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三龙厅长接受《光明日报》专访
3月4日下午,邓三龙厅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代表团驻地准备人大建议的间隙,应邀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首先向邓三龙厅长提出了“如何看待中国环境保护”的问题。邓厅长指出,他是林业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作为林业人,他想从生态的角度谈三个问题,自从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向污染宣战”,我们国家对环保工作更加重视,着重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通过这两年北京这种雾霾天气的好转就能看出来,已经逐渐呈现出“APEC蓝”、“两会蓝”,但是这种蓝如何让它持续下去,确实还值得我们深思。包括最近网上广为流传的视频《穹顶之下》,专门讲雾霾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环保问题、雾霾问题的高度关注。怎么来治理雾霾?邓厅长强调,我们国家为了治理雾霾,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关闭一些燃煤企业、炼钢企业、扬尘较大的企业等等,也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一些硬性规定,这些措施都是对的。但作为林业人,他认为这些措施都是以牺牲我们的经济发展、牺牲我们的GDP来换取良好的环境,来治理雾霾,就目前来看,我们还真牺牲不起。邓厅长指出,当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们各级领导目前还没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不牺牲经济发展,也不牺牲GDP,又能治理雾霾。接着,邓厅长用几组数据说明了解决这个遗憾的建议:第一组数据就是清新空气的标准是每立方厘000~15 0个负氧离子。第二组数据就是人在每立方厘米500个以上负氧离子的环境下生活是健康状态,在每立方厘米200个左右负氧离子的环境下生活是亚健康状态,在每立方厘米50个及以下负氧离子的环境下生活会诱发心理性障碍疾病甚至癌症。而负氧离子的产生主要是森林、河流、瀑布和草地。第三组数据是按照国际标准,森林每亩的平均蓄积量为7个立方米,每亩森林每年释放氧气11.3吨、固碳12.8吨、吸附粉尘4.2吨。同时,森林中的树叶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重金属等有毒气体,森林就是一个天然的过滤器,它能吸附粉尘、固碳和放氧。我们今天所说的雾霾,雾本身是没有大危害的,关键是霾,霾主要由粉尘、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组成,形成雾霾以后对人体的伤害很大,而森林恰恰就是治理雾霾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可是这么好的措施,到今天,我们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包括一些主流媒体,都没有把治理雾霾与植树造林联系起来。比如说丹麦,5年前就提出要实现碳的“零排放”,不是说丹麦从此不排碳,而是通过植树造林来固碳、放氧,来消除生产行为排放的碳。如一台3.0排量的小汽车,14亩人工林就能吸收其一年排放的全部碳。现在全世界都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但是深感遗憾的是,全世界的森林平均覆盖率为31.8%,而我国仅为21.6%,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此大的生态欠账,使我们在环境保护上难以理直气壮。邓厅长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说过,“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最后将人的命脉归根于树上,可谓论述之精辟,但时至今日仍未引起各类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这不能不说是治理雾霾的一大遗憾。邓厅长今天再次通过主流媒体呼吁,治理雾霾、治理环境,要与植树造林挂钩。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和其他国家比较,您觉得雾霾多久才能得到改善”的问题时,邓厅长又指出,这完全取决于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的力度和决心,“APEC蓝”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吗!关键看决心、看力度,力度大可能尽快就能实现,力度小甚至还不重视的话,可能雾霾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