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看这小山村如何把“苦枳壳”熬成“甜产业”
(转载自常德日报)
近日,站在汉寿县百禄桥镇八斗丘村的山坡上,远看连片的枳壳林在骄阳下舒展着枝叶,近观青翠的果实垂挂在枝头,微风拂过,淡香飘来。很难想象,这个曾困于土地桎梏、为产业发愁的小山村,如今靠着小小的枳壳,在中药产业与林下经济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困局突围:寻路破题定枳壳
八斗丘村以微丘陵地貌为主,村民多以种植柑橘、枳壳为生。可随着食品供应日益丰富,柑橘烂在树上、枳壳质低价廉的难题,困扰着全村百姓。
2021年1月,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成立,土生土长的袁先文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怎么带大家过上好日子”成了他的心头事:办工矿企业,村里没资源;做农旅项目,山旮旯吸引力不足;搞特种养殖,水域面积又有限。带着困惑,他接连开起屋场会、院坝会、村民代表会,向乡亲们求计问策。
村民们的发言点醒了袁先文:“咱村依山傍水、阳光充足、气候湿润,最适合湘枳壳生长,家家户户都种,年产量不少,咋不把这产业做强?”“以前柑橘和枳壳间种,要求高糖分的柑橘与要求高酸性的枳壳互相影响品质,而且都是自然外销,没附加值,价格上不去。”“枳壳是治胸肋气滞、脏器下垂的上等苦味中药,只要规模上去、品质做好,还怕卖不出去?何必捧着‘金碗’要饭呢?”这些话,让村两委坚定了发展枳壳产业的决心。
说干就干,村两委分片包组摸清了全村现有枳壳产业底子,建立了种植大户资源库和人才库,以农户林地入股的方式,成立鸿日枳壳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栽种枳壳。448户农户率先与合作社签订了枳壳种植协议书。
八斗丘村的枳壳产业振兴之路,就此起步。
院士赋能:科技提质强产业
确定了“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立马摆在了眼前。
八斗丘村的枳壳产业50多年难成气候,症结在于缺技术。这时,村两委想到了从本村走出的刘良院士。2021年6月的一天,袁先文专程上门拜访,诚恳表达了希望借助院士在中医药领域的权威,带动家乡枳壳产业发展的愿望。刘良院士当即承诺:“回报桑梓是我应尽之责。”
2021年10月8日,湖南省“刘良院士专家工作站”汉寿县百禄桥枳壳、陈皮产学研工作基地揭牌成立,目标直指打造国家级枳壳、枳实小镇。基地以“假日型”“候鸟型”模式聘请了周日宝等5名中医药专家担任顾问。团队先后赴江西、四川、广西等地考察枳壳,采取基因筛选方式择定了江西与广西优质品种的嫁接苗。在种苗、治虫等关键节点上,11次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示范指导,还建立了全村枳壳种植技术交流群。村里又与4所高校、3家药企、1家省级中药材协会签订枳壳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协议,免费提供中药材种植实验场地。
“以前采摘老枳壳需要搭梯子,人还容易被刺扎伤。”八斗丘村基地管理员袁从前告诉记者,“新型枳壳品种不仅含药量更高,还不长刺,便于老百姓采摘。”“新型枳壳苗木丰产期一到,每亩纯收益至少能多3000块!”村民们算着账,干劲更足了。
袁从前和袁从高兄弟俩,把家里32棵老枳壳树卖给益阳市园林公司,一下到手9.6万元,转头就栽上了新型江西枳壳嫁接苗。村民陈真辉、袁亮泉利用自家院落及周围空地,各自扩种江西枳壳苗3亩以上。全村更新换代的湘枳壳达到35亩。同时,村里严守耕地林地保护政策,在集体林地又建起181亩新型枳壳示范林,实行“统一育苗、供苗、栽培、肥料、防治、收割、交货”的“七统一”模式,让枳壳种植走向标准化、规模化。
全链延伸:品牌增效富山村
“光种得好还不够,得让‘苦枳壳’变成‘甜收益’,把附加值攥在自己手里!”解决了种植端的规模与品质难题后,袁先文和村民们又琢磨起产业链的新文章。
品牌打响了,好果子才不愁卖。2022年10月,汉寿县百禄桥镇已完成“汉百禄”枳壳商标注册,“汉百禄”商标也从中药材拓展到饮料、食品、保健品领域,八斗丘的枳壳彻底告别了“无名无分”的日子。今年2月,6家企业主动找上门来预订枳壳,订购价比去年每斤涨了1元;湘枳公司等药企也专程来村考察,洽谈建厂事宜。
销路稳了,村民心里才踏实。村里还盯着终端市场找合作,跟广州至信药业、湖南正清制药、湖南湘枳生物这些大企业一一签了保底收购协议。2024年,全村2000亩枳壳卖了3600万元,算下来亩均收益1.8万元。
这股“枳壳热”还传到了邻村。不到2年,孔家湖村、梧桐村就种了1700亩江西枳壳苗;在外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来,有的就地种枳壳,有的开起初加工厂。目前,该镇已带动10万多株共3000亩江西枳壳苗木在全镇覆盖落地。
2025年6月初,总投资3000万元的湖南汉百禄药业有限公司枳壳(实)趁鲜加工厂在八斗丘村正式投产。投产后一年能加工300吨枳实、3000吨枳壳,实现年销售1.5亿元,还能让近200人在家门口上班。
“下一步,我们要跟院士团队一起把品种选育得更好,把产业链拉得更长,争取建成国家级的枳壳、枳实示范村!”袁先文站在枳壳(实)趁鲜加工厂前,眼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