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三权分置”,青山“多维变现” ——靖州县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5-08-15 09:32 信息来源:

(转载自湖南自然资源)

一、案例简介

靖州县林业用地面积271.1万亩,是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也是“中国茯苓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楠竹之乡”。近年来,靖州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聚焦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问题,通过探索“三层剥离”明晰权属、“多权叠加”活化权能、“绿色金融”破解融资、“组合供应”与“碳汇开发”实现价值,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保障体系。2024年6月,靖州县林地经营权证纳入了全国不动产登记系统,实现了可抵押可流转可交易,走出了一条以集体林地“三权分置”破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这一做法入选了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2024年《湖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介靖州做法。

二、具体做法

(一)探索“三层剥离”,推动解决权属怎么分问题。一是明确分层赋权。制定《推深做实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十三条措施》《靖州县土地(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靖州县建立生态产品(林地经营权)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方案》,对林地经营权及其派生的他项权利予以确权登记,明确在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经营权,经营权人可持证办理融资抵押、置换、流转等事项,有效破除林地、林木与林下空间的产权一体化模式,释放了林下空间经营权。二是化解登记难题。在全省首创多层次可视化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系统,以不动产登记系统林权登记数据为基础,生态产品经营权的首次登记、转移、抵押登记等在新系统办理,办结后在不动产登记系统中对经营权登记状况作记事,从技术层面解决了不动产登记系统中承包权信息被覆盖的问题,实现了对林下空间经营权进行单独赋权。三是优化流转服务。搭建“线上+线下”林权流转渠道,线上经审核符合流转条件的,可直接办理林地经营权转移登记;线下流转双方可在县政务服务中心生态产品经营权专区实现一次性办理。现已办理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500余件,涉及林地面积2万余亩。

(二)创新“多权叠加”,推动解决权能怎么用问题。一方面,多渠道流转、提升经营权集约度。对于国有林场,与林场达成协议后,直接利用林权证办理经营权证;对于流转至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里组织村民自愿流转,完成地籍调查后办理不动产登记,再按约定办理经营权证;对于流转到大户的,由大户集约农户林地,待农户办理林权证后,再流转至大户办理经营权证。另一方面,多权属组合、增强经营权灵活性。在剥离经营权基础上,对不同归属的权属状态、生态产品进行登记确权,形成“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林下种植物、养殖物、经济林果物、林间文旅体验”等多种组合,丰富生态产品的产权形态和经营方式,提升综合价值。

(三)发展“绿色金融”,推动解决资金怎么来问题。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实施“三权分置”,向权利人核发土地(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证明,赋予经营权证抵押、担保、融资等功能。鼓励银行探索开发林地经营权贷、茯苓贷、杨梅贷等绿色抵押贷款,截至2024年底,共计授信绿色贷款金额3.83亿元,发放贷款金额5.3亿元,发放生态贷款946户。二是探索生态保险。探索农产品收益保险和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开展杨梅、中药材、大棚蔬菜等具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试点。联合太平洋财险公司建立全省首份杨梅气象指数保险,目前全县参保杨梅面积达5万亩,累计为梅农理赔1300余万元。三是强化融资担保。组织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商务、人民银行靖州支行等部门建立协商机制,成立县级生态产品融资担保服务公司。完善“基金+银行”模式,县财政出资2000万元设立生态产品风险补偿基金,2024年通过生态产品风险补偿基金发放贷款500余万元。

(四)注重“效益发挥”,推动解决价值怎么实现问题。一是优化资源组合。2024年12月,靖州县作为湖南省自然资源组合供应试点县之一,推出了“国有建设用地权+地役权+林地经营权+碳汇权”组合供应模式。制定《靖州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与应用办法《试行》》,于2025年1月推出“国有建设用地+地域生态产品价值(VEP)”组合供应新模式。2025年6月13日,靖州县再思路以北(地块一)建设用地+VEP成功挂牌,景观溢价贡献291.34万元,实现全省第一笔VEP贷款2000万元。组合供应后,各权利相互赋能、协同增效,据初步测算,20年收益可达5亿元。二是探索林业碳汇。率先制定《靖州林业碳票管理办法》《靖州碳票碳清除量计量方法(版本1.0)》,创建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创新林业碳票开发与管理,打通交易渠道,实现林业增值。2024年8月,与厦门大宗商品交易协会进行了3700吨林业碳票交易签约,并完成期货交易,实现了湖南省碳票交易跨省突破。2025年1月6日,与宁夏产权交易所实现了539吨碳汇交易签约。三是发布价值核算。2024年5月,搭建了靖州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据平台、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自动核算平台、生态产品开发及流转平台,于当年7月份全部完成上线。2025年1月7日,召开了全省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成果发布会,据核算,全县总碳储量2243.66万吨,2023年度全县GEP总值为429.16亿元。

三、主要成效

(一)留住了广袤青山。制定并完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业条例》,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注重对林木资源的管护,减少了森林资源管护成本,通过对退化林地实现再造,每年造林面积增加了4000亩左右。

(二)培育了龙头企业。成功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9家,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超300个,链接村集体经济组织89个,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三)壮大了林下经济。全县杨梅基地面积10万亩,楠竹面积21.1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7.8万亩,山核桃、油茶、金秋梨等种植面积13万亩。近三年时间,全县林下经济规模从24.8万亩增长到50万亩以上,产值从25亿元增长到55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7%。

(四)发展了生态效益。一是增加了群众收入。杨梅产业带动4.3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600元;茯苓产业带动5.7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二是增加了集体收入。全县124个村可支配收入全部超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村6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3个。三是增加了财政收入。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6亿元,其中杨梅种植总产值15.6亿元,森林旅游总产值4.4亿元。县产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8亿元,税收1.17亿元。

四、评价启示

靖州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瞄准林地经营权不活这个堵点关键点,聚焦“权属怎么分”“权能怎么用”“资金怎么来”“价值怎么实现”等问题,探索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给经营权证赋予生态属性,通过出让交易、转移支付、抵押担保等实现经济价值。靖州县在体制机制层面勇于突破、系统集成,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通道,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企业盈利、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多赢局面,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靖州样本”。

林地“三权分置”,青山“多维变现” ——靖州县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3377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