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生态建设呼唤林业转型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4-02-27 00:00 信息来源:
  随着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安全成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头号难题。为了保卫国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状况,去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由此,一场涉及到林业系统方方面面的变革在全国各地悄然发生。郴州地处内地的前沿,濒临沿海城市,既是重要的生态交替区,又是国务院划定的南方重点产林区,这方面的变革令人尤为关注。
  管理模式的变革
  
  郴州林地面积共有199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567万亩,占林地面积的77.62%,森林覆盖率为62.3%,森林蓄积量为3980万立方米。上述三大指标分别位居全省第四和两个第三。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这些林木资源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态公益林,另一类是商业用材林。以前,受市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对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不够,乱砍滥伐、直接采伐天然林、侵占林业用地、毁林开荒、砍林建厂、工业污染破坏森林植被的现象时有发生。公益林的管理体制、专项经费、改造营新都面临着诸多问题。2001年,按照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我市完成了林业区划界定,共区划国家级生态公益林594.7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的4.9%。以后,这些森林资源就是我市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承担着生态建设主力军的重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由国家财政负责发放补助款,地方级公益林由地方政府负责补助款。仅2001年,我市就争取到国家生态林补助1098万元,近两年在此基础上都还略有提升。这笔资金对维护好我市生态公益林、补助林权地农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有些基层政府对此认识不够,不但没有兑现由本级政府承担的补助款,还对国家下拨的林业资金多有挪用。这与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建设生态大市、旅游名市的目标格格不入。为此,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以后要对这种现象加大追究力度,逐步完善审计制度、监督制度,依法落实各法人单位对林业建设应该承担的法定责任,争取实现林业资金的封闭运行。只有如此,郴州的生态公益林才能逐步做大做强,才能实现“两个65”的宏伟目标(即全市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5%,到202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6500万立方米),而对商业用材则坚定不移地实施“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依法加快林业产权的证照发放。
  经营方式的变革
  全市共有国有林场18个,经营总面积178万亩。这里面既有生态公益林,又有商业用材林。如果依据传统的经营模式——砍伐原木、销售原木,郴州的林业资源在不到30年内就会被采伐一空。怎样实现生态建设与商业用材有效供给的有机统一呢?业内人士指出,必须从两个方面思考问题。一是要大力营造人工林,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二是要解放思想,找准优势,在多种经营中弥补禁伐禁采带来的损失,逐步减少采伐原木在林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就未雨绸缪,向全市人民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郴州”的号召。目前全市共有人工林574万亩,依据中央和省人民政府下发的采伐限额,我市人工林每年都能完成采伐限额。关键是要做到对所采林木种类的把关和补植重造任务的落实。如果砍伐后的补植重造工作跟不上,人工林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堪忧。2003年我市的造林任务是42.99万亩,经省级和国家级验收,当年共完成40.99万亩,占所立计划的95.3%,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今年造林任务是62万亩,能否顺利实现,既取决于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到位情况,又取决于全市人民对林业工作的认识。但从春季造林的督查情况来看,来势喜人。截至2月1日,全市共完成整地35.11万亩,完成造林21.3万亩。更可喜的是,近两年的造林工作中,科技杠杆的作用日趋明显,阔叶林的成活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90%。有些地方还把人工营造林与建立林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资兴的创兴人造板厂,在宜林乡镇建立自己的商业用材基地,既可减轻企业的生产成本,又能降低工厂对天然林的依赖,可谓一举两得。苏仙区在新春造林中,坚持“慎用钱、严管林、质为先”的林业工作总方针,改进作风、让利于民、积极兑现各项补助,让广大农户切实尝到了封山育林、开山造林的甜头。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市的两个“65计划”可望提前实现。
  对于第二个问题,莽山林管局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该局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大胆探索,基本上没有砍伐原木,而是走出了一条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水、电、林促进旅游事业大发展的新路子。目前该局收入的90%来源于旅游和电力。其实,像莽山林管局的这种情况,在我市很多林场和地方都可借鉴实施。如天鹅山林场、八面山自然保护区,这两座原始次生林宝库中蕴藏的旅游资源、科考价值,举世皆知。只要我们坚持“以放带放,以活带活”的既定方针,适时推进招商引资和引导民营经济介入,这两座森林宝库又何愁不为世人所用?而据林业部门2002年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当年我市林业总产值为26.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值分别为6.6:3.1:0.3。这里面蕴含着多少商机?孕育着多少潜力?等待着有识之士来开拓,来占领,来彰显。
   投资方式的变革
  
  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市每年国家对林业的投入都在1个亿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以后国家会逐步减少对商业用材的投入,而把重点放在生态公益林的培育上。这里面包括退耕还林、长江珠江防护林、种苗与花卉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如果这些项目取得一定成效后,国家把发展重点移放到其它地区,郴州林业又该如何发展呢?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只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是我们最可依靠的力量。目前我市林业系统的“四项改革”刚刚起步,只有依法推进产权制度、资源管理制度、分类经营制度、综合执法制度这四项改革,才能实现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的合理流转,才能调动各行各业、各界人士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积极性,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混合型经济在林业产业化的格局中争奇斗艳,才能实现中央的既定方针——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唯其如此,林业经济所具有的两种功能,才能在市场中得到现实收益,这种收益反过来又将哺育林业经济的发展壮大。两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推动生态林业良性发展。
  

郴州:生态建设呼唤林业转型

672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