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为核 以长为纲——娄底用制度力量筑牢生态根基
(转载自湖南林业)
青山郁郁,绿水潺潺,如今的娄底,正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娄底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围绕“强基础、优机制、明责任、抓重点”主线,全力推进林业改革发展,让绿色成为娄底最鲜明的底色,奏响了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乐章。
强基固本,筑牢林业治理根基
稳定的管理体制是林业发展的关键。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娄底市积极推动重点林区72个乡镇林业站实现属地林业部门垂直管理,占全省垂直管理林业站的23.68%,构建起全省最为稳定完备的林业站管理体系。这一做法获国家林草局推介,成为业内学习的典范。
同时,娄底市按照“三有两化”标准,大力推进林业站建设,目前已建成24个国家级标准化林业站,并申报了2024-2026年标准化林业站建设项目30个。为激发基层管护活力,娄底市大幅提高护林员待遇,涟源市追加资金加聘护林员,娄星区与冷水江市自筹经费提升护林员薪资,全市护林员年均工资从1万元提升至1.26万元。如今,护林员巡护上线率高达96.46%,有效巡护率稳定在89.56%,远超省定标准。此外,市县两级还出台奖补措施,2024年88名生态护林员因及时处置野外火情获省级奖励,护林员打卡率位居全省第二,基层护林力量得到充分彰显。
优化机制,激活林业发展动能
为适应机构改革新形势,娄底市对林长制工作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将林长制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调整为林长制(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单位从13个扩充至17个,形成了更完善的协同治理格局。
市、县两级林长制工作机构经编制部门批准成立,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分管领导兼任,确保工作的权威性和统筹性。全市核定专项编制56名,市县财政足额保障经费,市级林长制工作经费从35万元提升至50万元。
在干部能力培养方面,娄底市在市委党校开设林长制专题培训班,打造“理论教学+实地观摩+案例研讨”三维培训体系,累计培训乡级林长和处科级干部逾200人次;同时出台考评办法和履职清单,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督查,形成常态化督导机制。
此外,“林长+”模式在全市全覆盖,“林长+产业”机制带动林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新化县“林长+黄精产业”“林长+竹产业”等蓬勃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明确责任,增强资源管护能力
娄底市各级林长以身作则,带头巡林履职。市委书记曾超群多次赴双峰县等地巡林、调研,副市长向乾勇专题调度森林防火等任务。2024年,市县两级林长累计巡林442人次,履职639人次,体现了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娄底市在全省首创《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工作清单》,印发《娄底市级林长履职工作手册》,推动林长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市林长会议审议通过相关文件,明晰部门职责,构建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为压实网格管护责任,全市划分为2266个网格,2669名生态护林员在森林火险高发时段每日巡护不少于6小时、12公里,巡护率达100%。各乡镇、国有林场还临聘人员守山,严禁带火上坟祭祀,织密森林资源管护网络。
聚焦重点,提升绿色发展质效
娄底市林长制工作聚焦生态保护、安全、修复、产业和旅游等重点领域,成效显著。
生态保护方面,中华穿山甲种群在涟源市被发现后得到保护,距瓣尾囊草种群有效恢复,野生动物致害保险实现全覆盖。生态安全方面,建成林火阻隔系统和消防蓄水池,组建消防队伍,新增监控点,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方面,玳玳酸橙生态治理成为全国典型,冷水江锑煤矿区修复案例在联合国大会上推介。生态产业方面,黄精、竹木、油茶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生态旅游方面,紫鹊界梯田、湄江风景名胜区等亮点纷呈,“生态+文旅”模式获新华社报道,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木繁茂,双峰竹海满目翠绿……娄底正以林长制为笔,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画卷,向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稳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