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大力推进以林产工业为主体的林业产业化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4-08-26 00:00
信息来源:
我县位于湘西南边陲,辖25个乡镇,35万人口,土地总面积439.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45.5万亩,占总面积的78%,森林覆盖率76%,蓄积量1296万立方米,是全省重点林区县。境内林木葱茂、山川秀丽、四季如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一块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
近年来,我们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兴工强林,产业富县”战略,积极探索林区经济发展新路子,在培育发展森林资源的同时,依托资源办产业,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路子,着力扶持规模大、技术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林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到2003年底,全县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2.6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年总产值的70%,年实现税金7538万元,占全县财政年总收入的69.8%,就业人员6.5万人,其中林产工业年总产值达到7.6亿元,年实现税金4418万元,就业人员2.3万人。全县林工企业发展到288家,其中规模企业36家。构建了以竹木加工、林产化工、木浆纸、林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林产工业框架体系。涌现出了绥宁联纸公司、金宁木业公司等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木浆造纸、板材、家具、罐头、茯苓、松香等六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畅销北京、武汉及沿海地区,并出口日、韩、东南亚。林产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大局稳定,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目标。我们发展林产工业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林产工业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县林业因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决定了林业产业必将是县域经济中前景最好的居主导地位的产业。我们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林业政策调整的要求,确立了在以封育管护、壮大资源为主要特色的第一次创业的基础上,进而开展以优化结构、精深加工、实现林业产业化为主要特色的第二次创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掀起了林产工业新的发展高潮,推进了林产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一是狠抓林产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坚持在体制上、机制上大胆创新,放开搞活,建立主体多元化的林业产业体系。对林产工业企业大胆采取兼并、重组、联合、拍卖、租赁、破产等改革改制措施,盘活现有资产,引入民营机制,实行国有民营、个人承包或租赁经营,发展新型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经济。如绥宁联纸公司整体兼并了绥港人造板厂,救活了这个濒临停产倒闭的企业。二是着力调优林种结构。为了适应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我们大力调整“杉、松、竹、杂”排序的林种结构,向“扩竹、兴松、保杂、限杉”方向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培育楠竹资源,建设竹业大县的决定》等文件,在重点抓好马尾松间伐和营造的同时,把生长快、周期短、开发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楠竹置于资源培育的首位,通过人工新造和自然扩鞭,力争发展楠竹100万亩,与马尾松和杉、杂林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三是推进社会化造林。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楠竹低改的决定》、《关于鼓励社会化造林发展私有制林业的意见》等文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明确规定,凡从事竹木加工的林工企业,都必须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投资创建自己的原材料基地,企业基地自主经营,竹木采伐不受指标限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和领办林业开发实体。大力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落实“谁造谁有,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允许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可以继承、担保、入股、转让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条件。
二、突出林产工业重点,提升林产工业实力
近几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马尾松、楠竹等资源优势,围绕“资源培育,加工增值,市场开拓”三个环节,全面提升林产工业实力。一抓资源培育。林业部门结合退耕还林、长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有计划地组织人工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每年新造5万亩,新造楠竹1万亩,低改楠竹2万亩以上,做到砍一块,造一块,成林一块。目前我县已建成鹅公、朝仪、乐安等地的马尾松基地,麻塘、水口、白玉等地的楠竹基地,长铺、关峡、在市、枫木团等地的杉木基地。同时,围绕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沼气池,严控竹木资源消耗。年均建池3000口以上,仅此一项每年节约薪柴7500吨,相当于封山育林6000亩。二抓龙头企业。坚持以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一方面淘汰了规模小、资源浪费大的竹木加工企业144家,另一方面着力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全县竹胶板生产线达27条,木模板生产线18条,杉芯板生产线4条,体育滑翔板生产线6条,已形成年产5万吨纸、10万立方米竹模板、8万立方米木模板、30万块体育滑翔板生产规模,成为全省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三抓市场开拓。运用现代营销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我县已在长沙、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了竹木产品销售窗口80多个。特别是我县生产的竹胶板目前在北京建筑市场占据了70%的份额,在全国占到了50%的市场份额。其中,“宝庆”、“绿洲”两个竹胶板品牌产品出口到了东南亚。
三、狠抓林产工业招商,增强林产工业活力
兴办“龙头”企业,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行,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借助外力兴业办厂。一是落实林产工业招商责任制。建立健全了林产工业招商引资目标管理机制,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推行党政领导“一线工作法”,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包到底。对责任单位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二是致力林产工业项目招商。为有效增强林产工业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每年都要根据林产工业发展状况及市场需求,严格筛选、精心包装一批林产工业优势项目,参加各类招商引资洽谈会。三是优化林产工业招商环境。坚持以招商促进环境优化,以优化环境促进招商。推行招商引资“九个一”优质服务,做到接待客商热情服务“零障碍”,立项办证优质服务“低成本”,排忧解难跟踪服务“高效益”。对规模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和检查备案制。适时调整林工产品征税基价,让利企业。林业、财政、税务部门合署办公,统一办证收费,节假日不休息,全天候服务。2003年,成功引进了浙江客商投资创办“金宁木业”和江西客商投资创办“康达公司”,产值都在5000万元以上,成为我县林产工业新的“龙头”。外资的引进和外资企业的创办,给我县林产工业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增添了发展活力。
四、大力发展林业替代产业,努力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林木采伐量逐年减少,势必对我县“木头”财政造成巨大的冲击,为减轻县财政对竹木加工的过分依赖,我们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积极探索林产工业持续发展途径,着力开发替代产业,进一步拓宽了林产工业发展领域。一是大力发展水电产业。我们紧紧抓住农网改造以及国家启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机遇,实施“统一规划、优化环境、鼓励投资、形式多样”的小水电开发战略,引导民间投资和个体私营大户办电、支持企业转产办电、大力招商引资办电、鼓励干部集资办电,水电开发取得长足进展。现在建电站26处56台,装机6.1万千瓦。二是大力发展冶炼产业。以丰富的电力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高能耗、高效益矿产冶炼产业。全县冶炼企业已发展到8家,江口塘湘鄂铁合金厂、界溪口冶炼厂等冶炼企业初具规模。三是大力发展药材食品产业。利用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药材和绿色食品加工,茯苓、百合、天麻等中草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已形成一定规模,竹笋罐头、山野蔬菜等绿色食品开发取得较好成效,产品供不应求。四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利用我县秀美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尽快把我县森林旅游业做大做强。
我县的林业产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新时期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一些林业产业发达的兄弟县(市)比较,也存在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以国家林业发展政策调整为契机,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进速生丰产商品林基地建设,积极改革和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
近年来,我们审时度势,大力实施“兴工强林,产业富县”战略,积极探索林区经济发展新路子,在培育发展森林资源的同时,依托资源办产业,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路子,着力扶持规模大、技术高、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林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到2003年底,全县林业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2.6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年总产值的70%,年实现税金7538万元,占全县财政年总收入的69.8%,就业人员6.5万人,其中林产工业年总产值达到7.6亿元,年实现税金4418万元,就业人员2.3万人。全县林工企业发展到288家,其中规模企业36家。构建了以竹木加工、林产化工、木浆纸、林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林产工业框架体系。涌现出了绥宁联纸公司、金宁木业公司等一批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木浆造纸、板材、家具、罐头、茯苓、松香等六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畅销北京、武汉及沿海地区,并出口日、韩、东南亚。林产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大局稳定,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目标。我们发展林产工业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林产工业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县林业因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决定了林业产业必将是县域经济中前景最好的居主导地位的产业。我们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林业政策调整的要求,确立了在以封育管护、壮大资源为主要特色的第一次创业的基础上,进而开展以优化结构、精深加工、实现林业产业化为主要特色的第二次创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掀起了林产工业新的发展高潮,推进了林产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一是狠抓林产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坚持在体制上、机制上大胆创新,放开搞活,建立主体多元化的林业产业体系。对林产工业企业大胆采取兼并、重组、联合、拍卖、租赁、破产等改革改制措施,盘活现有资产,引入民营机制,实行国有民营、个人承包或租赁经营,发展新型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经济。如绥宁联纸公司整体兼并了绥港人造板厂,救活了这个濒临停产倒闭的企业。二是着力调优林种结构。为了适应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我们大力调整“杉、松、竹、杂”排序的林种结构,向“扩竹、兴松、保杂、限杉”方向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培育楠竹资源,建设竹业大县的决定》等文件,在重点抓好马尾松间伐和营造的同时,把生长快、周期短、开发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楠竹置于资源培育的首位,通过人工新造和自然扩鞭,力争发展楠竹100万亩,与马尾松和杉、杂林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三是推进社会化造林。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楠竹低改的决定》、《关于鼓励社会化造林发展私有制林业的意见》等文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明确规定,凡从事竹木加工的林工企业,都必须根据生产经营规模投资创建自己的原材料基地,企业基地自主经营,竹木采伐不受指标限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和领办林业开发实体。大力推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落实“谁造谁有,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允许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转,可以继承、担保、入股、转让和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条件。
二、突出林产工业重点,提升林产工业实力
近几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马尾松、楠竹等资源优势,围绕“资源培育,加工增值,市场开拓”三个环节,全面提升林产工业实力。一抓资源培育。林业部门结合退耕还林、长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有计划地组织人工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每年新造5万亩,新造楠竹1万亩,低改楠竹2万亩以上,做到砍一块,造一块,成林一块。目前我县已建成鹅公、朝仪、乐安等地的马尾松基地,麻塘、水口、白玉等地的楠竹基地,长铺、关峡、在市、枫木团等地的杉木基地。同时,围绕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沼气池,严控竹木资源消耗。年均建池3000口以上,仅此一项每年节约薪柴7500吨,相当于封山育林6000亩。二抓龙头企业。坚持以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一方面淘汰了规模小、资源浪费大的竹木加工企业144家,另一方面着力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全县竹胶板生产线达27条,木模板生产线18条,杉芯板生产线4条,体育滑翔板生产线6条,已形成年产5万吨纸、10万立方米竹模板、8万立方米木模板、30万块体育滑翔板生产规模,成为全省最大的板材生产基地。三抓市场开拓。运用现代营销手段,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我县已在长沙、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了竹木产品销售窗口80多个。特别是我县生产的竹胶板目前在北京建筑市场占据了70%的份额,在全国占到了50%的市场份额。其中,“宝庆”、“绿洲”两个竹胶板品牌产品出口到了东南亚。
三、狠抓林产工业招商,增强林产工业活力
兴办“龙头”企业,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行,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借助外力兴业办厂。一是落实林产工业招商责任制。建立健全了林产工业招商引资目标管理机制,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推行党政领导“一线工作法”,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包到底。对责任单位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二是致力林产工业项目招商。为有效增强林产工业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每年都要根据林产工业发展状况及市场需求,严格筛选、精心包装一批林产工业优势项目,参加各类招商引资洽谈会。三是优化林产工业招商环境。坚持以招商促进环境优化,以优化环境促进招商。推行招商引资“九个一”优质服务,做到接待客商热情服务“零障碍”,立项办证优质服务“低成本”,排忧解难跟踪服务“高效益”。对规模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和检查备案制。适时调整林工产品征税基价,让利企业。林业、财政、税务部门合署办公,统一办证收费,节假日不休息,全天候服务。2003年,成功引进了浙江客商投资创办“金宁木业”和江西客商投资创办“康达公司”,产值都在5000万元以上,成为我县林产工业新的“龙头”。外资的引进和外资企业的创办,给我县林产工业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增添了发展活力。
四、大力发展林业替代产业,努力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林木采伐量逐年减少,势必对我县“木头”财政造成巨大的冲击,为减轻县财政对竹木加工的过分依赖,我们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积极探索林产工业持续发展途径,着力开发替代产业,进一步拓宽了林产工业发展领域。一是大力发展水电产业。我们紧紧抓住农网改造以及国家启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机遇,实施“统一规划、优化环境、鼓励投资、形式多样”的小水电开发战略,引导民间投资和个体私营大户办电、支持企业转产办电、大力招商引资办电、鼓励干部集资办电,水电开发取得长足进展。现在建电站26处56台,装机6.1万千瓦。二是大力发展冶炼产业。以丰富的电力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高能耗、高效益矿产冶炼产业。全县冶炼企业已发展到8家,江口塘湘鄂铁合金厂、界溪口冶炼厂等冶炼企业初具规模。三是大力发展药材食品产业。利用丰富的野生中草药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药材和绿色食品加工,茯苓、百合、天麻等中草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已形成一定规模,竹笋罐头、山野蔬菜等绿色食品开发取得较好成效,产品供不应求。四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利用我县秀美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尽快把我县森林旅游业做大做强。
我县的林业产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新时期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一些林业产业发达的兄弟县(市)比较,也存在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以国家林业发展政策调整为契机,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进速生丰产商品林基地建设,积极改革和完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水平,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