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投入1000亿 生态长沙不是梦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4-02-16 00:00
信息来源:
现代文明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于是,蓝天白云、绿草茵茵、小桥流水成为了逐渐远去的风景,拥有自然、清洁的生活环境几乎是现代都市人共有的梦想。10月31日,长沙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沙生态市建设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按照此《规划》,到2014年,长沙市将成为全国首个省会生态城市。这也为长沙市民实现生态人居的梦想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期限和清晰的蓝图。
长沙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这样描述了2014年的长沙: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中南地区最富吸引力的生态、商贸、教育、科技、信息、文化、交通、金融中心和旅游胜地,届时的长沙天将更蓝、水会更清、空气也更新鲜!
解读《规划》,201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长沙市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个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个县及浏阳市都在《规划》范围内,总面积为11819.50平方公里,在这么大范围的土地上能做出什么样的生态文章?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湖南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云国给记者详细解读了该规划的的内容。
《规划》是根据国家建设生态市的指标结合长沙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计划在2014年以前达到目标,比最初计划的2020年完成目标提前了6年。《规划》提出,长沙市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按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分门别类,重点工程项目共6大类56个项目,涉及资金达1000亿元。
《规划》分成三个阶段性目标:2005年以前参照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2008年以前参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2014年建成生态市,城市空气质量全年好于或等于II级天数要达到33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或等于7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或等于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或等于80%,城镇人均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70%,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2.65%,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0%。
根据刘教授的总结,2014年的长沙从宏观上物质和经济的循环都处于一种良性状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区实现“城市在绿色之中”。届时,长沙将展现一幅美丽的“一环、六带、五廊、五组团”林业生态圈,具体为一环:在绕城公路两侧各建100米宽的环城绿化带;六带:湘江风光带、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龙王港、沩水两岸防护林带(江河两岸防护林宽30米);五廊:城市对外交通的5条放射状绿色通道,即长永高速公路、长常高速公路、京株高速公路、京广铁路、长石铁路;五组团:以城市森林为主体的5个生态隔离带,即圭塘河———园艺场,岳麓山风景区———洋湖垸,谷山———东方红农场,金霞———洪山庙,鸭嘴铺———黎托。
城市景观进一步优化,构筑起“两带、两区、六轴、五城”的城市骨架形象。两带为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两区为古城历史文化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六轴为市政府———岳麓山、芙蓉路、五一大道、火星路、星沙路、人民路;五城为岳麓山大学城、望城科技城、圭塘体育城、金鹰影视城、霞凝新港城。刘教授介绍,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中的长沙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个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新形象。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明显的变化在于交通环境的改善和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园17个,主题公园15个,区级、居住级公园72个,滨江绿化带、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4.95平方公里,保证市民从家里任何一个地方出门,500米之内都有一个绿化或休闲广场。而在岳麓区试点居住区内,生态设计甚至细微到了植物的配置,选择种植的植物品种应该是能释放对人体健康有利气体,花期从年头到年尾一直能连续下来,给人四季如春的感觉,另外还要兴建人工造景,如瀑布和叠水,从而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同时,刘教授还提到“生态”也将走进市民的“菜篮子”,到时候市民吃到的不仅仅是无公害食品,更多的是在有机环境下培育出的生态食品,更加注重对人体的健康。
天时地利,建成首个省会生态市有保障
作为全国首个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创建生态城市的省会城市,长沙给了人们一个不小的惊喜。能从众多省会城市中脱颖而出,长沙凝结了其天然的优势和政府致力于生态建设的决心。
长沙市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居湘东山地、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长沙市优越的自然条件极适宜于林木的生长发育和野生动物生长,森林较为茂盛,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承载能力较强,环境容量较大;长沙市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素有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之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均极为丰富;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高,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众多,知识技术资源丰富,高科技产业规模大、起点高;传统重工业比重较低,工业产业结构转型较为便利。这些都为长沙建造一个生态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正是由于长沙处于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经济发展就要求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结合长沙的实际情况就必须在生态上面做文章。在2000年,长沙市就提出了在不远的将来建成集山、水、洲、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其步骤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城市。
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长沙市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品位,按“一圈两轴、多点布置”的思路、开展了建设以市区为中心、半径达25km以上的城市生态圈,两轴则是突出长沙融山、水、洲、城为一体的特征,建设湘江和浏阳河风光带。而“多点布置”是结合长沙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合理布局,扩展绿化空间,建设了一批绿化广场、小绿地、小游园。近年先后有五一广场、芙蓉广场、白沙公园、湘江风光带、潇湘大道风光带等一大批园林和城市绿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同时长沙市内各条新修、改扩道路的两侧绿化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城镇建设亦日趋完善。全市现有小城镇122个,其中建制镇76个,全市范围内镇区总人口达到92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26.5%,建成镇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省会为中心,以县城为辐射,以道路为骨架,以产业为支撑的沿边沿路沿江发展格局。
据长沙市环保局局长李德威介绍,长沙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8月上旬分别向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和国家环保总局提交了将长沙市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申请报告,同年8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长沙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2年3月,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编制《规划》,并以邀标议标的方式确定由湖南大学、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四家单位共同承担编制工作,前后历时两年。今年8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长沙市生态建设规划》听证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规划》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此次经长沙市人大审议通过、进行进一步修改之后,《规划》将由长沙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目前,浏阳市已率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成为长沙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长沙县、望城县、岳麓区、开福区也相继批准进入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市生态示范区面积已占全市总面积的80%。据了解,这些示范区的建设是生态市的基础性工作,将为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从现实看差距,完成《规划》任重道远
2014年是长沙市完成生态市建设的时间,《规划》为我们描绘的无疑是一幅美妙的蓝图,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飞跃,各项指标均要达到国家生态市指标要求,由于差距的存在,工作的难度也依然存在。
负责《规划》编制的刘云国教授指出,污水处理和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较高是今后长沙市环境保护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统计显示,长沙市2001年工业企业排放重点源排污口70个,废水总排量2675万吨,其中需要处理的废水量约2033吨,占76%;实际废水处理量约1332万吨,处理率为50%;经处理达标的废水排放量965万吨,处理达标率72.5%;重点源企业外排废水达标总量约1897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70.9%。与前两年相比,虽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有所上升,废水的等标污染负荷有所削减,但是要实现外排废水各项监测指标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工作。长沙市现仅有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35万吨,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沙市水体,成为水环境中有机污染和氮磷超标的重要原因。《规划》中提出近期(至2010年)拟在长沙市建三个污水处理厂,扩建第一污水厂,届时日处理污水总量将达80多万吨。
据长沙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检测数据,2000年长沙市市区环境空气超过三级标准。长沙市能源结构(燃煤烟气排放)是影响长沙市空气质量的主因,机动车尾气及气象条件所致的污染物扩散、净化条件变化也是重要因素。目前,长沙市区南北向的车站路、韶山路、芙蓉路和东西向的五一路、八一路、解放路、劳动路等主干道交通量大,行驶缓慢,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大。而长沙市每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近90亿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等,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长沙市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受本地排放二氧化硫的影响。《规划》针对这个问题的治理措施包括实行严格的新车排放标准、逐步废掉一吨以下和四吨以下的锅炉等。
另外,长沙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1.9%,人均10.5平方米,仍然低于12平方米的全国人均水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3%,人均绿地面积7.37平方米,但绿地分布极不均衡,旧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居住区绿地覆盖率偏低,大部分居住区内没有设置公共绿地,城市道路总体绿化程度不高,树种单调、生长状况欠佳,且人为损害严重。根据长沙市的实际情况,《规划》提出2014年长沙市人均公共绿地应达到1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在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53%,都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长沙市民将目睹眼前的绿色不断延伸。
刘教授最后指出,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要跟上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的步伐,爱护好身边的环境,享受生态化的生活。
长沙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这样描述了2014年的长沙: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中南地区最富吸引力的生态、商贸、教育、科技、信息、文化、交通、金融中心和旅游胜地,届时的长沙天将更蓝、水会更清、空气也更新鲜!
解读《规划》,2014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长沙市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个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个县及浏阳市都在《规划》范围内,总面积为11819.50平方公里,在这么大范围的土地上能做出什么样的生态文章?长沙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湖南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云国给记者详细解读了该规划的的内容。
《规划》是根据国家建设生态市的指标结合长沙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计划在2014年以前达到目标,比最初计划的2020年完成目标提前了6年。《规划》提出,长沙市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按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分门别类,重点工程项目共6大类56个项目,涉及资金达1000亿元。
《规划》分成三个阶段性目标:2005年以前参照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2008年以前参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2014年建成生态市,城市空气质量全年好于或等于II级天数要达到33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或等于7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或等于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或等于80%,城镇人均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70%,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2.65%,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0%。
根据刘教授的总结,2014年的长沙从宏观上物质和经济的循环都处于一种良性状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区实现“城市在绿色之中”。届时,长沙将展现一幅美丽的“一环、六带、五廊、五组团”林业生态圈,具体为一环:在绕城公路两侧各建100米宽的环城绿化带;六带:湘江风光带、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龙王港、沩水两岸防护林带(江河两岸防护林宽30米);五廊:城市对外交通的5条放射状绿色通道,即长永高速公路、长常高速公路、京株高速公路、京广铁路、长石铁路;五组团:以城市森林为主体的5个生态隔离带,即圭塘河———园艺场,岳麓山风景区———洋湖垸,谷山———东方红农场,金霞———洪山庙,鸭嘴铺———黎托。
城市景观进一步优化,构筑起“两带、两区、六轴、五城”的城市骨架形象。两带为湘江风光带、浏阳河风光带;两区为古城历史文化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六轴为市政府———岳麓山、芙蓉路、五一大道、火星路、星沙路、人民路;五城为岳麓山大学城、望城科技城、圭塘体育城、金鹰影视城、霞凝新港城。刘教授介绍,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中的长沙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个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新形象。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明显的变化在于交通环境的改善和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规划市级综合性公园17个,主题公园15个,区级、居住级公园72个,滨江绿化带、街头花园、城市绿化广场等开敞绿地4.95平方公里,保证市民从家里任何一个地方出门,500米之内都有一个绿化或休闲广场。而在岳麓区试点居住区内,生态设计甚至细微到了植物的配置,选择种植的植物品种应该是能释放对人体健康有利气体,花期从年头到年尾一直能连续下来,给人四季如春的感觉,另外还要兴建人工造景,如瀑布和叠水,从而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同时,刘教授还提到“生态”也将走进市民的“菜篮子”,到时候市民吃到的不仅仅是无公害食品,更多的是在有机环境下培育出的生态食品,更加注重对人体的健康。
天时地利,建成首个省会生态市有保障
作为全国首个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创建生态城市的省会城市,长沙给了人们一个不小的惊喜。能从众多省会城市中脱颖而出,长沙凝结了其天然的优势和政府致力于生态建设的决心。
长沙市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居湘东山地、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结合部;长沙市优越的自然条件极适宜于林木的生长发育和野生动物生长,森林较为茂盛,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承载能力较强,环境容量较大;长沙市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素有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之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均极为丰富;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高,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众多,知识技术资源丰富,高科技产业规模大、起点高;传统重工业比重较低,工业产业结构转型较为便利。这些都为长沙建造一个生态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正是由于长沙处于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经济发展就要求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结合长沙的实际情况就必须在生态上面做文章。在2000年,长沙市就提出了在不远的将来建成集山、水、洲、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园林城市,其步骤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城市。
在近年的城市建设中,长沙市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以生态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品位,按“一圈两轴、多点布置”的思路、开展了建设以市区为中心、半径达25km以上的城市生态圈,两轴则是突出长沙融山、水、洲、城为一体的特征,建设湘江和浏阳河风光带。而“多点布置”是结合长沙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合理布局,扩展绿化空间,建设了一批绿化广场、小绿地、小游园。近年先后有五一广场、芙蓉广场、白沙公园、湘江风光带、潇湘大道风光带等一大批园林和城市绿化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同时长沙市内各条新修、改扩道路的两侧绿化水平都有较大提高。
城镇建设亦日趋完善。全市现有小城镇122个,其中建制镇76个,全市范围内镇区总人口达到92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26.5%,建成镇区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省会为中心,以县城为辐射,以道路为骨架,以产业为支撑的沿边沿路沿江发展格局。
据长沙市环保局局长李德威介绍,长沙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8月上旬分别向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和国家环保总局提交了将长沙市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申请报告,同年8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长沙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2年3月,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编制《规划》,并以邀标议标的方式确定由湖南大学、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四家单位共同承担编制工作,前后历时两年。今年8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长沙市生态建设规划》听证会,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规划》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在此次经长沙市人大审议通过、进行进一步修改之后,《规划》将由长沙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目前,浏阳市已率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成为长沙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长沙县、望城县、岳麓区、开福区也相继批准进入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市生态示范区面积已占全市总面积的80%。据了解,这些示范区的建设是生态市的基础性工作,将为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从现实看差距,完成《规划》任重道远
2014年是长沙市完成生态市建设的时间,《规划》为我们描绘的无疑是一幅美妙的蓝图,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飞跃,各项指标均要达到国家生态市指标要求,由于差距的存在,工作的难度也依然存在。
负责《规划》编制的刘云国教授指出,污水处理和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较高是今后长沙市环境保护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统计显示,长沙市2001年工业企业排放重点源排污口70个,废水总排量2675万吨,其中需要处理的废水量约2033吨,占76%;实际废水处理量约1332万吨,处理率为50%;经处理达标的废水排放量965万吨,处理达标率72.5%;重点源企业外排废水达标总量约1897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70.9%。与前两年相比,虽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有所上升,废水的等标污染负荷有所削减,但是要实现外排废水各项监测指标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工作。长沙市现仅有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35万吨,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沙市水体,成为水环境中有机污染和氮磷超标的重要原因。《规划》中提出近期(至2010年)拟在长沙市建三个污水处理厂,扩建第一污水厂,届时日处理污水总量将达80多万吨。
据长沙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检测数据,2000年长沙市市区环境空气超过三级标准。长沙市能源结构(燃煤烟气排放)是影响长沙市空气质量的主因,机动车尾气及气象条件所致的污染物扩散、净化条件变化也是重要因素。目前,长沙市区南北向的车站路、韶山路、芙蓉路和东西向的五一路、八一路、解放路、劳动路等主干道交通量大,行驶缓慢,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大。而长沙市每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近90亿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等,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长沙市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受本地排放二氧化硫的影响。《规划》针对这个问题的治理措施包括实行严格的新车排放标准、逐步废掉一吨以下和四吨以下的锅炉等。
另外,长沙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1.9%,人均10.5平方米,仍然低于12平方米的全国人均水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3%,人均绿地面积7.37平方米,但绿地分布极不均衡,旧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不足1平方米,居住区绿地覆盖率偏低,大部分居住区内没有设置公共绿地,城市道路总体绿化程度不高,树种单调、生长状况欠佳,且人为损害严重。根据长沙市的实际情况,《规划》提出2014年长沙市人均公共绿地应达到1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在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53%,都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长沙市民将目睹眼前的绿色不断延伸。
刘教授最后指出,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要跟上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的步伐,爱护好身边的环境,享受生态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