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翠竹摇出富民曲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08-03 00:00 信息来源:
  [讲述]林声恒:富贵有“竹”  
  
  49岁的林声恒,是炎陵县垅溪乡土垒村农民,全县“奔小康示范户”。靠着竹林开发和楠竹加工,他发了家致了富。
  
  林声恒过去仅种几亩薄田,一家人生活拮据。1982年,他把精力转向那块长有30多根楠竹的责任山,日复一日,拓荒不止。“1.3公顷竹山是我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10多年过去,昔日的荒山已是翠竹林立,仅销售鲜笋,老林的年纯收入就达5000元。
  
  林声恒不满足,他指导妻子将竹子编成竹帘。1根围径33厘米的竹子可织3张竹帘,价钱是原竹的3倍。为减轻妻子的劳动强度,他还设计出一种手摇式竹帘编织机,每天可织20床竹帘,速度比手工高出10倍。
  富裕后,老林指导村民垦林、育笋,建成高效笋竹两用林。目前,垅溪乡1000公顷楠竹林得到改造和开发,楠竹加工业方兴未艾,林农欢声唱起“竹之歌”。
  [纪事]加工厂:等“竹”下锅
  
  炎陵县是我省重点林区县,森林覆盖率达83%。近年该县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至年初,笋竹林已达1.87万公顷,是2000年的1.56倍,笋竹加工企业发展到64家,年可加工楠竹250万根。去年,全县笋竹产业实现产值1.65亿元,创税收900多万元。竹林亩产值由不足200元增加到600元以上,楠竹综合利用率高达90%。
  
  该县扩大楠竹林的主要做法是:对低产林进行改造,砍山清园后,清除林中石头、柴蔸和竹蔸;全面垦覆后,分别于2月、5月和9月施下催笋肥、催鞭肥和孕竹肥;建立竹林竹子台账,砍老留嫩,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因地制宜新造楠竹林。
  
  据统计,经过多年发展,株洲市现有楠竹林6万公顷,笋竹加工企业达100多家,但全市的楠竹年生产能力仅为1000万根。部分企业因原料不足,不能开足马力生产,经常只能“等竹下锅”。
  [建言]种楠竹:“钱”途无量
  
  “昨日一夜雨,春笋长三尺”。笋,生机勃勃,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足见竹之重要。
  
  种竹是农民的一条致富捷径。林声恒说得好:“房前屋后一片楠竹,好似一张活期存折。要用钱时,砍些竹子,随时随处有人要”,楠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楠竹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投入可多年受益。竹林年年有笋发,竹笋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是一种优质绿色食品。竹子可加工成竹地板、竹席、竹扇、模板等产品,还可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造纸、船舶等行业。成林之后,每亩楠竹可年产竹材2吨以上。营造竹林还可迅速提高森林覆盖率,绿化和美化环境。
  
  专家指出,目前各地楠竹供不应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楠竹市场需求量仍很大,发展楠竹及加工业有利可图。市林业局拟定出我市楠竹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市新栽、扩展楠竹林3万公顷,将其打造成致富农民的大产业。
  
  俗话说,夏季垦山冬种竹。是行动的时候了!
  [释技]林科所:生“竹”有道
  
  目前,我市楠竹发展速度不快,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主要问题是造林技术不恰当。
  
  营造楠竹林有四种方法:大母竹移植法、截竿移蔸法、竹鞭造林法、实生苗栽植法。我市农民采用的是大母竹移植法。这种方法因母竹挖取运输困难,栽植费时费工,成本高,成活率低,难以大面积造林。
  
  2002年初,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一个科研项目:楠竹实用苗造林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当年3月,该所从外地调进一年生楠竹实生苗8万株,建立3公顷楠竹实生苗繁殖基地,次年春出圃分蘖苗15万株,去年春和今年春共出圃小母竹12万株。这些分蘖苗和小母竹已栽于攸县黄丰桥林场等地。
  
  据介绍,用种子培育出来的一至两年生楠竹实生苗,一年内一株可分蘖3至5株。用这种分蘖苗造林,成本低,种植容易,成活率高,能提早成林,可适应大规模楠竹造林的需要,5至6年即可成林成材。今冬明春,该所计划新建30公顷实生苗繁育基地,以满足全市农民营造楠竹林所需。
  

株洲:翠竹摇出富民曲

673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