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然、城市巧妙融合 长沙刮起生态旋风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4-09-22 00:00
信息来源:
城市品位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这都是一个城市魅力升值的最好体现。在今天召开的长沙市环境保护暨创建全国生态市动员大会上,市长谭仲池描绘,在未来10年,长沙将投入1400多亿元,全力构筑生态城市。他表示要以此为契机,提升城市综合和持续发展能力,把长沙建设成“繁荣开放、文明秀美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生态城市蓝图
建设生态城市,人、经济、环境、社会必然要协调发展,齐步推进。长沙市建设“繁荣开放、文明秀美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三大目标——
生态经济
——到2014年,GDP总量要达到4800亿元,人均6万元;
——财政总收入要达到500亿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478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20600元,贫困人口减少到2%以下,基尼系数下降到0.3%以下;
——GDP能耗要小于1.2万吨标煤/万元,GDP水耗要小于150立方米/万元。
生态环境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70%以上,工业废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到2014年,水域功能区全面达标,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镇道路绿化率达到60%以上,生态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生物多样性指标达到1;
生态社会
——到2014年,城镇饮用水源达标率要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合格率达100%;
——居民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生态化,城市化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达60%。
(二)每三年一大步
“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创建生态城市,是一个并不遥远却十分艰巨的任务,长沙市拟分三大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2003—2005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
主要任务——贯彻落实《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第二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精神,完成市二环线内84家污染企业的搬迁,分批治理二环以外和各区、县(市)污染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生态生产为特征的新型优势产业群,加强水、电、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个污水处理厂。目前,第一阶段的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已制定和启动实施《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其中《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这一规划,并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
不仅如此,全市已投入10多亿元,完成了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圭塘河综合整治等水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建成了黑糜峰垃圾处理场,全市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100%;关停治理了一批污染企业,2003年城市空气优良率比2000年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兴建了白沙公园、五一绿化广场、城市林业生态圈等一批绿化建设工程,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岳麓区已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天心、雨花、开福等区县的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星沙镇、洞井镇率先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长沙市小城镇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
第二阶段(2006—2008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主要任务——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投入185亿元加速生态工业与新型工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建好百里万顷花卉走廊,开发建设107国道两侧10万亩瓜果示范带。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完成株树桥至长沙的洁净引水工程,完成两圈百园的城市生态林业布局。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形成全民支持、参与生态市建设的氛围。
第三阶段(2009—2014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
主要任务——完成重点示范区域及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并全面推广,发展壮大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重点产品走向国际化;全面完成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把长沙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中南地区最富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商贸、教育、科技、信息、文化、交通、金融中心和旅游胜地。
(三)三大重点积极推进
“好的生态环境是财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条件。”按照长沙市的规划,未来10年,该市创建生态城市总投入将达1400多亿元,涉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56个。三大工作重点——
重点领域。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和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形成集约化的农业发展模式。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促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关、停、并、转能耗高、效益低、污染大、治理无望的企业。引导、鼓励、督促企业依靠环境科技,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培育一大批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品牌企业。
——努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施《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好生态旅游区,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重点问题。要解决湘江水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建成环城林业生态圈,加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确保城市空气质量2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30天以上。要借助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环保下乡”等手段,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管理,努力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重点工程。严格实施《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精心搞好生态工业与新型工业化示范工程、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工程、生态家园与防灾工程、生态文化与科教医疗工程、生态市保障与管理决策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的建设。
(一)生态城市蓝图
建设生态城市,人、经济、环境、社会必然要协调发展,齐步推进。长沙市建设“繁荣开放、文明秀美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三大目标——
生态经济
——到2014年,GDP总量要达到4800亿元,人均6万元;
——财政总收入要达到500亿元;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478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20600元,贫困人口减少到2%以下,基尼系数下降到0.3%以下;
——GDP能耗要小于1.2万吨标煤/万元,GDP水耗要小于150立方米/万元。
生态环境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70%以上,工业废水、废气全部达标排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到2014年,水域功能区全面达标,农村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森林覆盖率达到55%,城镇道路绿化率达到60%以上,生态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生物多样性指标达到1;
生态社会
——到2014年,城镇饮用水源达标率要达到100%,农村饮用水合格率达100%;
——居民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生态化,城市化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达60%。
(二)每三年一大步
“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创建生态城市,是一个并不遥远却十分艰巨的任务,长沙市拟分三大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2003—2005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
主要任务——贯彻落实《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第二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通告》精神,完成市二环线内84家污染企业的搬迁,分批治理二环以外和各区、县(市)污染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生态生产为特征的新型优势产业群,加强水、电、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个污水处理厂。目前,第一阶段的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已制定和启动实施《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其中《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这一规划,并作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
不仅如此,全市已投入10多亿元,完成了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圭塘河综合整治等水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建成了黑糜峰垃圾处理场,全市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100%;关停治理了一批污染企业,2003年城市空气优良率比2000年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兴建了白沙公园、五一绿化广场、城市林业生态圈等一批绿化建设工程,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岳麓区已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天心、雨花、开福等区县的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星沙镇、洞井镇率先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为长沙市小城镇生态建设树立了榜样。
第二阶段(2006—2008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主要任务——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投入185亿元加速生态工业与新型工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建好百里万顷花卉走廊,开发建设107国道两侧10万亩瓜果示范带。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以上。完成株树桥至长沙的洁净引水工程,完成两圈百园的城市生态林业布局。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形成全民支持、参与生态市建设的氛围。
第三阶段(2009—2014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
主要任务——完成重点示范区域及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并全面推广,发展壮大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重点产品走向国际化;全面完成全市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把长沙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中南地区最富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商贸、教育、科技、信息、文化、交通、金融中心和旅游胜地。
(三)三大重点积极推进
“好的生态环境是财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条件。”按照长沙市的规划,未来10年,该市创建生态城市总投入将达1400多亿元,涉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56个。三大工作重点——
重点领域。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和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形成集约化的农业发展模式。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促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决关、停、并、转能耗高、效益低、污染大、治理无望的企业。引导、鼓励、督促企业依靠环境科技,实施清洁生产审计,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培育一大批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品牌企业。
——努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施《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好生态旅游区,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重点问题。要解决湘江水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建成环城林业生态圈,加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确保城市空气质量2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30天以上。要借助政策引导、技术支持、“环保下乡”等手段,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管理,努力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重点工程。严格实施《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精心搞好生态工业与新型工业化示范工程、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工程、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工程、生态家园与防灾工程、生态文化与科教医疗工程、生态市保障与管理决策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