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近30万人从退耕还林直接受益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07-07 00:00 信息来源:
  近日,退耕还林省级检查组对湖南省桑植县2000年—2004年5 年来的退耕还林情况进行了仔细检查。检查结果是:历年造林面积核实率100%,质量合格率99%。基本达到了国家工程建设的要求。
  该县自2000年开始试点实施退耕还林以来,5年共完成退耕还林30.3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5.4万亩(其中经济林6.2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4.98万亩。工程建设涉及全县39个乡镇(场)中的38个乡镇(场),558个村中的476个村,惠及7万余户近30万人。目前,国家已分别完成钱粮补助、种苗补助直接投资8441万元、1519万元;今后几年,国家还有18584万元钱粮补助直接投入,人均直接增加收入达950元。
  该县在退耕还林“作业设计、种苗供应、登记造册、档案管理、林权发放”等管理上,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做到了规范,有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并按照《退耕还林条例》严格实行技术人员“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对一起2000年度退耕还林因技术原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案件进行了责任追究。国家粮钱补助都及时兑现到农户手中,且在兑现前严格将退耕地面积、树种和补助等进行了公示。2000-2004年全县累计兑现粮钱补助8441万元和种苗费1519万元,户均补助粮款1422元,人均增收332元。工程实施中,该县按照退耕还林技术规程运作,营造的经济林比例始终控制在20%以下,体现了生态主体目标的原则。到2005年5月止,全县完成了2003年(含2003年)以前各年度退耕还林林地的确权工作,林权证的发放正抓紧进行。国家的有关退耕还林政策,该县都较好地予以落实执行。对退耕地农业税征收实行了减免,特别是“退一还二”等政策执行的比较到位,在退耕地与荒山的比例配套上,该县创新机制,实行退耕地与荒山相分离的办法解决,将荒山荒地造林实行“个体承包”、“大户承包”,并严格合同管理,从土地承包到退耕还林承包等都签订了合同,保护了林农的切身利益。到2004年,全县共有个体承包(大)户123户,承包荒山荒地面积达1833公顷,承包户从“整地、造林、补植、抚育”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并实行“三包”,即包成活率,包任务如期完成,包检查验收合格,确保了“退一还二”政策的落实。
  该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坚持“生态林经济化,经济林生态化”的要求,把退耕还林与林农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培植农村后续产业,狠抓农村能源建设,有效解决林农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在后续产业培育方面,桑植县出台了产业建设有关政策,确立了两河口、廖家村、空壳树等12个乡镇为后续产业培育重点乡镇,大力发展桠柑、柚子、梨子、板栗等干水果产业,按“一乡一品”培育产业,全县已初具雏形。该县空壳树乡桥自峪村的彭发容、彭长炳等农户,2000年退耕营造的26亩经济林桃子,在今年就收获优质桃子5.0万斤,获得收入近12万元。尝到了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农民退耕还林的兴趣。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全县在实施退耕还林的乡镇、村组共建沼气池1.25万口,节能灶7.62万口,修建和拟建小水电站8处,基本解决大部分退耕户的生产生活燃料矛盾。
  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该县就充分利用富余劳力狠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组织兴修水渠5.9万米,使大片的“雷公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还组织劳力对全县1120多亩的冷浸田、低产田进行了改良,把350亩缓坡地改造成了梯田。通过采取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农田升值,该县在退下15万亩耕地的情况下,仍能使农民粮食基本自给。
  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该县有近10万农民从农耕中解放出来,加入了进城务工创业,从事旅游、商贸、建筑等多种行业,逐步退出了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每年可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该县积极抚持引导林业龙头企业,如康华、永丰等公司,仅经营粽叶每年就为当地农民增加800万元的收入,户平增收达2000元。退耕还林为该县取得了较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桑植县近30万人从退耕还林直接受益

673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