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在绥宁的生动答卷
(转载自人民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湘西南大地愈发闪耀。绥宁县以77.76%的森林覆盖率作答,用80余万亩竹林作笔,在29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
绥宁县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地处湘西南生态屏障核心区,被联合国誉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近年来,绥宁以“生态立县”战略为核心,通过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将林海的“绿意”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成为“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鲜活样本。
77.76%背后的生态坚守与资源禀赋
清晨的绥宁,云雾从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林海中漫出,穿过层层叠叠的杉木、楠竹与阔叶树,在山谷间织就轻纱。“全县2917.01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就占了2220.8平方公里。”县林业局局长成有道指着卫星遥感图介绍,绥宁的森林覆盖率不仅连续十五年位居湖南省前列,活立木蓄积量达1638.97万立方米,年固碳量超120万吨,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这份“绿意”来之不易。为守护高森林覆盖率的生态本底,绥宁划定了106.81万亩生态公益林,实施“禁伐限伐”制度,对坡度35度以上林地全面停止商品性采伐。在竹区推行“间伐留养”模式,每年科学采伐量控制在活立竹总量的15%以内,确保“砍一棵、补三棵”。如今,全县竹林郁闭度达0.8以上,楠竹平均胸径从8厘米增至12厘米,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县域内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标准。
高森林覆盖率不仅带来了生态红利,更孕育了独特的资源优势。绥宁拥有“中国竹子之乡”“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称号,其中楠竹、马尾松、红豆杉等特色林木储量居全省前列。
从“卖木头”到“造生态链”的产业跃升
竹产业作为绥宁的“第一主产业”,已形成从资源培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全县123家竹企业中,其中规模企业达23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6家;主要生产竹木复合板、竹基复合管道、竹餐具、竹滑板等34种产品;累计取得竹业专利成果40多项,“竹木复合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注册竹业品牌15个;企业技术中心2个。2024年,竹产业综合总产值达67亿元,带动近5万农户参与,人均年增收1.2万元。
高森林覆盖率催生的不只是竹产业。绥宁将“林海”资源转化为多元生态经济,在杉木林里套种茯苓、黄精等中药材,发展林下经济12万亩,年产值超8亿元;利用森林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打造黄桑“六鹅洞瀑布”“铁杉林”等景点,2024年接待游客49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6亿元;探索“碳汇+金融”模式,进一步释放生态价值。森林覆盖率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能变现的生态资本。
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绥宁县寨市国有林场,有一片100余亩的林下灵芝种植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出“国有林场+企业”的合作模式。过去这里靠伐木收益微薄,2024年底,在绥宁县人民政府、县林业局的带领下,该林场赴“全国集体林权改革第一县”福建武平取经,利用当地气候、土壤优势,引入仿野生紫灵芝项目,采用“林-菌”共生模式,不砍树、不施肥、不打药,既保护原生植被,又让灵芝茁壮成长,如今,灵芝基地预计年产值超200万元,带动百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还吸引游客打卡,“生态+产业+旅游”融合成效显著。
这种转变源于绥宁构建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闭环机制。通过实施“林长制”,全县238名林长分片守护森林,将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等指标纳入干部考核;推出“生态补偿+产业扶持”政策,对生态公益林农户每年每亩补贴16元,同时对竹加工企业给予绿色信贷贴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建竹林研究所,推广“测土配方育竹”“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实现“少砍竹、多收益”。
近五年,绥宁森林覆盖率提升的同时,竹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6%,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实践证明,当森林资源得到科学保护,产业就能在绿色轨道上跑得更稳、更远。该县77.76%的森林覆盖率,既是生态屏障的“防护网”,也是主产业的“营养土”。从守护每一棵树到做强每一根竹,这座湘西南小县城正以实践诠释绿水青山的厚度,终将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