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披绿装 土枇杷结出“黄金果”——衡南“红色沙漠”崛起3亿元产业链纪实
(转载自红网时刻)
在衡南县松江镇凉市村的土枇杷种植基地,曾经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的紫色页岩荒山,如今已被层层叠叠的土枇杷树覆盖。绿意扑面而来,昔日荒山悄然披上绿装,结出带动群众致富的“黄金果”。
衡南县紫色页岩面积达60.38万亩,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历来是林业部门“三难地”造林区域,被称为“红色沙漠”。
近年来,衡南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乡土树种——土枇杷(学名粗糠树),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推进“三权分置”,让昔日不毛之地,蜕变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截至目前,全县土枇杷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2024年全产业链线上线下销售额达3亿元。
生态破局
从“红色沙漠”到“绿色银行”
衡南县位于湖南省中部,素有“衡邵干旱走廊”之称。这片广袤的紫色页岩山地,由于土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是造林绿化工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生态修复难题,衡南县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土枇杷这一乡土树种根系发达、穿透力强,具备优异的耐旱、耐贫瘠特性,是改良紫色页岩的理想先锋树种。
县委县政府敏锐把握这一发现,以“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加大林地流转力度。县土枇杷产业发展办公室、县林业局和各乡镇积极协助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开展林地流转,及时化解流转过程中的矛盾问题。
创新性的入股方式成为改革亮点。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土枇杷种植经营,既保障了农民长远利益,又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生产基地。在改革推动下,全县土枇杷种植面积迅速突破5万亩,昔日的“红色沙漠”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
衡南县高度重视科技赋能,与中南林科大、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签订“衡南土枇杷综合开发利用”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通过深入挖掘土枇杷的食用及药用价值,着力打造“土枇杷”健康品牌。在省林科院的专业指导下,衡南县高标准建设了土枇杷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开展良种选育试验,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2023年7月,衡南县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制定粗糠树果湖南省中药材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并完成申报和审批相关工作。
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衡南县衡南土枇杷特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规划用三年时间,把衡南县打造成为全国首个土枇杷特色产业之县。计划到2025年末,创建5个土枇杷特色产业乡、50个土枇杷特色产业村,土枇杷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衡南县创新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有效提升土枇杷种植、加工、销售的组织化水平。目前,全县已涌现出湖南民泰枇杷茶有限公司、衡阳市新大新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土枇杷饮料、枇杷茶等系列产品市场反响热烈,产品供不应求。
在衡南县茶市镇何祠村李亚组,村民们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土枇杷树,他们与当地的湖南金炫山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达成了收购协议。
“公司提供树苗,成熟后按市场价收购,我们基本不愁销路。”村民胡思虎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他家房前屋后种植的土枇杷每年可采收千余斤果实,稳定增收两三千元。这种“送苗到户、保价回收”的惠农模式,已带动当地众多农户自发参与种植。
政策护航
构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衡南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的土枇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土枇杷特色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进入衡阳市现代农业产品示范园的企业,按照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予以支持;对村民“四旁”植树经验收合格的给予造林补贴;对从事土枇杷种植的各类经营主体,各相关单位从涉农项目中优先支持。
县财政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衡南县土枇杷”品牌建设、产品开发、人才引进、技术交流和奖励表彰,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创新实施考核激励机制,将土枇杷产业发展纳入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对合格的特色产业乡镇和村(社区)分别奖励5万元和1万元,充分激发各地发展积极性。
这些政策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为土枇杷产业发展构建了强有力的支撑体系,确保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协同共赢
生态与经济双丰收
通过发展土枇杷产业,衡南县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生态方面,曾经的紫色页岩荒坡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土枇杷树作为改良紫色页岩的先锋树种,为衡邵干旱走廊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成功范例。
土枇杷产业已成为衡南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许多村庄借此实现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双增长”。目前,全县土枇杷年产值突破3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新增长点。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达32家,其中百亩以上种植大户18家,开发出干果、果脯、代用茶等系列附加值产品,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更重要的是,土枇杷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将农民、企业、村集体紧密地联结在产业链上,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了基层治理效能与产业发展的“双提升”。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连绵的土枇杷林上。
种植户们仍在林间忙碌,他们的身影与漫山遍野的绿树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动人的乡村振兴画卷。
从“红色沙漠”到“绿色宝库”,衡南县用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土枇杷产业这根“绿丝线”,串起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金珠子”。
如今,这场绿色革命仍在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衡南土枇杷产业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