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02-10-05 00:00 信息来源:
  
  ●离开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作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离开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
  ●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在一起的,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部”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部”则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城镇化。
  ●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关系看,农业产业化是最基础的一“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推进湖南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性工程。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湖南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现阶段湖南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突出表现为农业的工业化。
  ●针对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实,实施以“培育主体,优化结构,提升科技,完善机制,创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措施。
  在当前湖南大力推进“三化”的进程中,农业产业化如何实现新突破、新发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科学地把握和确立湖南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地位、战略重点、战略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是当前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确立农业产业化在“三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
  农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这是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命题已经不适用了,进而以此否定农业产业化在“三化”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甚至否定农业产业化提法的科学性,这是没有根据的。
  在充分认识并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推进工业化,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集聚资金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还要通过推进城镇化,利用城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商品集散等三大效应,增强城镇发展的辐射和扩张功能,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全省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提升。
  由此可见,离开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作用,试图立足于传统农业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离开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和城镇化的扩张功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离开湖南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这个客观事实,抽象地谈工业化,或者把我们现阶段的工业化等同于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以此来否定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作用,将必然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产生偏差,对于我省未来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在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的现阶段,推进湖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不仅是一个科学的提法,而且三者在实践中也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密切关系还突出表现在它们的“结合部”。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具有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和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发展相对滞后等多重特点,因此,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在一起的,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结合部”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部”则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城镇化。例如,就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部”而言,湖南不少地区尤其是农业主产区,现阶段工业化的重点在于农业的工业化;县、乡一级的工业化也主要是农业的工业化;而且湖南农业产业化在现阶段的突破口和重点环节亦是农业的工业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湖南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业主产区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在内涵和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即农业的工业化。把握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这个“结合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关键。
  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化,对于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概括为: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趋势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轨的必由之路;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提升湖南农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实现湖南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战略抉择;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关系看,农业产业化是最基础的一“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推进湖南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性工程,在“三化”联动中,农业产业化具有基础地位,应充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二、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客观规律和湖南经济发展现实要求,湖南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突出表现为农业的工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是什么?在实践中,各地有不同的选择或做法,有的选择农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有的选择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有的则以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为重点,等等。我们认为,将农业产业化中某一个环节作为战略重点,尚没有把握农业产业化的真正内涵。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湖南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在于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将农业工业化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主要基于三个因素:
  从理论层次上看,农业产业化核心内涵表现为农业的工业化。我们所推进的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市场化为背景,以农业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为框架的农业工业化,依托这种农业一体化经营方式,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将农产品加工业和部分种养业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运营,以创造较高综合生产力,这种农业产业化,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的农业经营模式,也就是农业的工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化;二是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实现规模化、规程化、工厂化的种植和养殖,实现企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三是依据产业关联原则,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营销,在农村地区发展相关的非农产业。
  农产品加工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联结点。在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和第三产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从另一方面说,在过剩经济时代,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产品供给弹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与市场对初级农产品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一个重要途径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转化和增值,不断拓展农产品新市场。加工在产业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加工才成产业。加工在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运行、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和依托。加工企业在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中大多居于龙头地位,因为在一体化经营中,产业增值要依托加工企业;连接生产和消费、农业和工业、乡镇和城市也要依托加工企业;对生产基地、农户进行资金扶持、信息引导、技术服务也主要由加工企业完成。可见,加工企业活,龙头就活,产业链才能活起来。
  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内容。集约化生产和社会化经营是工业化的两大特征,用现代工业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就是要在农业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中,全过程应用工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不仅要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而且要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
  在农村地区发展农村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条件。一方面,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贮藏、运输、通讯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农部门在农村的扩张和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支撑条件,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针对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实,实施以“培育主体,优化结构,提升科技,完善机制,创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措施
  培育主体:采取“扶优、扶强、扶大”政策,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原则,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分散农户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局限性,培育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三元并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在产业化经营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分散的小农户难以成为完整而有力的产业化经营主体。因此,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当务之急。在调查中发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行“农户+龙头企业”或“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是卓有成效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能直接参与并能有效地组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最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当前的重点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功能,培育农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三元并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优化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在龙头企业等有效载体的带动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各地优势资源,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着手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区域结构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眼于农民增收、财政增收,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把生产规模调大、产品品质调优、产业链条调长、经济效益调高,真正构建起多元高效、综合实力较强的农村产业结构。要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即优质种苗产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创汇农业、农村服务业。
  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化,必须依托各地优势资源,从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着手发展特色农业。湖南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就是要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依托各县(市、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情况,确定相应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品。要构建长株潭集约型现代农业;洞庭湖区的规模型适水农业;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的专业型优势农业;怀化、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的资源型特色农业等区域经济。
  提升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科技强农;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和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国际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要立足于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切实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引进,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转化和应用;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工业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扶持高新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高新科技的产业化;加快农业的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湖南农业产业化;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使农业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建立新型农村教育新体系,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实现科技强农。
  面对国外名牌产品大举进入我国及我省的现实,政府要从战略上重视抓名牌,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把发展名牌产品、培育农业名牌企业放在重要位置,形成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品。
  农业的生产标准与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也是农业科技水平的反映。在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后,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及我省农产品出口最大的“拦路虎”,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以及名目繁多的进出口商品包装、标志、核对卫生环保等要求,形成了更为隐蔽、更难应付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正日益增强。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和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严格执行农产品国际标准体系,是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完善机制: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完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机制;推进农村人才战略,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培育农民企业家;建立国内外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机制;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机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要求得到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要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关键是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健全农业投资体系,通过多种途径来打造农业投入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离不开农业企业家的作用。为此,要树立人才观念,实施农业人才战略。
  应善于从世界农业竞争的高度和发展的高度,从国内国际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的广度来考虑和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一个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市场,建立国内外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尽快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生产、库存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信息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保持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要特别重视各国农产品贸易竞争中各种手段及其对策的研究,如各种贸易壁垒、非贸易性壁垒,倾销与反倾销等的研究。
  创新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优化经济环境,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一个有效的政府管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政府要转变职能,理顺管理体制。要改革现有的对农业的多头管理体制,建立一个有权威的统管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活动的强有力的政府管理机构,使之具有宏观决策的权威性和协调职能。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要求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关键是要真正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应明确合同有效期内农民拥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的处置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实行转移、入股、抵押。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还必须剥离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户在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方面逐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弱化土地的福利功能,强化土地的资源功能、资本功能。
  创新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最主要的是要强化财政和金融对农业的扶持与保护职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设施农业。要建立有效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加强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调控和保护。要深化农业保险业的改革,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湖南省重大决策理论专家咨询委员会
  专家组组长:易炼红
  专家组成员:彭炳忠 唐瑾 樊哲银 周才文 崔国强
  

积极推进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

672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