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丨镜头里的爱鸟故事
(转载自人民日报)
一边观鸟一边写作
湖南省生态文学作家、摄影师 肖辉跃
“黎明,天空一片靛蓝,浓雾在河中缓缓流淌。”
“一只小白鹭的歌声从浓雾里升起,贴着水面落到河西岸的一块大石边。接着两只、三只、五只,相继有十一支歌起飞。”
这是我在2023年出版的书籍《醒来的河流》中的一段文字,也是我从家乡——湘江一级支流靳江河丰富的动植物生态资源中观察到的一抹寻常。在这条河边,我用约10年的时间,捕捉到了192种鸟类、32种鱼类、16种蜻蜓、28种两栖爬行类以及8种哺乳动物的踪影。
追寻蓬勃生命景象,特别是鸟类的迁徙,让我如痴如醉。
2014年初冬,我被一则报纸上的野生动物保护广告吸引,来到了鄱阳湖。茫茫的草地上,一群白鹤从头顶飞过,整个鄱阳湖上空都回荡着它们的歌声。同行的老师告诉我,白鹤在全球只有2000多只,而全球98%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为什么白鹤要飞到鄱阳湖越冬,为什么数量又如此稀少?这些疑问吸引我爱上了观鸟。
近几年,我发现靳江河的鸟类资源非常丰富,有我童年时代没有见过的白鹭,也有在当地“消失”了近20年的喜鹊。
是什么原因让白鹭和喜鹊回归?靳江河流域还藏着多少大自然的秘密故事呢?为了探寻这些谜团,我开始了“家乡寻鸟之路”。
绿头鸭、苍鹭、白顶溪鸲、金头扇尾莺……第一趟观鸟,我就记录下40种鸟。我压根儿就没想到家乡有这么多鸟类。我首次看到金头扇尾莺是在靳江河。
10多年前初次接触观鸟时,我拼命找国内外各种工具书,恶补鸟类学知识。当时,国内这样的生态文学作品还比较少。
我是否也能写一本与鸟有关的生态文学呢?从那时起,我拿起笔,开始一边观鸟,一边写作。
2019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观鸟笔记,也是一部自然文学作品《飞跃高原》。近10年间,我在靳江河连续、系统地观察,几乎每一天、每一年都有惊喜和收获。那些独特的经历,促成了我的第二部自然文学作品《醒来的河流》。
凭借长时间的观察,我能看到人与自然、人与鸟的关系的一个演变过程——北灰鹟与喜鹊如何回归、家燕在本地的居留……这些细节如河流一般,在我笔尖之下丝滑流淌。
现在,我又开始了新的观鸟之旅——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创作我的第三部生态文学作品。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在生态保护、科研科普等方面发挥作用,给大众传递生态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