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智慧管理助力绿富共赢
(转载自中国绿色时报)
洞庭湖畔,青山叠翠。湖南常德,这座洞庭湖畔的生态之城,正在用科技力量和制度创新书写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篇章。
在常德广袤的林区,智能感知系统如同“森林卫士”,24小时不间断地捕捉着林区动态;护林员们通过手机终端接收异常信息,及时响应处置;林业管理人员通过“一张图”“一套数”实现以数管地、以图管林的精准管理。
为提升“智慧”管护水平,助力绿富共赢,近年来,常德市以林长制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实施12个重点项目,推动林业保护与发展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筑牢林业生态屏障
以生态增优、产业增长为目标,坚持“强服务、强创新”工作导向,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常态化落实党、政“双林长”责任制和“一对一分片包干”责任制,市县乡村四级林长通过林长会议、林长巡林、调研督导等方式,扎实履行主体责任。
目前,“一长四员”源头化管护体系对1840个网格实现了林草湿资源保护“全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均保留了林长制议事协调机构,163个涉林乡镇均保留了林业工作专班,基层林业治理力量保持稳定。
科技赋能,构建智能防控体系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森林防火能力,与电信部门合作,建立重点林区外来号码识别系统,在元旦、春节、清明等防火关键期向进入重点区域的外地号码精准推送防火短信30余万条,提升宣传针对性和覆盖面。
建强视频监控网络,在高火险区域和重点卡口路段布设视频监控前端82个、卡口监控设备33个,预置无人机13台,并与高火险县(市、区)全面联通,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千里眼”监测体系。依托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大数据”,精准掌握可燃物载量、野外火源点分布和减灾能力底数,实现森林防火数字化管理、科学化决策和矢量定位。推进林火预警系统建设与融合,建成云台监测点50个,卡口监测点33个。联动“铁塔哨兵”系统591个防火专用摄像头,实现多系统协同实时研判会商和智能指挥调度,显著提升火情早期发现和快速处置能力。
系统治理,提升资源管护效能
融合林草湿与国土“三调”数据,厘清全市林草湿资源的范围、种类、数量、结构、分布,为建设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搭建林草湿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数据系统提供依据。全市督促护林员落实高火险期每天巡护不少于6小时、12公里的要求,确保巡查巡护到位。同时,定期清理“五边两内”林内可燃物,加强输配电线路通道砍青除障和输变电设施隐患排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常态化开展“清网清套清夹”专项行动。全市10个候鸟保护站总巡护里程达5.3万公里,清除捕鸟网9张,救助野生动物23种95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47只,救护成功率达80%。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全省4%的保护面积,保护着全省60%的生物多样性,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被授予“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湖南毛里湖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彰显了常德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
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统筹推进“茶竹皂药碳养”六大林业产业发展,2024年,全市林业产值达351.9亿元。
油茶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全市种植面积211.65万亩,产值71.03亿元。“常德油茶”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常德建成全国唯一无患子种质、种植、初精加工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中药材产值超10亿元,多个品种被纳入湖南省第一批道地特色药材品种。
积极开展“湘林碳票”应用先行区试点,在天台山、牯牛山国有林场范围试点开发9876.75亩乔木林碳汇项目,2024年核发初始碳汇减排量38439.5吨二氧化碳当量,探索了零碳车间、司法碳票、“1元碳票”等“湘林碳票”多种应用场景。2025年7月25日正式进行交易,截止目前已交易25.6万元碳票,实现了林业生态价值市场化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