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林业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12-19 00:00 信息来源:
  长沙市林业系统2004年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思路及林业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是:
  一、深化林业改革,加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林业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尽快建立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林业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优化林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建立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就是科学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建设方式,这是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合理配置林业生产要素,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的基础。我市通过多年的试点,这项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全市编制了林业分类经营规划和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科学地划分了公益林和商品林,并落实到山头地块。目前,已有196万亩山林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范围,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补偿,同时,以速生丰产林、油茶、楠竹、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为代表的商品林基地建设迅猛发展。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尽快建立市、县重点公益林的补偿机制,尽可能地放活商品林的经营机制。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的公益林业,应当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建设。主要发挥经济效益的商品林业,应当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建设。
  (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在落实森林、林木、林地权属的基础上,对林权所有者依法确权发证,使全部的森林、林木、林地权属都真正落实到所有者身上,实现“务林有其山,山林有其主,林主有其权”。全市在2004年度全面完成林地林权登记换发证工作。
  (三)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找准加快林业发展的“突破口”。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木材等林产品市场全面放开,非公有制林业在我市林业发展中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已成为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发[2003]9号文件精神,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大力发展私有林和民营林,使整个林业有突破性发展。我们计划把发展私有林和民营林作为林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在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放手发展;实行“两权”分离,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规范政府行为,公平税赋;强化法制保障,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制地位,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灵活的采伐政策和“放水养鱼”的机制,为非公有制林业创造宽松的条件。
  (四)优化林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带动、科技进步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以集约经营方式,发展原料林、用材林基地。积极发展竹木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竹综合利用率。突出发展油茶、楠竹、花卉苗木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业,培养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鼓励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加快林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
  二、加强资源保护,搞好重点工程,促进产业发展,完善机关建设,开创我市林业工作新局面。
  2004年,是林业工作的关键性的一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中发[2003]9号文件为指导,按照“瞄准一个目标,建立两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促进‘三化’建设”的思路,确立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从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入手,努力开创林业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总体目标:全力抓好国家重点工程造林。人工造林5.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万亩,长防林造林0.6万亩,退耕还草0.8万亩。中幼林抚育20万亩;培育造林苗木800万株。继续抓好全市城乡绿化。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全民义务植树800万株;城区新增公共绿地100万平方米;争创10个以上省级“园林式单位”,20个市级“花园式单位”,80个区、县级“花园式单位”。筹建1-2个森林公园或生态公园。调整结构,重点扶持,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浏阳河花木产业带建设。依法治林,严打整治,抓好林业执法、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保护森林资源。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改革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动力。重点是抓好事关根本、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林业产权制度、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国有场圃经营管理体制、林业综合执法等四项改革,进一步理顺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林业分类经营规划,因地制宜地科学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将其落实到山头地块,进行分类管理。认真贯彻中发[2003]9号文件精神,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大力发展私有林和民营林,使整个林业有突破性发展。
  (二)紧紧扭住林业重点工程不放松,以重点带动我市林业的全面发展。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抓好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优质种苗与花卉工程等六项工程。与此同时,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努力构筑以林业重点工程为骨架,以城乡绿化一体化为依托,以绿色通道建设为网络的国土绿化新格局。在突出生态建设的同时,把林业产业化建设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体系的强大支撑以及林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的重要渠道,以花卉苗木产业为重点,以浏阳河百里花木产业带为平台,打造花木产业龙头。
  (三)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夯实加快林业发展的基础。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和坚持依法治林的方针,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森林管护,突出“严管林”,把管护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依法管理的力度,及时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执行森林资源案件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资源林政管理,严防“三乱”反弹。突出抓好活立木移植管理,坚决杜绝超限额消耗森林资源的现象。狠抓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加强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继续深入开展林业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认真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生态安全。
  (四)坚持科教兴林,努力提高林业效益。针对林业科技贡献率仅28.55%,林业科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创新不足、结合不紧等问题,加速推进林业新技术革命。尽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资源重组、技术组装配套和系统集成,解决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瓶颈。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通过科技宣传、科技下乡、科技示范推广等形式,在林木种苗培育、林果林药开发及林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普及林业科技知识,推广林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绿山、科技富民。
  (五)大力加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建设,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以学习贯彻中发[2003]9号文件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统一全市林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加强组织、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切实加强各级机关的作风建设,不断完善机关工作制度,提高领导林业工作的水平。大力提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广大干部职工崇尚先进、弘扬正气、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为加快林业发展多作贡献。
  三、完善相关政策,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林业既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很强的事业,也是直接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产业。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搞好林业经济建设,必须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此,我们建议:
  (一)增加对林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的投资力度,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而且,市、县各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的力度与人们对生态建设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要求,建议把公益林建设、管理和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纳入市、县财政预算体系,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对于城市林业生态圈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财政要适当给予资金保证。要根据林业建设的特点,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要适当放宽对造林育林者的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允许林业经营者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贷款,以增强发展后劲。
  (二)要进一步减轻林业企业和林农的负担。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是林业建设的特点。税费过重,是当前制约林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收益分配不合理,导致经营者的收益微薄,甚至无利可图。要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中,结合林业实际,减轻林农负担。
  (三)搞活林业经营机制,调动社会造林育林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物质利益原则,放活林业经营权,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领域聚集,创造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环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鼓励以承包、租赁、转让、拍卖、有偿划拨等形式促进林权的流转。
  

深化林业改革 促进经济发展

6727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