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引领下的莽山实践——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纪实
(转载自中国绿色时报)
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湘粤交界的南岭山脉北麓,位于湖南省宜章县南部。自1957年莽山摩天岭一带533公顷区域被列为全国14个自然景观区之一起,湖南省自然保护事业由此开启。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9833公顷,森林蓄积量192.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分布有面积较大且保存完整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集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等于一体。
60多年来,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世界旅游名山等多项荣誉称号。特别是“十四五”期间,保护区不断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模式、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构建科普宣教体系等,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互促共融的“两山”理念转化新路径。
摸清资源本底夯实保护管理科学依据
摸清家底,可以理清思路,盘活资源,做到精准发力。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同样如此。
为摸清保护区内的资源家底,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5年,委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形成了植物、陆生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昆虫资源、叶蜂资源等调查报告。目前,区内已记录维管束植物2404种、脊椎动物399种、昆虫629种。其中,南方红豆杉、华南五针松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多种,莽山烙铁头蛇、黄腹角雉、林麝、金斑喙凤蝶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2种。新种莽山烙铁头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同时,开展了保护区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莽山烙铁头蛇)项目。目前,完成了首轮野外监测调查。
“十四五”期间,启动实施了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监测项目,莽山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资源质量明显提高,物种资源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同时,联合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进一步丰富了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生态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监测手段。为加强科研合作,提升科研监测能力,“十四五”期间,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鸟类监测、莽山南亚热带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等工作,为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科研监测,莽山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不断深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勇说,保护区首次采用eDNA技术,设置了总长度超过300公里的调查样线,并按技术规程进行2—3次重复调查;安装了60余台红外相机,获取了2万余张(段)野生动物照片、视频数据,记录到了林麝、黄腹角雉等珍稀野生动物。撰写的《eDNA技术在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前景:以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被《生物多样性》杂志采用。“敏知万象”野生植物监测识别竞赛共拍摄野生植物照片2827组,记录到1020种植物。《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相继出版。“产学研”合作不仅提升了保护区科研监测水平,还为保护区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注重基础建设提档升级保护管理体系
为促进保护区各项工作有序发展,“十四五”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多方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了保护区基础条件,实现了管护体系的提档升级。
加强标识标牌建设。设立界碑33块、界桩360块、标桩160块、综合性标牌5块、宣传性标牌120块、区碑12块、公路指示性标牌100块、警示性标牌83块,安装北斗定位芯片界桩30个、北斗定位芯片界碑10个。完成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线确认、立标和数据库建设,提升了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能力,解决了重叠设置、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历史遗留问题。
自然保护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通过省林业局竣工验收,《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功获批。《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经过专家评审获得通过,自然保护区三期规划修编工作正在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文本。
实施“南岭北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建设项目。联合湖南省郴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建设了首批全国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湖南莽山站(森林),为南岭山地提供了全面、系统、准确的森林生态观测数据。
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森防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压实林长制工作责任,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与周边林场、乡镇、村联防联动,局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保护站、个人一体化协同的森防责任体系;强化科技兴安,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技防手段,对全局森防区域实行全天候、全覆盖、24小时智能化电子采集、监控,有效提升了森防工作的科技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共投入1280万元,修建了7.5公里生物防火林带,建成了重点路口、重要地段、瞭望哨等重点区域森防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全面筑牢了森林安全屏障,实现了连续32年无森林火灾,森林生态系统持续保持正向演替。
“过去我们靠的是‘铁脚板、火眼金睛’,现在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谷高辉指着他身后的电子屏幕说,“我们的三维地图清晰地显示着各种实时数据,既有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动物活动、传感器传回的温湿度信息,也有无人机巡护的实时画面等。我们还采用科学的巡护制度,落实林长制,每位护林员日常巡护的轨迹会通过北斗巡护终端实时上传到指挥中心,形成了一套‘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管护体系。”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以社区服务共建为重点,通过保护区与社区服务的互动,有效提升了社区原住居民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社区原住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实行常态化走访周边社区,建立固定沟通交流与互动机制,邀请周边原住居民参与莽山的各项保护活动。为积极帮助社区发展,局党委派出工作队员帮扶乐水河、塘坊、竹梓塘、罗珍村等4个周边行政村,局领导还走访联系莽山乡、黄沙镇、天塘、笆篱、岩泉等31个周边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每年安排产业帮扶资金和专项资金200多万元用于社区发展,统筹推进了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也推动了森林资源管护工作走深走实。除了做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外,保护区严守森林、湿地、物种保护生态红线,将所有森林资源纳入了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做好全国资源连续清查、国土卫片调查、森林资源档案工作及生态公益林管理、建设工作,顺利完成生态公益林管理验收工作。
开展科普宣教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快看!快看!溪边的石头上有一只金黄色的青蛙!”在莽山自然保护区一处溪沟边,一群来自长沙、深圳等地的学生手里的手电光指向不远处石头上的一只青蛙兴奋地说。“哦,这是莽山特有动物——莽山角蟾。大家看,它像不像书里描写的金蟾呀?……”保护区科普讲师陈德胜向学生们娓娓道来。这是保护区常态化开展的“自然课堂”活动之一。
“我们从事着神圣的工作——呵护地球上许多物种最后的家园,保护不能只靠护林员和科研工作者,还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看标本。”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李永辉语重心长地说。为此,莽山开展了自然体验、科普研学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活动,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十四五”期间,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保护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策划举办宣传活动,以图片展板、LED显示,发放宣传彩页和宣传手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及游客进行宣传。定期向社区公众印制发放《宜章县人民政府禁火令》《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于保护森林资源的通告》,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法规知识等。2024年,承办了湖南省“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场宣传暨绿色卫士下三湘活动,通过现场观摩、书籍发行、节目表演、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湖南莽山站挂牌等方式,充分展示了莽山生态保护的成效。同年,开展大型宣传活动9场次,邀请讲授专题课和专题培训6场次、出动流动宣传车辆680台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
2025年4月,莽山保护区与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举办了“第四届南岭—莽山观鸟嘉年华”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观鸟爱好者参与南岭山地观鸟赛,与两省嘉宾、当地亲子观鸟团等600多人通过开展亲子观鸟、森林嘉年华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将莽山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自然教育特色课程。主动与同趣自然等专业机构合作,开展了“千姿百态的叶子”“我与小动物有个约会”“虫虫世界”等自然教育特色课程,向广大游客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生态保护等知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开展了生态夏令营等活动,吸引了郴州、长沙、深圳、广州等4万余人次到莽山研学,让孩子们体验神奇自然,绽放多彩青春。
生态价值转化探索绿色发展莽山路径
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民生,发展经济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为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一条带动周边村民致富之路,其生态价值正在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四五’期间,莽山生态旅游迅猛发展,成为湖南承接大湾区游客的‘桥头堡’,成为推动宜章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5年来,莽山共接待游客463.24万人次,同比增长18.5%。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还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蒋京佑说,莽山还积极探索“旅游+”的模式创新,“跳石子模式”便是其中之一。跳石子村,隶属于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原来,这里是县里的贫困村,后来该村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养殖莽山黑豚、开发木屋民宿等项目,使跳石子村成为旅游打卡地,并带动当地茶叶等农产品销售。2024年,村集体收入1110万元,人均收入1.3万余元。“莽山大峡谷漂流,总长9.8公里的漂流河道,被誉为‘南方第一漂’。项目于2021年7月份开始运营,5年来,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项目带动了莽山瑶族乡及周边区域就业1000人以上。同时,项目还辐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多个产业,成为莽山乡周边村民发家致富的‘引擎’”。
莽山的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通过科学规划、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绿色发展等举措,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新的规划设想。“自然保护区三期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完成,已通过省局组织专家评审,编制单位正在根据专家意见修改文本,《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批复立项,及时启动了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积极引进技术人员和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力争科研工作有新突破。”李永辉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做好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两篇文章,持续探索生态保护支撑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反哺生态保护的莽山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