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美丽家园里“长”出美丽新业态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5-10-11 09:28 信息来源:

(转载自红网时刻)

初秋时节,驾车行驶在湘西州永顺县乡村公路Y039线西米村至三角岩村路段的湖南省“最美公路”上,彩虹道路平整如新,公路沿线栽种的猕猴桃、油茶、葡萄等植物高低错落。该路段东南端连接国道G352线永顺段高坪乡西米村,西北端连接“天下第一漂”猛洞河漂流哈妮宫漂流起点,漂流旺季每日都有几千名游客通过这条道路前往各景区观赏游玩。游客的到来,让该路段成为带动旅游发展及农产品销售的致富路、振兴路。

近年来,永顺县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出了一条良好生态环境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

环境筑基: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

秋日的高坪乡清晨,薄雾飘渺,青山如黛,荷叶田田,小溪潺潺,田园风光旖旎如画。

7月25日至8月2日,“壮丽河山·我画永顺”第三十七届全国水彩公益性写生研学活动在永顺县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与学生对眼前的美景赞不绝口。

凭借“艺术+文旅”的品牌效应,永顺县的高坪乡、芙蓉镇等地已成为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学生写生创作和研学基地。

永顺县织女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琼媛兴奋地说:“近年来,来这里写生的高校师生每年达3万多人次,公司营业额300万元,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寨群众致富。”

为了激活本地生态与文化优势,走通“艺术+文旅”的发展路线,永顺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建设美丽家园入手: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完成了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的阶段性任务,更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石漠化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彻底改善了城乡面貌。

在永顺县青坪镇鸿天建材有限公司石灰场,曾经的开采区、石灰堆放区不复存在,往日裸露颓败的矿山被茁壮生长的杉树苗覆盖,开采过的山体痕迹开始“愈合”。

近年来,永顺县林业部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依托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廊道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采石、采矿场等生态修复项目,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全县完成石漠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建设工程和面上造林9.6万亩;精心编制“一矿一策”生态修复方案,修复耕地221.21亩、林草地789.79亩、坑塘水面30.58亩;4家规划保留矿山已挂牌出让,在完善采矿、用地、用林手续的同时稳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同时,永顺县还大力推进“美丽永顺”建设,深入开展施工扬尘、餐饮油烟、露天焚烧、入河排污口排查等专项整治;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年”工作,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1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全面完成;深入开展“五美”创建,灵溪镇司城村、高坪乡场坪村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西米至三角岩公路获评2024年度湖南省“最美公路”。

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永顺县通过持续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恢复了绿水青山,打造了干净整洁的村庄、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名片”和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大资源。

2024年,结合第三届湘西州旅游发展大会,永顺县持续开展交通路域环境整治和景区旅游服务提质,在芙蓉镇高速下线口与景区交通要道开展绿化美化工程,银杏、梅花、西洋鹃、罗汉松等绿植花卉错落有致,形成了四季有绿、月月有花的绿色廊道。

陈家坡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回乡创业,扎根竹梅山寨,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花为媒发展“赏花经济”,他说:“花为媒联通了外界,打通了乡村发展的路径,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经过绿化改造后,芙蓉镇芙蓉路生态景观焕然一新,市民游客往来频繁,晨昏漫步、运动健身、参观游览,沿街商铺客流量也增加了不少,民宿、旅拍等业态不断发展壮大。

产业赋能:实现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

金风送爽,晨光熹微。步入永顺县场坪村,只见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果园成片,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

场坪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庄,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美丽家园变为美丽业态,特色采摘、生态康养、休闲农业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活力奔涌,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看到村里的喜人变化,在外务工10多年的向廷明决定返乡创业,创办了后溶生态农庄,此后,又成立了云慧水果专业合作社及湘西圣女湖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走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现在光是农庄的年产值就有120万元,全年临时雇工将近400多人。”向廷明介绍。

永顺县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牵引,巧妙地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利用整治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农庄、文旅融合项目等“美丽经济”。

县内现有老司城、芙蓉镇、猛洞河漂流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塔卧、小溪、不二门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陈家坡竹梅山寨、老司城土司大营、湘西圣女湖生态农庄等13个星级乡村旅游点(区)。

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永顺县注重系统性、前瞻性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各乡镇、村庄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特色和发展阶段,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将生态保护、乡村建设、产业发展进行一体谋划。

2023年,永顺县编制完成《永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一规划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例如,对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的区域,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对历史文化名镇芙蓉镇及其周边,突出山水风光和民俗体验;对自然保护地和生态脆弱区,则严格保护、有限利用。规划还明确了开发强度、项目布局、特色塑造和环境承载力要求,确保了发展的有序性和特色化,避免了无序开发和同质化竞争。

在永顺县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里,生态是基础。在美丽家园建设的基础上,“生态+”融合发展模式成为当地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永顺县持续推进芙蓉镇等景区的提质改造,深入实施陆域环境综合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助力营造整洁、有序、文明的旅游环境。”永顺县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彭飞介绍,“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生态+’为抓手,进一步挖掘文旅融合的增值与增收空间”。

在“生态+文化”方面,深度挖掘土家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老司城、芙蓉镇、猛洞河漂流、红色塔卧等文旅品牌,举办舍巴节、土家年、晒龙谷等民俗活动,丰富了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生态+农业”方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绿色生态农业,开发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农产品电商等业态,延伸了产业链条,丰富了文旅产业融合业态。

在“生态+康养”方面,利用良好的空气、森林、温泉资源,发展不二门、火龙山康养度假产业。

在“文化+旅游”方面,在芙蓉镇、老司城等旅游景区和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出一批夜间文旅消费打卡地,激发夜间文旅消费潜力,全面发展夜景、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游等新的业态,丰富光载体、创新光手法、营造光氛围,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实景演艺、灯光秀等夜演体系。

2025年1至6月,全县接待游客503.42万人次,同比增长5.91%,旅游总消费54.18亿元,同比增长5.30%。

文化铸魂:彰显生态旅游的独特魅力

七夕夜的芙蓉镇,融合传统文化的七夕节与第九届世界摄影大会惊喜相遇,为海内外游客献上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旅盛宴。在一家名为“土司别院”的民宿里,“永顺莓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招牌引人注目,店主瞿章勋现场炒制莓茶引来众多国外游客围观。

“未来,产品将被场景替代。”简单的文字里透露着瞿章勋对于文旅融合的深思,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正努力将传统制茶场景转化为文旅体验场景。

夜色四合,碧波拍岸,山水氤氲,当摄影师用镜头定格美景,游客也在独特的文化体验中实现了旅游体验的全面升级。

生态、文化、产业、生活等要素融合在一起,让永顺当地的文旅业态更有独特性和吸引力,其中,文化更是塑造差异性的重要力量。

永顺县在旅游开发和环境整治中,注重保护传承乡土文化,避免乡村风貌和旅游产品的“城市化”“千篇一律”,强化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

——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管控要求,强化湖湘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保护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强化城镇、村庄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城乡风貌。重点做好县域塔卧等红色遗址、虎洛村等19个传统村落、芙蓉镇等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村寨等保护、利用、管理及建设工作。

——加强农耕文化传承建设,着重培育石刻、竹编、织锦、剪纸、刺绣、木雕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在双凤村设立中国土家第一村陈列室、田心桃广场,大力开发拓展土家摆手舞、梯玛歌、毛古斯舞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

2024年,芙蓉镇景区举办了湘西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第二届“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第二届湖南省民族电影展”等活动,提升了当地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独特吸引力,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以此推动县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永顺县的实践表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核心在于把握其理念、方法和作风。永顺县副县长彭忠华表示:“永顺县生态旅游大有可为,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生态底线,注重规划先行,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产业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建立起长效的治理体系,就能更好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群众富裕的多元共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永顺经验。”

永顺:美丽家园里“长”出美丽新业态

3382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