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开发 点“竹”成金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3-12-12 00:00
信息来源:
桃江县地处湘中偏北,居资江中下游,属雪峰山余脉向洞庭湖过渡的丘岗地带。全县总面积30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75.5万亩,其中楠竹林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活立木蓄积140万立方米,立竹蓄积1.08亿株,是“中国竹子之乡”和湖南省重点林区县。桃江竹业历史悠久。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楠竹不值钱、加工分散、产品粗糙,年产值不超过5000万元。近几年来,桃江县把综合开发楠竹资源作为富民强县的重大举措来抓,确定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科技创高效”的竹产业发展战略。全县竹产业蓬勃发展,逐步走上了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的路子,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竹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共有竹业加工、经营单位近9000家,从业劳动力达13万多人。产品包括生活日杂、农资包装、建材装饰、家具用具、文娱用品、医用保健和工艺美术等10大类400多个品种。桃江农民加工一根原竹,可以创造50--100元的产值,真正实现了点“竹”成金。2002年,全县竹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竹业人平收入725元,占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楠竹综合开发已成为桃江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桃江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桃江县的竹产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第一,强化资源培管,夯实竹产业发展基础。1994午以前,桃江县竹林亩平立竹仅为101株,几乎全部是低产竹林,而且竹材小、质量差,严重影响我县竹产业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桃江坚持把发展、保护楠竹资源作为开发竹产业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以点带面,狠抓低改。首先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林业局一把手牵头办点,采用垦覆、施肥、防虫治病、钩梢等丰产竹林培育技术,在猫咀湾、水口山禁牌、桃花江林场等地先后建成了9个楠竹丰产示范点,示范面积5000亩,示范点亩平立竹在220株以上。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了全县丰产竹林建设。到目前为止,通过采取全县统一规划、乡村统一管理、领导办点示范、群众投工投劳的办法,全县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投入劳动工日2000多万个,完成竹林低改40万亩。二是以奖代投,鼓励新造。从2000年开始,桃江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每亩奖励100--120元,共计投入400多万元,在全县高标准新植楠竹4万亩,成活率高达95%以上,被树为全省造竹样板。三是加大投入,科技兴竹。近年来,桃江县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开展楠竹资源培育技术研究与推广,共获得5个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和16个市级科研成果,攻克技术难题27个,推广新技术12个,进行引种试验6个。由桃江县林业局与省植物园合作研制的楠竹高效专用复合肥,经施用试验,每年每亩竹林多发新竹38株,每株竹眉径增加lcm,枝下高增长lm以上。由桃江县总结推广的竹蝗测报防治技术,解决了竹类害虫长期影响竹业生产的难题,竹蝗防治跃居全国领先水平。2000年,桃江县被国家林业局定为“国家级竹蝗测报中心”。四是强化管理,依法治竹。为管理保护好全县楠竹资源,在资源消耗上,桃江坚持凭证采伐、凭证加工、凭证运输的“三凭证”制度;在采伐程序审批程序上,坚持一支笔审批、一张图定位、一把尺量材、一张票兑现、一份证许可的“五个一”制度;在采伐过程中,坚持“砍老留嫩、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的“四砍四留”原则。
通过加强资源培管,桃江县的楠竹面积从1998年的60万亩增加到2002年的72万亩,楠竹质量也明显提高,竹材眉径平均增粗1.1cm,枝下高增加1.08m,亩平立竹由101株增加到150株,立竹蓄积从6060万根增加到1.08亿株,在数量上几乎再造了一个桃江。
第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竹业产业化进程。通过产品加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竹业产业化的主要任务。为了做大做强竹产业,桃江探索出了“公司+农户”的竹产业发展模式,其关键是培植一批龙头企业。近几年来,桃江组织资金1亿多元,扶持组建了竹胶板集团公司、桃花江实业公司等有一定生产规模,能够开拓市场、牵动产业链的骨干企业。2001年成立的桃花江竹胶板集团公司是我们着力打遣的竹业“航空母舰”,2002年1月被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改变了桃江县竹胶板行业“散’,“小”的局面+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利润空间。不仅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行业管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底价。而且通过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监督行业规章实施、打击非法竞争行为、优质优价供应相关辅助材料、研究与开拓市场等方式为股东提供优质服务。同时,集团公司直接为群众提供年人平工资11000余元的生产岗位3600多个,带动700多人从事竹帘(竹胶板生产原料)和竹胶板销售,吸引3万多名竹农通过简单的手工劳动加工竹帘竹席。目前,集团公司下属厂家37家、43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455立方米以上,年产值4亿元。2002年1月被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目前,全县共有年产值1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40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加工半成品,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竹业生产专业乡、镇村蓬勃兴起,形成了地域集中、产品一致的竹业小区。如花果山乡和石牛江镇的竹凉席;武潭、罗家坪和桃花江的竹胶板;修山的外贸制品等,它们集产、供、销于一体,公司和农户互相关联,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规模,带领林农一同走向市场。
第三,综合开发,拓展市场,保障竹产业持续发展。桃江的楠竹加工企业众多,但无论在哪一家企业,都看不到积压的产品。这一切与我们积极拓展市场分不开。首先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我们积极鼓励加工企业朝优化品种和产品升级方向发展,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 民营企业家刘春秋通过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打造出“春秋”牌优质竹凉席品牌,先后荣获湖南省农博会金奖、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金奖等。 目前, “春秋牌”凉席走俏国内务大商场、超市,价格也一路攀升,最高价卖到248元/床,是“大路货”的3倍多。2000年以来,竹工艺品开发集团公司、竹地板厂、竹家俱厂等一十[L精深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新工艺、新技术也陆续引进并运用,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所生产的竹胶板、竹地板、竹工艺品、竹醋等产品多次获全省、全国专类博览会金奖,大大拓宽了销售领域,增加了市场容量。其次是注重培育市场。我们引导企业与民间协会组织在全国各地设立了98个销售网点, 有近2000人常年在外跑销售,确保了竹产品货畅其流,增值增收,资源商品率达90%以上。竹炭板、竹工艺品、竹凉席、竹筷等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进一步拓展竹业市场,我县从1998年开始筹建桃花江(全国)竹业城, 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8000万元,今年年底将交付使用。竹业城建成后将成为集竹产业开发、科研、信息、交流、商贸于一体的大型竹业市场。三是注重竹旅游业开发。楠竹姿态优雅,具有重要的观赏、旅游价值。近几年,桃江把开发竹旅游业作为发展竹产业的又一亮点,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以观竹赏竹为主的桃花江竹海、桃花江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通过旅游开发,丰富了竹文化内涵,提高了竹乡知名度。这些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
竹乡兴竹是个永恒的发展主题,特别是在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过程中,竹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桃江县的竹产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第一,强化资源培管,夯实竹产业发展基础。1994午以前,桃江县竹林亩平立竹仅为101株,几乎全部是低产竹林,而且竹材小、质量差,严重影响我县竹产业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桃江坚持把发展、保护楠竹资源作为开发竹产业的首要任务来抓。一是以点带面,狠抓低改。首先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林业局一把手牵头办点,采用垦覆、施肥、防虫治病、钩梢等丰产竹林培育技术,在猫咀湾、水口山禁牌、桃花江林场等地先后建成了9个楠竹丰产示范点,示范面积5000亩,示范点亩平立竹在220株以上。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了全县丰产竹林建设。到目前为止,通过采取全县统一规划、乡村统一管理、领导办点示范、群众投工投劳的办法,全县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投入劳动工日2000多万个,完成竹林低改40万亩。二是以奖代投,鼓励新造。从2000年开始,桃江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每亩奖励100--120元,共计投入400多万元,在全县高标准新植楠竹4万亩,成活率高达95%以上,被树为全省造竹样板。三是加大投入,科技兴竹。近年来,桃江县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开展楠竹资源培育技术研究与推广,共获得5个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和16个市级科研成果,攻克技术难题27个,推广新技术12个,进行引种试验6个。由桃江县林业局与省植物园合作研制的楠竹高效专用复合肥,经施用试验,每年每亩竹林多发新竹38株,每株竹眉径增加lcm,枝下高增长lm以上。由桃江县总结推广的竹蝗测报防治技术,解决了竹类害虫长期影响竹业生产的难题,竹蝗防治跃居全国领先水平。2000年,桃江县被国家林业局定为“国家级竹蝗测报中心”。四是强化管理,依法治竹。为管理保护好全县楠竹资源,在资源消耗上,桃江坚持凭证采伐、凭证加工、凭证运输的“三凭证”制度;在采伐程序审批程序上,坚持一支笔审批、一张图定位、一把尺量材、一张票兑现、一份证许可的“五个一”制度;在采伐过程中,坚持“砍老留嫩、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劣留优”的“四砍四留”原则。
通过加强资源培管,桃江县的楠竹面积从1998年的60万亩增加到2002年的72万亩,楠竹质量也明显提高,竹材眉径平均增粗1.1cm,枝下高增加1.08m,亩平立竹由101株增加到150株,立竹蓄积从6060万根增加到1.08亿株,在数量上几乎再造了一个桃江。
第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竹业产业化进程。通过产品加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竹业产业化的主要任务。为了做大做强竹产业,桃江探索出了“公司+农户”的竹产业发展模式,其关键是培植一批龙头企业。近几年来,桃江组织资金1亿多元,扶持组建了竹胶板集团公司、桃花江实业公司等有一定生产规模,能够开拓市场、牵动产业链的骨干企业。2001年成立的桃花江竹胶板集团公司是我们着力打遣的竹业“航空母舰”,2002年1月被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集团公司自成立以来,改变了桃江县竹胶板行业“散’,“小”的局面+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利润空间。不仅实现了“四统一”,即:统一行业管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底价。而且通过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监督行业规章实施、打击非法竞争行为、优质优价供应相关辅助材料、研究与开拓市场等方式为股东提供优质服务。同时,集团公司直接为群众提供年人平工资11000余元的生产岗位3600多个,带动700多人从事竹帘(竹胶板生产原料)和竹胶板销售,吸引3万多名竹农通过简单的手工劳动加工竹帘竹席。目前,集团公司下属厂家37家、43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455立方米以上,年产值4亿元。2002年1月被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目前,全县共有年产值1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40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加工半成品,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批竹业生产专业乡、镇村蓬勃兴起,形成了地域集中、产品一致的竹业小区。如花果山乡和石牛江镇的竹凉席;武潭、罗家坪和桃花江的竹胶板;修山的外贸制品等,它们集产、供、销于一体,公司和农户互相关联,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产业规模,带领林农一同走向市场。
第三,综合开发,拓展市场,保障竹产业持续发展。桃江的楠竹加工企业众多,但无论在哪一家企业,都看不到积压的产品。这一切与我们积极拓展市场分不开。首先是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我们积极鼓励加工企业朝优化品种和产品升级方向发展,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 民营企业家刘春秋通过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在质量上精益求精,打造出“春秋”牌优质竹凉席品牌,先后荣获湖南省农博会金奖、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金奖等。 目前, “春秋牌”凉席走俏国内务大商场、超市,价格也一路攀升,最高价卖到248元/床,是“大路货”的3倍多。2000年以来,竹工艺品开发集团公司、竹地板厂、竹家俱厂等一十[L精深加工企业相继成立,一些新工艺、新技术也陆续引进并运用,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所生产的竹胶板、竹地板、竹工艺品、竹醋等产品多次获全省、全国专类博览会金奖,大大拓宽了销售领域,增加了市场容量。其次是注重培育市场。我们引导企业与民间协会组织在全国各地设立了98个销售网点, 有近2000人常年在外跑销售,确保了竹产品货畅其流,增值增收,资源商品率达90%以上。竹炭板、竹工艺品、竹凉席、竹筷等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进一步拓展竹业市场,我县从1998年开始筹建桃花江(全国)竹业城, 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8000万元,今年年底将交付使用。竹业城建成后将成为集竹产业开发、科研、信息、交流、商贸于一体的大型竹业市场。三是注重竹旅游业开发。楠竹姿态优雅,具有重要的观赏、旅游价值。近几年,桃江把开发竹旅游业作为发展竹产业的又一亮点,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以观竹赏竹为主的桃花江竹海、桃花江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通过旅游开发,丰富了竹文化内涵,提高了竹乡知名度。这些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
竹乡兴竹是个永恒的发展主题,特别是在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过程中,竹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