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龙治水”到万物共生——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以创新实践书写生态文明“湖南答卷”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5-04-09 10:57 信息来源:

(邵阳城市报)

南岭山脉的褶皱间,雪峰山与越城岭在此交汇,勾勒出中国南方最壮阔的生态画卷——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这里曾是红军长征翻越的“老山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生命隘口”,更是全球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自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来,作为全国首个整合红色基因与生态文明的保护地,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承载着多重使命:它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红色草原上至今回荡着革命先辈的铿锵足音;它是南岭民族走廊与苗疆文化的交汇点,城步苗乡的千年山歌仍在古杉群中回响;它更是全球同纬度生态系统的“活体博物馆”,54米高的枫香树王刺破云霄,38株长苞铁杉古树群跨越千年冰川记忆,朱鹮在亚热带低纬度首次实现自然繁殖……

从“九龙治水”到“一园一治”,从“人海战术”到“天地空网”,从“生态孤岛”到“命运共同体”,这里诞生了南方首个国家级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湖南省首个自然类国家公园科普馆,更开创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试点、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等制度先河……这一连串“第一”“首创”背后,是制度破局的锐意、科技赋能的锋芒、科研攻坚的韧性,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

当朱鹮振翅掠过崀山丹霞,当浅色型豹猫重现十万古田,当“湖南树王”的年轮刻下生态复兴的密码,南山国家公园正以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生态革命,向世界递交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璀璨答卷。

制度破局:从“九龙治水”到“一园一治”

雪峰山南北耸峙,南岭东西逶迤,南山国家公园就正好坐落其间。鸟瞰南山国家公园,既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也有广阔辽远的草原;既有生机盎然的湿地,也有异彩纷呈的丹霞。

“它是我国中亚热带森林草地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中国丹霞壮年期的模式地、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屏障的中心区域、长征红色文化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地。”谈及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周建宏如数家珍。

作为全国首批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南山国家公园的试点区仅限于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2021至2022年,湖南省政府陆续将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东安舜皇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桑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纳入南山国家公园范围。至此,南山国家公园扩大到1303.80平方公里,横跨邵阳、永州2市4县,区域内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级自然公园和3处省级自然保护地。

跨市跨县,各种类别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林立,打破多头管理势在必行。

2017年,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权力清单”机制破局:整合省、市、县三级共197项行政权力,实现发改、自然资源等10个部门职能统一归口。此举彻底终结了“九龙治水”的治理碎片化。这项首开先河的举措,不仅彻底打破过去“九龙治水”的局面,杜绝了执法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执法效率提升70%,破案率达100%。权力集中的背后,是46座风电基座退出保护区、18座小水电站完成生态改造、核心区223户居民搬离深山的壮士断腕。

如今,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已经成功实施“一园一牌一套机构”统一管理,打破保护地间的“藩篱”,连通了野生动物栖息地,拓宽了生态廊道。在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完成同纬度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大样地25公顷,草原大样地16公顷,建立了我国南方第一个国家级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修复森林、草地、湿地11567.4公顷,成功为中华穿山甲、朱鹮、资源冷杉、合欢盆距兰等濒危动植物扩大了野生种群或重建野外种群途径。

更深刻的变革藏在集体林地的“三权分置”中。城步苗族自治县坳岭村村民伍玉彪的154亩林地流转后,年增收7700元,全村近万亩集体林成为生态屏障。“过去砍树卖钱提心吊胆,现在守山护林腰杆挺直了!”他的话语,折射出22.8万亩集体林、17个乡镇近万农户的生态转型,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而由“金盆洗手”的老猎户组成的护林队,更成为生态治理的妙笔——白毛坪乡王顺(化名)祖孙三代以猎为生,转型护林员后,凭借对林麝习性的家传经验,协助科研团队首次在低海拔亚热带区域发现野生种群。同时,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还探索联合执法领导小组+综合执法支队新模式,建立环境资源审判合议庭,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有力的执法、司法保障。

而今,走马南山国家公园,草山连绵、绿涛翻滚;探访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奇峰耸立、碧水环绕;畅游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绿岛千座、古田万顷;寻胜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鸟鸣唱、珍木葱茏。一幅涵盖了中国中南部山地生态“山水林田湖草”的最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科技织网:从“人海战术”到“天地空网”

凌晨的两江峡谷,一架搭载热成像的无人机悄然升空开始巡查,这是南山“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的日常剪影。

科技的触须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生态系统的每个角落。在海拔1600米的十万古田湿地,500个物联网传感器如“生态哨兵”埋入泥炭层,每10秒采集一次水文数据。2024年,系统预警一处水位异常,溯源发现违规取水,及时封堵避免了湿地退化。智慧中心的弧形巨幕上,跳动着数万条生态数据:森林火险指数、动物迁徙热点、盗猎风险热力图……2023年3月,系统预测黄桑片区72小时内火灾概率达87%,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立即启动预案,48小时后因雷击引发火情,火势在20分钟内被控制,未造成林木损失。“放在过去,这片林子肯定保不住。”黄桑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至今仍心有余悸。

科技更激活全民守护力量,织就一张“村民-护林员-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三级响应网络。村民蒲保良告诉记者:“过去觉得保护生态是政府的事,现在人人都能当‘千里眼’。”这样的智慧化治理,在崀山丹霞的朱鹮保护站同样可见——红外相机记录着朱鹮筑巢的细节,无人机巡查“鹮田”投喂泥鳅,村民因保护候鸟获得生态补偿,“生态晴雨表”的翅膀下,人与自然悄然达成新的契约。

近年来,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在全面加强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已累计发现新物种6个,湖南省新记录10余种。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宝库,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南山国家公园将继续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向纵深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贡献南山力量。

共生共治:从“生态孤岛”到“命运共同体”

国家公园绝非与世隔绝的“生态孤岛”,而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实践场域。自2016年试点启动以来,一场生态与民生的双向奔赴在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徐徐展开。这里,保护与发展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如同古茶树的根系与土壤,彼此滋养、共生共长。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建家坪生态移民小区内,兰方凤一家正见证着这场变革的温情注脚。2022年,他们从核心区的木屋迁入新居,告别传统奶牛养殖,转型肉牛产业。妻子阳爱花进入湖南南山牧业公司工作,新家距公司仅数百米。“搬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兰方凤的感慨背后,是核心区207户生态搬迁家庭的共同心声——住房条件改善、收入渠道拓宽、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实现双轨并行。如今,搬迁户人均年收入增长超30%,社区配套的幼儿园、卫生室与生态文化广场,让“安居”与“乐业”在青山脚下生根。

这种“人退林进”的智慧,在丹口镇边溪村同样熠熠生辉。曾是猎户的盘秀英,如今守着家门口的500亩有机茶园,年收入突破5万元。茶园采用“林下套种”模式,茶树与阔叶林错落共生,既保持水土又提升茶叶品质。依托“国家公园认证”标签,边溪村的古树红茶单价飙升至每公斤1600元,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一片叶子,不仅激活了千年峒茶的基因密码,更串联起“公司+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带动数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倾情守护一方山水,山水赠我满眼绿意。群众在尝到了生态保护的甜头后,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正在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社区共治的热情如春潮涌动。在绥宁黄桑片区,“生态守护”微信群里,村民实时上传违规采药、非法捕猎的线索;铺路水村拆除30余处捕鸟网,种植蜜源植物300亩,建起“候鸟驿站”吸引观鸟游客,年旅游收入超800万元。这种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源于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推行的“社区共建积分制”——举报破坏生态行为、参与巡护、种植生态作物均可获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或旅游门票。

科技更点燃了自然教育的火种。在湖南省首个国家公园主题科普馆,孩子们脚踏模拟苔藓森林,通过全息投影与豹猫“对话”;生态学校将课堂搬到深山峡谷,学生们溯源千年水文变迁,亲手种植资源冷杉。2024年,候选区接待研学活动超3万人次,“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模式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生态文明。截至2024年,4.7万名脱贫群众通过生态管护员、科普讲解员等岗位实现身份转型,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

当有机茶园的露珠折射朝阳,当生态移民新居的炊烟融入山岚,当朱鹮的翅影掠过丹霞赤壁,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正以东方智慧破解着世界性难题——真正的文明,从不是征服自然,而是找到与万物共生的智慧;真正的发展,从不是牺牲生态,而是让青山与民富奏响命运交响。

科研突围:濒危物种的重生密码

在黄桑的铁杉林深处,护林员龙景波与他的“巡山搭子”——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狗,仍延续着二十年如一日的守望。不同的是,生态摄像头与无人机已加入守护行列,37株冰川孑遗植物长苞铁杉的实时数据,正通过智慧平台传向千里之外的科研机构。南岭山脉的褶皱深处,一场关乎生命存续的科研战役已持续八年。这里是全球纬度最低的朱鹮繁殖地、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资源冷杉的避难所,更是浅色型豹猫百年后的重现之地。

朱鹮在我国曾面临灭绝危机。2022年开始,南山国家公园启动实施“引鹮入湘”,24只朱鹮从陕西、河南两省迁至湖南崀山,GPS追踪器实时监测其活动轨迹。得益于生态保护与国家公园的建立,种群逐渐复苏。如今朱鹮自由飞翔,南山国家公园成为朱鹮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温馨家园。2024年,南山野外朱鹮成功初飞幼鸟3只,并于今年3月再次拍到其影像资料。编号“02G”的雌鸟在松林中成功孵化幼鸟,标志着全球最低纬度野外朱鹮实现自然繁殖。与此同时,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陶志胜团队通过无性繁殖技术,让720株资源冷杉扦插苗以89%的成活率重归山林。“我们复活的不只是物种,更是一个冰川时代的生态记忆。”

2023年冬夜,红外相机捕捉到浅色型豹猫携幼崽跃过溪石——这一独立进化分支已消失百年。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紧急划定60平方公里核心区,迁移村庄、投放猎物,次年监测显示种群增至12只,幼崽存活率超80%。十万古田湿地的“超级碳库”通过智能调控,年固碳12.6万吨,成为联合国“全球湿地恢复最佳实践”。

玉女溪畔,护林员的摩托车每年碾过10万公里巡护路;崀山丹霞的岩壁上,崀山唇柱苣苔以根系书写生命韧性;牧场的奶香与草甸清风交织成绿色经济脉搏……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以创新实践书写生态文明“湖南答卷”。

当朱鹮振翅掠过晨雾,当豹猫的金色身影隐入丛林,这部绿色传奇正生长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东方样本——山青与民富在此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终成命运交响。

从“九龙治水”到万物共生——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以创新实践书写生态文明“湖南答卷”

33635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