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武陵区农林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5-06-10 00:00
信息来源:
农村改革二十多年来,我区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当前我区农业发展仍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主要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程度低,流通渠道不畅,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我局组织力量对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状况
(一)“十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区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综合生产明显提高,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展有了一定的速度,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典型企业。据统计,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已有114家,其中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贺童泰味酱板鸭厂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证书。区级龙头企业6家,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中出现了产品市场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宽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贺童实业、金丹酱板鸭、兄弟酱板鸭为龙头的酱板鸭加工系列,以李古岗粮油加工厂、东山植物油厂为龙头的粮油加工系列,以武陵园林公司、环城园林公司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种植系列,以常顺林业有限公司、昌山林业科技公司为龙头的杨树种植系列,以德茂门业、白杨木业、教学家俱厂、腾飞装饰为龙头的木材加工系列,以涪沙酱品厂、万大姐熟食为龙头的蔬菜加工系列,以大庆松花皮蛋厂为龙头的蛋类加工系列,以武陵区农产品营销协会、牲猪协会、柑桔协会、蔬菜协会、杨树协会等协会为龙头的种植、养殖系列,另外还建成了甘露寺批发大市场、兴隆装饰城、常蒿路木材市场、火车站花木市场等一批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这些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市场的发展为全区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类型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成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主要有贺童泰味食品有限公司、金丹实业公司、红利来乳品有限公司、新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兄弟酱板鸭厂、李古岗粮油加工厂、武陵园林公司等。如童胖子酱板鸭、金丹酱板鸭、兄弟酱板鸭等一批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提供种苗与养殖技术,并包产品回收,解除了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2、中介组织带动型。以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主要有农产品营销协会、牲猪协会、柑桔协会、蔬菜协会、杨树协会等。如柑桔协会带动丹洲500多户从事苗木繁育,带动基地5000多亩,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使丹洲柑桔苗木逐渐成产业规模,带动了我区柑桔品种改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3、批发市场带动型。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主要有甘露寺批发大市场、兴隆装饰城、常蒿路木材市场、火车站花木市场等。甘露寺批发大市场,年蔬菜交易量达3亿公斤,实现交易额过3亿元,蔬菜年均上市品种达120多个,带动全区6万多亩蔬菜种植形成特色城郊农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带动面不大。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大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真正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不多,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7家,对全区农村经济的带动面小,受益农户少,难于担负全区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二)企业资金短缺,后劲不足。据这次调查统计,统大部分企业是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不多,很少吸收农户入股,不能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银行贷款难也是影响企业发展后劲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季节性强的原材料收购期,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市场上充足的原材料无法低价收购,增加了生产成本、制约了规模扩张。
(三)工作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合理。个别乡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力,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提得多,但投入少,缺乏政策扶持与引导。对产业布局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部分基地建设规模不大,东零西散,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现有的产业格局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
(四)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一个规范的经营班子,企业主管里管外一把抓,缺乏经营人才,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多为高中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多。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都处于传统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产品副加值不高,除少数企业外,大都处于原材料加工型企业,仍在为别人生产半成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真正达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的目的。
(五)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基地、农户间尚未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共同体,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合作上,建立的只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关系,有的还只是简单商品意义上的买卖关系,双方没有法律约束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
(六)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运作不够规范,有的行业协会成立只是个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与带动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搞好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政府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扶持。在信贷服务上,各级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简化审批环节,推行信用贷款制度;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所属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农资金重点转向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期基础设施、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知识培训、打造品牌、产品营销的扶持和优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奖励等活动;建立专门农业信息网页,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
(二)扩大融资渠道。一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吸收民间闲散资金,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入股,或者联办企业,或者企业入股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争取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建议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开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专项资金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有条件贷款。对农业龙头企业经济状况较好、产品适销对路、经营稳健、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议给予龙头企业信誉贷款,以解决龙头企业不能评定信用等级而无法贷款问题。四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建立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基金。在财政支农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基金专项列出,集中用于扶持壮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新技术开发、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科技推广培训和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
(三)加大科技含量。一是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姻”。通过引进技术成果(如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等),引进科技人员,以及利用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出题目攻关等方式和手段,提高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把农产品加工做精做细。二是善于购买高科技产品、专利技术。特别是要注意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引进,促进龙头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对于目前各行业品牌多、规模小的现状,建议在全区范围内采取统一品牌战略,即从各行业中选择1—2个知名度高的品牌,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的战略,将品牌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质量体系的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条形码申报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监督工作,督促龙头企业按标准化生产。五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四)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农户与基地的利益应紧密相连,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目前,应广泛推广下列形式:一是合同制(即订单农业)。这种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的主要形式,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用合同或契约等形式,确定基地农产品生产数量、质量和收购最低保护价,以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合作制,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等,农民以会员身份加入协会,按协会要求组织生产,协会负责回收产品,并提供无偿或低偿的配套服务。三是股份制。引导龙头企业吸纳农户以资金、土地、水面、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参与经营管理。四是“第一车间”制。龙头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制,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品收购的一条龙服务,解除了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状况
(一)“十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区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产品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综合生产明显提高,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展有了一定的速度,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典型企业。据统计,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已有114家,其中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贺童泰味酱板鸭厂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证书。区级龙头企业6家,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中出现了产品市场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宽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贺童实业、金丹酱板鸭、兄弟酱板鸭为龙头的酱板鸭加工系列,以李古岗粮油加工厂、东山植物油厂为龙头的粮油加工系列,以武陵园林公司、环城园林公司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种植系列,以常顺林业有限公司、昌山林业科技公司为龙头的杨树种植系列,以德茂门业、白杨木业、教学家俱厂、腾飞装饰为龙头的木材加工系列,以涪沙酱品厂、万大姐熟食为龙头的蔬菜加工系列,以大庆松花皮蛋厂为龙头的蛋类加工系列,以武陵区农产品营销协会、牲猪协会、柑桔协会、蔬菜协会、杨树协会等协会为龙头的种植、养殖系列,另外还建成了甘露寺批发大市场、兴隆装饰城、常蒿路木材市场、火车站花木市场等一批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这些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市场的发展为全区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类型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成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主要有贺童泰味食品有限公司、金丹实业公司、红利来乳品有限公司、新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兄弟酱板鸭厂、李古岗粮油加工厂、武陵园林公司等。如童胖子酱板鸭、金丹酱板鸭、兄弟酱板鸭等一批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提供种苗与养殖技术,并包产品回收,解除了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2、中介组织带动型。以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供销合作社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主要有农产品营销协会、牲猪协会、柑桔协会、蔬菜协会、杨树协会等。如柑桔协会带动丹洲500多户从事苗木繁育,带动基地5000多亩,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使丹洲柑桔苗木逐渐成产业规模,带动了我区柑桔品种改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3、批发市场带动型。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主要有甘露寺批发大市场、兴隆装饰城、常蒿路木材市场、火车站花木市场等。甘露寺批发大市场,年蔬菜交易量达3亿公斤,实现交易额过3亿元,蔬菜年均上市品种达120多个,带动全区6万多亩蔬菜种植形成特色城郊农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带动面不大。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大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真正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不多,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只有7家,对全区农村经济的带动面小,受益农户少,难于担负全区农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二)企业资金短缺,后劲不足。据这次调查统计,统大部分企业是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不多,很少吸收农户入股,不能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银行贷款难也是影响企业发展后劲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季节性强的原材料收购期,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市场上充足的原材料无法低价收购,增加了生产成本、制约了规模扩张。
(三)工作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不合理。个别乡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力,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提得多,但投入少,缺乏政策扶持与引导。对产业布局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大部分基地建设规模不大,东零西散,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现有的产业格局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
(四)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一个规范的经营班子,企业主管里管外一把抓,缺乏经营人才,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多为高中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多。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都处于传统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产品副加值不高,除少数企业外,大都处于原材料加工型企业,仍在为别人生产半成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真正达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的目的。
(五)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基地、农户间尚未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共同体,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合作上,建立的只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关系,有的还只是简单商品意义上的买卖关系,双方没有法律约束力,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
(六)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没得到充分发挥,运作不够规范,有的行业协会成立只是个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与带动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一)搞好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政府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扶持。在信贷服务上,各级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简化审批环节,推行信用贷款制度;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所属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农资金重点转向农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期基础设施、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知识培训、打造品牌、产品营销的扶持和优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奖励等活动;建立专门农业信息网页,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
(二)扩大融资渠道。一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吸收民间闲散资金,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入股,或者联办企业,或者企业入股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争取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建议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开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专项资金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有条件贷款。对农业龙头企业经济状况较好、产品适销对路、经营稳健、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建议给予龙头企业信誉贷款,以解决龙头企业不能评定信用等级而无法贷款问题。四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建立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基金。在财政支农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基金专项列出,集中用于扶持壮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新技术开发、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科技推广培训和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
(三)加大科技含量。一是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姻”。通过引进技术成果(如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等),引进科技人员,以及利用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出题目攻关等方式和手段,提高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把农产品加工做精做细。二是善于购买高科技产品、专利技术。特别是要注意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引进,促进龙头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对于目前各行业品牌多、规模小的现状,建议在全区范围内采取统一品牌战略,即从各行业中选择1—2个知名度高的品牌,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的战略,将品牌做大做强。四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质量体系的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条形码申报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监督工作,督促龙头企业按标准化生产。五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四)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农户与基地的利益应紧密相连,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目前,应广泛推广下列形式:一是合同制(即订单农业)。这种形式是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的主要形式,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用合同或契约等形式,确定基地农产品生产数量、质量和收购最低保护价,以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合作制,就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研究会等,农民以会员身份加入协会,按协会要求组织生产,协会负责回收产品,并提供无偿或低偿的配套服务。三是股份制。引导龙头企业吸纳农户以资金、土地、水面、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参与经营管理。四是“第一车间”制。龙头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制,实行包种苗、包技术、包产品收购的一条龙服务,解除了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