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国有林场生产生活的调查与对策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06-28 00:00
信息来源:
芝山区共有3个国有林场,分别是水口山林场、大庙头林场、石岩头林场,大多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全区国有林场经营面积8227公顷,有林地3958公顷,森林蓄积量25.5万立方米。截止2004年林场已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4万立方米。可以说国有林场在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繁荣林区经济、支援国家建设方面起了不可磨灭的支撑和示范作用。但近几年来,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三个国有林场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光,只有水口山林场、大庙头林场还能勉强维持生产,但不能按时发放职工工资,石岩头林场由盈转亏,已变为贫困林场。
昔日辉煌的国有林场如今何以会发展亏损乃至贫困?目前,三个林场的生产经营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三个国有林场进行了摸底调查。
被调查的三个林场总人口286人,其中在职的232人,退休54人。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4085元,退休职工人均年收入2528元,其中石岩头林场贫困状况最为突出。职工每年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贫困给林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是林场没有资金进行基础建设。林区公路不能维修,林场危房不能改造等。石岩头林场困负债太多,林场连进行采伐和修板车路的钱都没有,经营生产根本无法开展。二是营林生产质量不能保证。除水口山林场每年进行抚育外,石岩头林场连续4年没有进行幼林抚育。三是林场职工生活贫困,不稳定因素增加,石岩头林场已拖欠干部职工30多个月的工资,每月仅靠100多元的生活费维持生活,加之待遇太低,发不出工资,致使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石岩头林场甚至连一个技术人员都没有,连木材采伐设计都要请人帮助。
造成林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一是近几年来木材价格下跌,林场经济收入大幅减少。二是林场职工人数增长较快,退休职工比例大。三是木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现经营每立方米木材利润只有60—150元。四是政策不到位。如石岩头林场养老保险从九十年代中期中断直到2000年才解决一部分,期间给林场增加30多万元的负担。五是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对国家贡献大,自身积累少。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是个别林场领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懂经营、不会管理、浪费严重。二是林场内部管理不善,人浮于事,真正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工人很少,造林、抚育、采伐等大部分生产都是雇请民工,非生产开支大。三是林场多种经营项目失败,损失严重。四是林场改革力度不大。面对困境,林场不是积极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消极被动,有的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调查中,我们透过现实,依然看到国有林场振兴的希望,我们认为,国有林场要脱贫,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精干的领导班子是保障。林场的脱贫致富,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只有建设一个精干的懂经营的领导班子带领职工艰苦奋斗,林场才有希望。这个班子不仅要有责任心和信心,同时也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清正廉洁的品格。
其次,机制创新是关键。进一步改革旧体制,压缩机构、精减人员、改变生产分配方式是林场脱贫致富的首要途径。一是要根据林场的森林资源,木材年收入等情况合理定岗定员,实行岗位工资制。二是从经营机制上做文章,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合资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结构。三是健全林场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制定一套能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管理办法。
第三,发展生产是基础。林场应根据自身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快对工业原料林的培育。同时选择一些见效快、效益好的名特优水果、竹子、药材作为自己的辅助经济,以短养长。
第四,规模经营出效益。林场应根据地域特点,瞄准市场,调整力量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象石岩头林场百合、药材的发展潜力大。大庙头林场可开发自己的竹产业,水口山林场可培育优质大径材杉木。同时林场还可以通过“公司+林场”或“工厂+林场”的经营形式把生产、加工销售衔接起来,可以学习岳纸集团和其他好的公司的经验,使林场的规模经营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
昔日辉煌的国有林场如今何以会发展亏损乃至贫困?目前,三个林场的生产经营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三个国有林场进行了摸底调查。
被调查的三个林场总人口286人,其中在职的232人,退休54人。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4085元,退休职工人均年收入2528元,其中石岩头林场贫困状况最为突出。职工每年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贫困给林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是林场没有资金进行基础建设。林区公路不能维修,林场危房不能改造等。石岩头林场困负债太多,林场连进行采伐和修板车路的钱都没有,经营生产根本无法开展。二是营林生产质量不能保证。除水口山林场每年进行抚育外,石岩头林场连续4年没有进行幼林抚育。三是林场职工生活贫困,不稳定因素增加,石岩头林场已拖欠干部职工30多个月的工资,每月仅靠100多元的生活费维持生活,加之待遇太低,发不出工资,致使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石岩头林场甚至连一个技术人员都没有,连木材采伐设计都要请人帮助。
造成林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一是近几年来木材价格下跌,林场经济收入大幅减少。二是林场职工人数增长较快,退休职工比例大。三是木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现经营每立方米木材利润只有60—150元。四是政策不到位。如石岩头林场养老保险从九十年代中期中断直到2000年才解决一部分,期间给林场增加30多万元的负担。五是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对国家贡献大,自身积累少。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是个别林场领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懂经营、不会管理、浪费严重。二是林场内部管理不善,人浮于事,真正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工人很少,造林、抚育、采伐等大部分生产都是雇请民工,非生产开支大。三是林场多种经营项目失败,损失严重。四是林场改革力度不大。面对困境,林场不是积极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是消极被动,有的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调查中,我们透过现实,依然看到国有林场振兴的希望,我们认为,国有林场要脱贫,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精干的领导班子是保障。林场的脱贫致富,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只有建设一个精干的懂经营的领导班子带领职工艰苦奋斗,林场才有希望。这个班子不仅要有责任心和信心,同时也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清正廉洁的品格。
其次,机制创新是关键。进一步改革旧体制,压缩机构、精减人员、改变生产分配方式是林场脱贫致富的首要途径。一是要根据林场的森林资源,木材年收入等情况合理定岗定员,实行岗位工资制。二是从经营机制上做文章,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股份经济、合资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结构。三是健全林场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制定一套能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的管理办法。
第三,发展生产是基础。林场应根据自身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快对工业原料林的培育。同时选择一些见效快、效益好的名特优水果、竹子、药材作为自己的辅助经济,以短养长。
第四,规模经营出效益。林场应根据地域特点,瞄准市场,调整力量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象石岩头林场百合、药材的发展潜力大。大庙头林场可开发自己的竹产业,水口山林场可培育优质大径材杉木。同时林场还可以通过“公司+林场”或“工厂+林场”的经营形式把生产、加工销售衔接起来,可以学习岳纸集团和其他好的公司的经验,使林场的规模经营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