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市森林 打造绿色娄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4-11-26 00:00
信息来源:
娄底地处湘中腹地,东邻湘潭长沙,南傍衡阳,北接益阳,西南与邵阳毗邻,西北与怀化接壤。相传3000多年前,大智者姜子牙立榜封神,将众神分成二十八个星宿,其中的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光耀着这块风水宝地,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神奇的土地称之为娄底。1960年建立县级娄底市,1977年设立娄底地区,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娄底地区和县级娄底市,设立地级娄底市,现辖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娄星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人口403万,其中市本级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9万。
1997年3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娄底森林城建设项目。作为全国第三座森林城建设示范城市,娄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围绕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这一总的目标,秉着“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的城建理念,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全力打造绿色娄底,把森林的生态系统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全方位地使森林造福城市,力争用13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林产品供应丰富、森林旅游发达、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娄底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牛鼻子”,紧抓城市绿化不放松,全力打造“森林城市”。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2.2亿元,启动建设子项目49项,造林种草累计5万余亩,城区新植乔木10万株,大小灌木2470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封山育林累计14.6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和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36.4%、38.6%,人平公共绿地达6.8平方米。到2003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543.5万亩,有林地面积495万亩,森林覆盖率43.27%,森林蓄积量达1455万立方米。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80余项,城区面积由撤地设市前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3年底的32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大为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湘中新城焕发出迷人的青春风采。秀美的城市环境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因素,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3年全市GDP达211.25亿元,增长9.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77.7亿元,增长63.4%;地方财政收入达9.13亿元,增长9.6%。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实现GDP209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预算收入8.67亿元,同比增长23.75%;招商引资项目23个,合同利用外资3214万美元,同比增长112%;在今年十月份湘洽会上,我市共签约引资项目80个,投资总额62亿元。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化,也带动了重点项目的建设,在全省有影响的一批大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特别是投资100亿元的涟钢200万吨薄板工程、投资50亿元的金竹山电厂2×60万千瓦机组易地扩建项目、投资32亿元的双峰、新化两个海螺水泥项目、投资35亿元的冷水江钢铁厂200万吨钢材技改项目、投资28亿元的广东梅雁集团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开发区总投资35亿,58个工业、商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为娄底经济的跨越发展增强了极大后劲,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建设城市森林方面,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突出地方生态特色
规划设计是龙头。在城市森林建设规划中,我市始终做到坚持五个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类绿地的面积、范围和布局的原则;坚持森林城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多层次、多功能、高起点讲求整体效益的原则;坚持把森林城和园林城结合起来进行建设的原则;坚持着眼未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过反复调查、论证,我市提出创建森林城市要突出地方特色。俯瞰我市地貌,呈现出“丘陵起伏、河流纵横、森林茂密、西高东低”的特点。娄底城区群山环抱,依山傍水,石马山、苦珠山、青山等小山遥相呼应,犹如块块翡翠镶嵌其中;涟水河、孙水河、碧溪河像玉带环绕,形成山中城、城中山、溪流平布的空间格局。根据这些特点,在历次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了《娄底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总体规划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新型工业城市、新兴旅游城市、重点交通枢纽、具有城市森林特色的湘中新城”定位,以实现山水相融、林城相依、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为根本目标,确立了以水为纽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开发区、城南新区为两翼,融山、水、城、林为一体的“一环、二区、三带、六场、七园、八横、八纵”为结构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建设和保护好山林、水体、地形地貌、文物古迹等为重点,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风景林地、物种多样性保护进行了详细规划。同时,还邀请同济大学设计院对开发区绿地系统进行了详细规划,邀请深圳园林设计院对涟钢建设花园式工厂进行了详细规划。规划突出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和生态城市的总体面貌,充分体现了法规性、科学性、地方性和可操作性,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在注重整体规划的同时,十分注重景观规划,精心设计景点,倾心打造绿化景观精品。近几年来,我市建设改造了一批城市广场、公园、道路、游园、庭院和街头绿地,新添了一批景点。为了使它们风格独特,清新秀美,多姿多彩,我们对每一处景点进行精心规划设计,采取招投标、专家评审论证、公示、群众参与、修改完善、领导审定的程序确定设计方案。如娄星广场规划设计,充分采纳群众意见,将原娄星公园、沁苑、罗家山改建成开放性娄星广场,全国五家设计院参与设计竞标,经过专家组评审,在采纳湖南千府设计院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将其他设计方案的优点融合进去,出榜、登报公示,广泛倾听群众意见,经过前后五个回合,才形成比较完美的方案。娄星广场建成后,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市民的一致称赞。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构建立体生态网络
按照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来指导城市建设,是建设森林城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我市将森林城建设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林木植被与建筑物、水体、城市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多层次立体配置,做到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格局。
一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布局相结合,公园广场形成新亮点。公园广场是城市的脸面,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地改市前,我市仅有三个公园,且基础设施老化落后,没有一个绿化广场。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从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出发,按照《城市绿化条例》、《公园建设规范》和《森林城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大力实施公园广场建设改造工程,倾心打造城市亮点,中心城区公共绿地达197.3公顷。投资28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23.7公顷的大型综合性公园—石马公园。该公园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石马”为主题组景,将石马山、御马湖、石马阁、伯乐亭、御膳轩、石马雕塑、植物造景等景观和儿童游乐设施等融为一体,显示出较高的休闲娱乐和文化品位,公园绿地率达75.9%。投入5000多万元,改造完善了春园公园、青山公园、月琴公园,启动了珠山公园、柏杨河公园建设工程,规划了江龙公园、钢城公园、檀香公园、龙眼公园。全市已建成开放的公园5座,且分布合理、设施齐全、维护良好、各具特色,绿地率达75%以上。
广场建设是我市城市建设的大手笔。近两年来,广场建设亮点频出,投入6300余万元建设了一批特色广场。投资3000余万元,将过去的娄星公园、罗家山、沁苑改造成了娄星广场。该广场总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2.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4万平方米,绿地率78%,绿化覆盖率达83%。广场融表演、集会、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多景观的综合性广场。下沉式看台、音乐喷泉、风雨桥等景观气势恢弘;八仙过海、神童、十二生肖等雕塑栩栩如生;桂花林、香樟林等青翠欲滴;亭台楼廊、夜景灯光,美不胜收。平时每天游人达2万人次,节假日达5万多人次。投资700万元对火车站广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拆除商业门面120个,拓展面积2400平方米,种植大型乔木50株,绿地面积增加到17000平方米。广场中央增建了彩色音乐喷泉和象征锦绣前程的不锈钢雕塑“虹”,使广场成为集交通、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交通绿化广场,丰富了城市景观。投资1845万元新建了总面积5.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62.8%的文化广场。投资1600万元新建市政广场。该广场位于市政府新址,总面积49728平方米,绿地面积达31536平方米,绿地率达63.5%,种植了黄樟、广玉兰、桂花、红枫、石榴、石楠、杜英、紫薇等18种乔灌木,建成后将形成三大景观区。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涟钢青山文体广场。在广场建设中,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将历史文化、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乔灌花草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广场成了城市突出的亮点,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最佳场所。
二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交通和景观廊道布局相结合,道路绿化呈现新特色。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是城市面貌、形象的直观体现。我市把街道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形象工程来抓,在增绿量、求特色、出精品、上档次上下工夫,坚持做到绿化同道路一同延伸,路修到哪里就绿化到哪里。近四年,新建城市道路28条,总长40公里,做到了绿化与道路同时规划设计、同时建设施工、同时检查验收。在绿化施工上讲特色、出精品,把本地特色树种香樟、桂花、蚊母等与长绿灌木金叶女贞、红桎木、杜鹃、龙柏等科学搭配,形成了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绿化效果。新修的湘中大道长2.84公里,宽80米,中央是一条7米宽的绿化带,两旁是10.5米宽的休闲景观带,设置景点30处,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4.5%,成为一条集交通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景观大道,是我市目前带状休闲绿地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同时,对城区街道绿化进行升级改造,增绿量,上档次。先后投资8800万元,采取拆违建绿、破砼增绿和科学配植乔灌花草的办法,对乐坪街、氐星路等22条街道的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共拆除违章建筑20多万平方米。增植乔木5600株,灌木1360万株,地被植物10万平方米;把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园林小品相结合,建设园林景点83处。目前城区道路绿地面积达88.3公顷,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98%、95%。城市主干道绿地率达31.9%,绿化覆盖率达40.1%。如改造后的乐坪东街,绿地面积达6.8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8.5%,绿化覆盖率达56%,10排高大的行道树,苍翠挺拔、绿荫如盖,运用杜鹃、红桎木等多种色叶植物与盆景、置石、雕塑配置成的图案和景点多姿多彩,形成了“树树各相异、季季景不同”的景观大道。现在城区道路纵横交错,呈现出绿树成荫、景点众多、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绿化特色,一条条街道像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三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住区布局相结合,庭院小区绿化实现新突破。庭院小区绿化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2000年前,城区园林式单位仅32家,庭院小区绿化严重滞后,既影响城市形象,也影响市民生活质量。近几年,我市围绕创建森林城市,扎实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创建活动,根据不同庭院小区的实际和特点,科学规划、严密组织、督查指导、限期达标。我们采取由市政府下达交办任务书、与市长签订责任状、递交承诺书的办法,严格坚持标准,要求创建单位有领导分管、创建经费、专职人员、管理制度、规划设计图纸,绿地面积达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以乔灌花草为主进行植物造景,较大的庭院小区要求设置集中休闲景点,做到四季常青、季季有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通过持之以恒的创建,至2004年9月底止,城区具有独立院落单位238家,已获得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达136家,其中省级园林式单位45家,园林式单位(小区)占有独立院落单位的57%。庭院小区绿地达424公顷,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达32.1%,旧居住区改造后绿地率达30%。有庄重秀丽、绿树成荫的办公区;有古树参天、清新静谧的校园;有绿草如茵、整齐秀美的军营;有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宾馆;有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活小区。它们已成为我市园林绿化的又一亮点。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爱花、种绿的积极性,单位和市民楼台种花,居室养花,坡面、墙面、屋顶、阳台绿化美化蔚然成风。我市每年举办一次群众性花展活动,开展花艺评比竞赛。2002年10月举办了以“庆祝党的十六大”为主题的菊花展览,2003年10月举办了以“娄底腾飞”为主题的秋季花展,今年又举办了秋季菊花展,使我市园林绿化锦上添花。
四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发展布局相结合,大环境绿化形成新格局。开展大环境绿化是构筑城市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娄底依山傍水、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雨水充足,为大环境绿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娄底又是一座工业城市,“十里钢城”紧挨市区,城市“热岛效应”比较突出。为了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按照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的思路,积极实施环城生态圈建设工程,在规划的生态旅游区和森林公园,狠抓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工作。近四年来,人工造林10126亩,更新造林2175亩,退耕还林64.6万亩。同时开辟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培育工作,全市现有乔灌木84科429种,其中观赏树种14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2种,二级9种,三级6种。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城市绿化周”活动,五年来参加义务植树84.3万人次,植树89.4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为81%,植树成活率为92%,树木保存率为90%。全面加强防护绿地建设,在水库四周、河流两岸、铁路公路两侧、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各规划设置了20—100米的绿化隔离带,减少了风沙、噪声、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今年春季,投资200万元,实施了上瑞高速公路娄底连接线绿色通道第一期工程;投资3500万元,完成了涟水河风光带一、二期工程。防护绿地快速增长,达128.7公顷。现在全民绿化意识显著增强,以风景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绿色通道、环城林带、防护林带、风光林带为主体的城乡一体的大环境绿化已初具规模。
五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郊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生产绿地出现新增长。生产绿地是城市绿化的基础设施。随着森林城创建工作的开展,我市生产绿地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市区共有各类苗圃花圃13处,总面积86.5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2.7%,城市苗木绿化自给率达81%以上,存圃苗木达250万株,盆花20万盆。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郊周边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还在不断增加。在搞好生产绿地建设的同时,我市重视绿化科技工作,从事绿化专业技术人员达10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28人,每年投入科研经费20多万元,有30多篇学术论文在省以上报刊公开发表。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力量重点对花卉苗木生长培育进行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在园林植物引种、驯化、推广和繁殖、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功引进21个花卉品种,雪松、山茶花和多种色叶木的封闭扦插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目前,我市的苗木市场正在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坚持高效率管理,巩固城市森林建设成果
娄底作为全国第三座森林城示范城市,到2010年要初步建成南方典型示范森林城市,项目实施周期长、标准高、投资规模大,如何使园林绿化设施完好无损,花草树木越长越好,景观越来越漂亮,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新课题。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的维护管理。为此,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依法管理。在认真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湖南省绿化达标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娄底实际,制定了《娄底市森林城建设管理办法》、《娄底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管理办法》、《娄底市森林城建设实施方案》等一批规范性文件,使我市森林绿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二是建立健全了城市森林管理机构,明确了职能。1997年组建了娄底市森林城管理办公室,为森林城建设、规划、实施、管理机构,设置了综合科和绿化管理科。三是严格绿化施工管理。对绿化工程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严把审批关,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审批,不准施工;严格审批绿化施工企业的资质,严禁资质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相关绿化施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达不到要求的责令返工,有质量问题的不予验收,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四是建立健全了责任制。实施了市领导分工分区分路段包干责任制,印发了《娄底城区临街单位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责任实施方案》;单位、门店对临街绿地实行“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管理);园林绿化管理专业单位实行了“五定”(定人员、定时间、定区域、定标准、定奖罚)管理和管理绩效考评制,做到责任落实,奖罚兑现,极大地增强了各级的责任心。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和联系的领导经常带工作人员检查园林绿化管理情况和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五是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专业管理队伍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生态习性、景观需要,及时浇水、松土、施肥、杀虫、除草、补植、修剪、整形。我市还聘请了100名离退休老同志为市容监察员,重点加强对园林景点、绿化带苗木的保护管理,及时教育、制止、处罚踏踩绿化带的行人,有效地保护了绿化带苗木,使园林绿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苗木造型越来越丰富逼真,景观景点越来越丰富美丽,有效地提升了园林绿化的品位。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财产,具有重要的科研、文化和经济价值。为了保护好古树名木,我们组织专人对市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树种、树龄、分布地址、生长状况、病虫害防治等进行逐一拍照、登记、编号、挂牌;制订了《娄底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了管理责任制,落实了奖罚措施。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增强了全民爱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市区共有古树名木48株,归属15科、18属、19种,主要树种为枫香、马尾松、樟树、银杏、罗汉松、桂花等,树龄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10株,200年以上的18株,树龄最长的是一棵朴树,位于双江朱家村,达600年,它苍劲挺拔,树冠达14米。目前48株古树名木保护完好,生长茂盛。现在,城区棋盘式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星罗棋布的公园广场、郁郁葱葱的树林、多姿多彩的景点、霓虹闪烁的夜色,形成了娄底新的城市景观。
回顾几年来森林城的创建工作,我市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街道绿化的设计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还较浅;珠山公园等公园建设的步伐还较慢;防护绿地还没有形成体系规模;园林式单位、花园式单位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将以这次论坛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虚心向省内外兄弟城市学习,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世界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绿化工作的领导,加大对绿化建设的投入,继续深入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着力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坚信,城市森林建设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娄底这颗湘中绿色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997年3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娄底森林城建设项目。作为全国第三座森林城建设示范城市,娄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围绕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这一总的目标,秉着“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的城建理念,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全力打造绿色娄底,把森林的生态系统建设与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全方位地使森林造福城市,力争用13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林产品供应丰富、森林旅游发达、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娄底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牛鼻子”,紧抓城市绿化不放松,全力打造“森林城市”。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2.2亿元,启动建设子项目49项,造林种草累计5万余亩,城区新植乔木10万株,大小灌木2470万株,新增绿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封山育林累计14.6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和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36.4%、38.6%,人平公共绿地达6.8平方米。到2003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543.5万亩,有林地面积495万亩,森林覆盖率43.27%,森林蓄积量达1455万立方米。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80余项,城区面积由撤地设市前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3年底的32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大为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湘中新城焕发出迷人的青春风采。秀美的城市环境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因素,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3年全市GDP达211.25亿元,增长9.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77.7亿元,增长63.4%;地方财政收入达9.13亿元,增长9.6%。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实现GDP209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预算收入8.67亿元,同比增长23.75%;招商引资项目23个,合同利用外资3214万美元,同比增长112%;在今年十月份湘洽会上,我市共签约引资项目80个,投资总额62亿元。城市投资环境的优化,也带动了重点项目的建设,在全省有影响的一批大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特别是投资100亿元的涟钢200万吨薄板工程、投资50亿元的金竹山电厂2×60万千瓦机组易地扩建项目、投资32亿元的双峰、新化两个海螺水泥项目、投资35亿元的冷水江钢铁厂200万吨钢材技改项目、投资28亿元的广东梅雁集团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开发区总投资35亿,58个工业、商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为娄底经济的跨越发展增强了极大后劲,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建设城市森林方面,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突出地方生态特色
规划设计是龙头。在城市森林建设规划中,我市始终做到坚持五个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类绿地的面积、范围和布局的原则;坚持森林城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多层次、多功能、高起点讲求整体效益的原则;坚持把森林城和园林城结合起来进行建设的原则;坚持着眼未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过反复调查、论证,我市提出创建森林城市要突出地方特色。俯瞰我市地貌,呈现出“丘陵起伏、河流纵横、森林茂密、西高东低”的特点。娄底城区群山环抱,依山傍水,石马山、苦珠山、青山等小山遥相呼应,犹如块块翡翠镶嵌其中;涟水河、孙水河、碧溪河像玉带环绕,形成山中城、城中山、溪流平布的空间格局。根据这些特点,在历次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完善了《娄底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总体规划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新型工业城市、新兴旅游城市、重点交通枢纽、具有城市森林特色的湘中新城”定位,以实现山水相融、林城相依、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为根本目标,确立了以水为纽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开发区、城南新区为两翼,融山、水、城、林为一体的“一环、二区、三带、六场、七园、八横、八纵”为结构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建设和保护好山林、水体、地形地貌、文物古迹等为重点,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风景林地、物种多样性保护进行了详细规划。同时,还邀请同济大学设计院对开发区绿地系统进行了详细规划,邀请深圳园林设计院对涟钢建设花园式工厂进行了详细规划。规划突出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和生态城市的总体面貌,充分体现了法规性、科学性、地方性和可操作性,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在注重整体规划的同时,十分注重景观规划,精心设计景点,倾心打造绿化景观精品。近几年来,我市建设改造了一批城市广场、公园、道路、游园、庭院和街头绿地,新添了一批景点。为了使它们风格独特,清新秀美,多姿多彩,我们对每一处景点进行精心规划设计,采取招投标、专家评审论证、公示、群众参与、修改完善、领导审定的程序确定设计方案。如娄星广场规划设计,充分采纳群众意见,将原娄星公园、沁苑、罗家山改建成开放性娄星广场,全国五家设计院参与设计竞标,经过专家组评审,在采纳湖南千府设计院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将其他设计方案的优点融合进去,出榜、登报公示,广泛倾听群众意见,经过前后五个回合,才形成比较完美的方案。娄星广场建成后,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市民的一致称赞。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构建立体生态网络
按照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来指导城市建设,是建设森林城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我市将森林城建设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林木植被与建筑物、水体、城市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多层次立体配置,做到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格局。
一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布局相结合,公园广场形成新亮点。公园广场是城市的脸面,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地改市前,我市仅有三个公园,且基础设施老化落后,没有一个绿化广场。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从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出发,按照《城市绿化条例》、《公园建设规范》和《森林城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大力实施公园广场建设改造工程,倾心打造城市亮点,中心城区公共绿地达197.3公顷。投资28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23.7公顷的大型综合性公园—石马公园。该公园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石马”为主题组景,将石马山、御马湖、石马阁、伯乐亭、御膳轩、石马雕塑、植物造景等景观和儿童游乐设施等融为一体,显示出较高的休闲娱乐和文化品位,公园绿地率达75.9%。投入5000多万元,改造完善了春园公园、青山公园、月琴公园,启动了珠山公园、柏杨河公园建设工程,规划了江龙公园、钢城公园、檀香公园、龙眼公园。全市已建成开放的公园5座,且分布合理、设施齐全、维护良好、各具特色,绿地率达75%以上。
广场建设是我市城市建设的大手笔。近两年来,广场建设亮点频出,投入6300余万元建设了一批特色广场。投资3000余万元,将过去的娄星公园、罗家山、沁苑改造成了娄星广场。该广场总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2.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4万平方米,绿地率78%,绿化覆盖率达83%。广场融表演、集会、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多景观的综合性广场。下沉式看台、音乐喷泉、风雨桥等景观气势恢弘;八仙过海、神童、十二生肖等雕塑栩栩如生;桂花林、香樟林等青翠欲滴;亭台楼廊、夜景灯光,美不胜收。平时每天游人达2万人次,节假日达5万多人次。投资700万元对火车站广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拆除商业门面120个,拓展面积2400平方米,种植大型乔木50株,绿地面积增加到17000平方米。广场中央增建了彩色音乐喷泉和象征锦绣前程的不锈钢雕塑“虹”,使广场成为集交通、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交通绿化广场,丰富了城市景观。投资1845万元新建了总面积5.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62.8%的文化广场。投资1600万元新建市政广场。该广场位于市政府新址,总面积49728平方米,绿地面积达31536平方米,绿地率达63.5%,种植了黄樟、广玉兰、桂花、红枫、石榴、石楠、杜英、紫薇等18种乔灌木,建成后将形成三大景观区。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涟钢青山文体广场。在广场建设中,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将历史文化、建筑小品、城市雕塑、乔灌花草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广场成了城市突出的亮点,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最佳场所。
二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交通和景观廊道布局相结合,道路绿化呈现新特色。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是城市面貌、形象的直观体现。我市把街道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形象工程来抓,在增绿量、求特色、出精品、上档次上下工夫,坚持做到绿化同道路一同延伸,路修到哪里就绿化到哪里。近四年,新建城市道路28条,总长40公里,做到了绿化与道路同时规划设计、同时建设施工、同时检查验收。在绿化施工上讲特色、出精品,把本地特色树种香樟、桂花、蚊母等与长绿灌木金叶女贞、红桎木、杜鹃、龙柏等科学搭配,形成了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绿化效果。新修的湘中大道长2.84公里,宽80米,中央是一条7米宽的绿化带,两旁是10.5米宽的休闲景观带,设置景点30处,绿化面积6.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4.5%,成为一条集交通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景观大道,是我市目前带状休闲绿地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同时,对城区街道绿化进行升级改造,增绿量,上档次。先后投资8800万元,采取拆违建绿、破砼增绿和科学配植乔灌花草的办法,对乐坪街、氐星路等22条街道的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共拆除违章建筑20多万平方米。增植乔木5600株,灌木1360万株,地被植物10万平方米;把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园林小品相结合,建设园林景点83处。目前城区道路绿地面积达88.3公顷,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98%、95%。城市主干道绿地率达31.9%,绿化覆盖率达40.1%。如改造后的乐坪东街,绿地面积达6.8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8.5%,绿化覆盖率达56%,10排高大的行道树,苍翠挺拔、绿荫如盖,运用杜鹃、红桎木等多种色叶植物与盆景、置石、雕塑配置成的图案和景点多姿多彩,形成了“树树各相异、季季景不同”的景观大道。现在城区道路纵横交错,呈现出绿树成荫、景点众多、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绿化特色,一条条街道像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
三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住区布局相结合,庭院小区绿化实现新突破。庭院小区绿化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2000年前,城区园林式单位仅32家,庭院小区绿化严重滞后,既影响城市形象,也影响市民生活质量。近几年,我市围绕创建森林城市,扎实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创建活动,根据不同庭院小区的实际和特点,科学规划、严密组织、督查指导、限期达标。我们采取由市政府下达交办任务书、与市长签订责任状、递交承诺书的办法,严格坚持标准,要求创建单位有领导分管、创建经费、专职人员、管理制度、规划设计图纸,绿地面积达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以乔灌花草为主进行植物造景,较大的庭院小区要求设置集中休闲景点,做到四季常青、季季有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通过持之以恒的创建,至2004年9月底止,城区具有独立院落单位238家,已获得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达136家,其中省级园林式单位45家,园林式单位(小区)占有独立院落单位的57%。庭院小区绿地达424公顷,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达32.1%,旧居住区改造后绿地率达30%。有庄重秀丽、绿树成荫的办公区;有古树参天、清新静谧的校园;有绿草如茵、整齐秀美的军营;有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宾馆;有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生活小区。它们已成为我市园林绿化的又一亮点。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爱花、种绿的积极性,单位和市民楼台种花,居室养花,坡面、墙面、屋顶、阳台绿化美化蔚然成风。我市每年举办一次群众性花展活动,开展花艺评比竞赛。2002年10月举办了以“庆祝党的十六大”为主题的菊花展览,2003年10月举办了以“娄底腾飞”为主题的秋季花展,今年又举办了秋季菊花展,使我市园林绿化锦上添花。
四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市发展布局相结合,大环境绿化形成新格局。开展大环境绿化是构筑城市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娄底依山傍水、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雨水充足,为大环境绿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娄底又是一座工业城市,“十里钢城”紧挨市区,城市“热岛效应”比较突出。为了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们按照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的思路,积极实施环城生态圈建设工程,在规划的生态旅游区和森林公园,狠抓了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工作。近四年来,人工造林10126亩,更新造林2175亩,退耕还林64.6万亩。同时开辟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培育工作,全市现有乔灌木84科429种,其中观赏树种14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2种,二级9种,三级6种。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城市绿化周”活动,五年来参加义务植树84.3万人次,植树89.4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为81%,植树成活率为92%,树木保存率为90%。全面加强防护绿地建设,在水库四周、河流两岸、铁路公路两侧、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各规划设置了20—100米的绿化隔离带,减少了风沙、噪声、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今年春季,投资200万元,实施了上瑞高速公路娄底连接线绿色通道第一期工程;投资3500万元,完成了涟水河风光带一、二期工程。防护绿地快速增长,达128.7公顷。现在全民绿化意识显著增强,以风景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绿色通道、环城林带、防护林带、风光林带为主体的城乡一体的大环境绿化已初具规模。
五是做到城市森林建设与城郊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生产绿地出现新增长。生产绿地是城市绿化的基础设施。随着森林城创建工作的开展,我市生产绿地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市区共有各类苗圃花圃13处,总面积86.5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2.7%,城市苗木绿化自给率达81%以上,存圃苗木达250万株,盆花20万盆。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郊周边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还在不断增加。在搞好生产绿地建设的同时,我市重视绿化科技工作,从事绿化专业技术人员达10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28人,每年投入科研经费20多万元,有30多篇学术论文在省以上报刊公开发表。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力量重点对花卉苗木生长培育进行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在园林植物引种、驯化、推广和繁殖、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功引进21个花卉品种,雪松、山茶花和多种色叶木的封闭扦插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目前,我市的苗木市场正在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坚持高效率管理,巩固城市森林建设成果
娄底作为全国第三座森林城示范城市,到2010年要初步建成南方典型示范森林城市,项目实施周期长、标准高、投资规模大,如何使园林绿化设施完好无损,花草树木越长越好,景观越来越漂亮,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新课题。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的维护管理。为此,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坚持依法管理。在认真贯彻落实《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湖南省绿化达标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娄底实际,制定了《娄底市森林城建设管理办法》、《娄底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管理办法》、《娄底市森林城建设实施方案》等一批规范性文件,使我市森林绿化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二是建立健全了城市森林管理机构,明确了职能。1997年组建了娄底市森林城管理办公室,为森林城建设、规划、实施、管理机构,设置了综合科和绿化管理科。三是严格绿化施工管理。对绿化工程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严把审批关,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审批,不准施工;严格审批绿化施工企业的资质,严禁资质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相关绿化施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达不到要求的责令返工,有质量问题的不予验收,从而保证了施工质量。四是建立健全了责任制。实施了市领导分工分区分路段包干责任制,印发了《娄底城区临街单位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责任实施方案》;单位、门店对临街绿地实行“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管理);园林绿化管理专业单位实行了“五定”(定人员、定时间、定区域、定标准、定奖罚)管理和管理绩效考评制,做到责任落实,奖罚兑现,极大地增强了各级的责任心。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和联系的领导经常带工作人员检查园林绿化管理情况和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五是加强日常维护管理。专业管理队伍根据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生态习性、景观需要,及时浇水、松土、施肥、杀虫、除草、补植、修剪、整形。我市还聘请了100名离退休老同志为市容监察员,重点加强对园林景点、绿化带苗木的保护管理,及时教育、制止、处罚踏踩绿化带的行人,有效地保护了绿化带苗木,使园林绿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苗木造型越来越丰富逼真,景观景点越来越丰富美丽,有效地提升了园林绿化的品位。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财产,具有重要的科研、文化和经济价值。为了保护好古树名木,我们组织专人对市区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树种、树龄、分布地址、生长状况、病虫害防治等进行逐一拍照、登记、编号、挂牌;制订了《娄底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立了管理责任制,落实了奖罚措施。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增强了全民爱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市区共有古树名木48株,归属15科、18属、19种,主要树种为枫香、马尾松、樟树、银杏、罗汉松、桂花等,树龄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10株,200年以上的18株,树龄最长的是一棵朴树,位于双江朱家村,达600年,它苍劲挺拔,树冠达14米。目前48株古树名木保护完好,生长茂盛。现在,城区棋盘式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星罗棋布的公园广场、郁郁葱葱的树林、多姿多彩的景点、霓虹闪烁的夜色,形成了娄底新的城市景观。
回顾几年来森林城的创建工作,我市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街道绿化的设计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还较浅;珠山公园等公园建设的步伐还较慢;防护绿地还没有形成体系规模;园林式单位、花园式单位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将以这次论坛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虚心向省内外兄弟城市学习,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世界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绿化工作的领导,加大对绿化建设的投入,继续深入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着力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坚信,城市森林建设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娄底这颗湘中绿色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