把林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全局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中。
林业局成立了李勇东局长任组长,主管人事的副局长鄢华任副组长,局党委成员安光聪、蒋建军、盘晓春、何华林、唐开春、蒋道明、盘桂凤、刘朝福,人事股长龙永荣、办公室主任邱劲柏、科教站长黄民剑为成员的林业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林业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做到既有中长期计划,又有近期、年内的目标要求。重点培养本局45岁以下的在职职工,要求每位职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每年不得少于15天;专业技术人员在一个晋升周期内,必须参加两门公共必修课的培训;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要到市(或省)级继续教育基地接受两个以上的不同内容课题的培训。
同时把林业乡土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训规划,将农村中的种植大户、大中专毕业生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能人以及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力争每年培训人次在400人次以上。要求各职能部门每年按照规划要求,分级、分类制定和落实年度培训计划。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在全县建立了“县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亲临指导,林业部门组织落实,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林业人才开发培养工作新格局。同时出台了《江华县林业局关于鼓励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学的几项规定》,凡是自费参加大学本科学历培训的职工每年奖励助学金1000元。真正达到认识上有新角度,工作上有新起色,事业上有新发展,使整个林业人才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建立健全了县乡二级林业科技管理、科研推广机构。局机关设立了林业科技推广站,同时设立15个乡镇林业科技推广站,配备了专职的林业科技人员,直接服务于广大林农,为江华林业的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二、实行多途径培训,努力提升林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在培训层次上,坚持分类指导。一是定期选派优秀青年、业务骨干到国家及省、市专业培训班学习。二是鼓励职工积极参加中南林学院等大专院校的学习教育。三是注重一般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做到每位职工全年的业务技能培训不少于15天。四是定期主办乡镇分管林业的领导干部林业专业知识的培训班,提高他们决策分析能力、科学管理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五是深入乡镇举办种植、加工培训班,主要培训村组干部、党员、种植大户及未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六是充实教师队伍,建好培训基地。为了做到这一点,先后聘请了2名中南林学院的老师及本局10名高、中级职称的技术骨干组成授课老师队伍。同时建成了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二个主体班培训基地;在每个乡镇设立专业培训示范点,层层抓好培训计划的落实。为确保培训计划的落实,我局在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每年仍挤出4—5万的资金,用于林业人才的教育培训。
(二)在培训内容上,坚持“三实”原则。即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选择市场广、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技术。紧紧围绕“1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亩木本药材基地,10万亩南竹基地,1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四大林业基地这个重点,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的建设,开展林木种苗培育与管理、木本药材、林果的栽培、病虫害防治、林产加工等林业技术的培训。保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三)在培训方式上, 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与现场辅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县、乡党校的阵地作用,通过组织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和林业工程师授课等形式对林业人才进行培训,同时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员到基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2000年以来,县、乡、村三级先后组织举办林业人才培训班40余次,共培训4000余人。
二是种殖大户现身说法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每次培训班都请1—2名种植大户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并通过各类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做给林农看,带着林业乡土人才干。建成了码市厘竹、湘江厚朴、水口杉木、未竹口南竹、白芒营桉树、麻芝塘树桩苗木、白李季板栗等10个示范参观基地。另外还在每个乡镇建有1个以上的参观、实习种植基地。
三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组织引导林业人才走出家门,到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拓视野。邀请学者、专家传经送宝,把专家教授请来为林业人才讲课、作技术报告,跟中南林学院、湖南林科院建立长期的技术培训合作伙伴关系。仅林业局机关就有40多位同志在中南林学院获得了本科、专科文凭,使林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四是热心林业科普宣传,建立科技咨询热线。2001年与县委组织部、县科协一起组建了一条服务于广大农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咨询热线直接服务于全县46万人民。积极参与5月科技宣传周的宣传活动,自2000年以来,先后发放各类林业科技资料3万余份,接待咨询人员5000人次。
三、坚持宽领域服务,精心构筑林业人才成长的发展平台
近年来,我们把林业人才工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到搞好服务上来,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为林业人才当好“后勤部长”,精心构筑林业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一是以“三大林业工程”建设为契机,利用机制的导向作用,通过科技特派员与农村种植大户、经济能人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盘活了林业人才资源。通过承包荒山、联合造林、股份合作等形式,有90%以上的林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了各种林业工程项目建设、林业基地建设及林业开发投入,推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是积极做好林业工程系列职称申报评审工作,充分调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认识到,职称工作是关系到林业事业发展、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林业人才储备和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使他们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其次是坚持政策条件,让广大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文件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评审条件,坚持公示制度,严防弄虚作假。再次是扎实工作,按时保质申报。保证按人事职改部门和评委会规定的标准式样组织好申报材料,保证材料的质量。同时主动协调,加强同县人事职改部门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在规定时间内按时上报。我局3名高级工程师就全是近五年申报成功的,33名工程师中有19名是近五年申报成功的。
三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县林学会每年组织召开会员座谈会,交流学术论文和学习心得体会,表彰优秀会员,重奖科研获奖人员。在林业技术研究和林业科技推广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近几年我局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和所获得的奖项有:1、林檎叶的开发利用的研究。1993年获得湖南省科技兴农创新金奖。2、穗花杉繁殖研究。2002年获得湖南省科技三等奖;2002年获得永州市一等奖。3、GGR植物生长调节素的推广开发与利用。江华县林业局科技推广站获得国家林业局2004年科技推广一等奖。4、ABT生根粉推广利用。自1993年以来,伍四銮、黄民剑等16位同志获得国家林科院ABT生根粉推广利用的特等奖、一等奖和推广奖。5、马尾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的研究,2004年获得市林业局林业科技一等奖。6、自2000年以来,刘宗林、赵君毅、伍四銮等20位同志的林业科研论文获得市优秀论文奖。
同时我局还大力推行事业职称工资和技术津贴制度,使用工程师的月工资比相同学历、工龄的管理干部(科员)的月工资高出近200元,高级工程师还能够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每月200元。
近年来,我们虽然在林业人才培养、促进林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兄弟县(区)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诸如林业人才总量小、层次低、人才开发工作力量整合不够、林业后备人才储备少等问题。面对林业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发展,我们决心迎难而上,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继续扎实做好林业人才开发工作。努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江华林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江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