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桃源县国有林场现状调查及改革发展的探讨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11-07 00:00 信息来源:
  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使林业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时期,我县国有林场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将会出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为了使我县国有林场在这转折的时期,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国有林场实际,对我县国有林场进行了调查,对今后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探讨性建议。
  一、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我县所属国有林场四个,即天台山国有林场、牯牛山国有林场、白鹤山国有林场、桃花源国有林场,其中桃花源林场已并入桃花源国家级森林公园。除桃花源国有林场划归桃花源管理处管理外,其余三个国有林场都归桃源县林业局直接管理,属林业局二级机构。现有干部职工168人。其中在职职工83人,离退休职工55人,停薪留职30人,经营面积3.0671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0.4958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2.4958万亩。去年经济总收入127万余元,职工年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属于低收入阶层。
  二、国有林场经营现状
  我县四个国有林场除桃花源国有林场划归桃花源管理处管理外,其余三个国有林场历年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林场的行管人员10人,每年由林业局定额拨付干部的基本工资,其他福利待遇和补助均由本场自行解决。其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采取自负盈亏。近几年来,由于林场资源枯竭,大部分山林划归为生态保护林,国家所拨付的生态补偿费远不能满足林场工作的正常运转。2004年国有林场企业总产值57.3万元,主营业收入36.3万元,其他收入几乎是空白。当年职工工资福利支出至少100万元,其他生产等项开支80余万元。所以全年亏损99万余元,现在林场为了生存采取了各种办法:一是停薪留职自谋生计;二是利用高山的草场条件,发动职工开展养羊、鸡、猪、牛等家庭经济养殖业;三是将所种植作物的少量土地、菜园、桔园划给职工经营;四是留用部分护林人员实行定酬护林;五是林场营林生产的各项任务分配给职工,如造林、育苗、抚育等,从中获取报酬。
  三、造成我县国有林场难以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县国有林场基本上都是1958年以来建场,除桃花源林场好一点外,其余林场条件很差,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立地条件差,部分适宜栽种树林的山林,目前已采伐贻尽,木材资源已枯竭断层,今年的冰冻雪灾更是损失惨重,估计损失几百万元,而采伐木材价格低下,去年每立方米杉木价格约300元,而采伐成本要100元左右,利润就很低了,严重阻挠着营林生产的发展,同时有些林木没有经济效益,只有生态效益。此外,原有职工老化,退休人员多,大多数是原知青下放人员,人员素质低下,属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难以跟上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致使我县国有林场无法脱贫致富。
  四、对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针对目前我县国有林场的实际状况,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脱贫致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每个场只设场长、会计、出纳各一名,负责全场的日常经济工作和林业生产建设,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工资、福利等与工作业绩严格挂钩,奖勤罚懒。对安心在场,工作搞得好,变化比较大,有较大贡献的场长可实行重奖。同时,还可鼓励本系统有能力的干部职工去林场当场长,工资待遇可以加倍,实行聘任制。
  2、职工实行自主选择制。一是买断工龄。买断的形式有两种,有条件的用现金买断,没有条件的可以用现有林地林木经营,林木折价买断,但必须按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执行。二是盘活资产,将林场所有的林木资产和固定资产通过评估后,由职工租赁经营。三是实行停薪留职,自谋职业。停薪留职期间,保留档案工资正常定级晋升,各种福利保险不能间断,要延续下去。四是护林人员实行竞争上岗。
  3、发展林场非公有制经济,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方面扩展。林场除现有林木以外,利用剩余的山地、土地,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如种植黄姜等市场看好药材,利用山多、草坪发展养殖业,如养羊、牛、马等;利有现有林木发展深层次加工业;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有条件的可发展旅游业等。
  4、林场职工全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林场职工中有很大部分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保障水平线下,最好能纳入社会低保范围。
  5、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对国有林场的各种税费上缴。现在农村的农民取消了农业税、特产税、上交提留等,而林场的林农也应该平等相待。
  6、增加对林场的扶贫投入。林场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各级组织和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希望各级领导能把扶贫项目,建设项目向国有林场倾斜,切实解决具体问题。
  

对桃源县国有林场现状调查及改革发展的探讨

673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