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南山绿意浓——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观察日记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5-03-27 11:05 信息来源:

(邵阳日报)

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

2016年7月国家批复的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也是我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确定的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之一,主要由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原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和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东安舜皇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绥宁黄桑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各保护地之间的连接区域整合而成,总面积1303.80平方公里。

绥宁黄桑的飞瀑下,民宿集群的黛瓦与百年铁杉共染青绿,印证着人与自然间最朴素的辩证法;南山牧场的晨雾中,奶罐车与候鸟群同向而行,演绎着产业与自然的平行叙事;崀山丹霞的赤壁上,朱鹮振翅勾勒出弧线,诠释着生态保护的最美函数……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这块镶嵌于湘西南莽莽群山中的碧玉,正彰显着中国生态文明的新范式。这里没有保护与发展的对立,只有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交响。

侗汉护古木科技续新生

3月18日绥宁黄桑

3月18日15时许,位于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黄桑片区铁杉林村,海拔1080米的源头山被一层薄雾笼罩。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科研人员龙景波在山脚下与自己的巡山搭子——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狗成功会合,随后沿着陡峭的台阶开始攀爬。他此行的目的,是察看山上的37株第三世纪冰川时期的孑遗植物——长苞铁杉。这个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的珍稀树种,正经历着一场跨越世纪的生命接力。

“也不知道这只小狗是哪户村民家的,与人亲近得很。每次我来巡山它总会跟着我一起行动,算得上是资深‘护林员’喽!”山路阶梯陡峭,寻常人爬至半山便觉腿脚酸痛,而这位脸上常挂着憨厚笑容的侗族汉子,却在这片密林中穿梭了二十年。山中的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竹子因地下竹鞭的强扩展性容易侵占山林,对长苞铁杉的生长造成破坏,我们会在这些被砍掉的竹子截面上扎一个洞,阻止竹鞭蔓延,也会定期开展人工断根和竹笋清理工作”。

“这里最大的一株长苞铁杉高40米,树龄已经500多年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古树存续下去。”龙景波望着林海喃喃道。他身后的古树上,新安装的生态摄像头正将监控画面实时传向数据中心,这是跨越时空的守护。而此刻,距离源头山约15公里的珍稀植物园内,成功培育的68株长苞铁杉幼苗正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静待移植。这些“新生代”将成为延续希望的火种。

从鞋挂露珠的传统巡护,到“无人机+大数据”的智慧监测,龙景波的二十年恰是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生态保护进化的缩影。当时间赋予古老物种新生机,科技重塑人与自然的契约,黄桑的百年铁杉昭示着文明的觉醒,而那些深嵌年轮的冰川记忆,经由护林人的体温,融化成了滋养未来的春水。

峒茶飘香处青山共此居

3月19日城步南山

三月的南山,晨雾在海拔上千米的茶园织就轻纱,将500多岁的“茶树王”染成水墨长卷。这株高7.28米的茶树,主干如青铜柱般镌刻着远古的记忆,新萌的芽尖却蘸着2025年的春露,在料峭山风中舒展成雀舌般的翠玉。风过处,满山古茶树与新生茶林和鸣,奏响跨越时空的生命乐章。

“过不了多久就是采摘头春茶的时候了。”3月19日,在城步峒茶龙头企业湖南白云湖生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区,负责人肖敦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公司产品,随手拧开从柜子中拿出的一罐茶叶,沁人的茶香迎面扑来。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在当地政府和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支持下,3万余亩峒茶资源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被盘活,全产业链带动数万名群众持续增收。这片古茶林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当代传奇。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场绿色革命在创造“茶叶变金叶”奇迹的同时,也在叩问着发展与保护的平衡法则——那些世代栖居在生态核心区的居民,正站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交汇点。

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建家坪生态移民小区,18户91名居民在此安居乐业。2022年的那场空间迁徙,并未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

19日下午,走进兰方凤家中,白墙上的“囍”字格外亮眼——今年年初,他的女儿从新居出嫁。

“搬出核心控制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搬迁之前,兰方凤一家生活在简陋的木屋内,奶牛养殖是主要的收入来源。2022年冬天,兰方凤响应政府号召,举家入住建家坪生态移民小区,转而养殖起了肉牛。更让兰方凤欣喜的是,他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妻子阳爱花工作的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离新家仅有几百米的路程。生活环境好了,交通便利了,收入稳步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兰方凤和妻子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这场“人退林进”的变革,本质上是将发展的“金线”与保护的“绿线”紧密交织,正如古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绵延生长,发展的脉络也需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延伸。在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实践中,产业升级与生态移民在时代的杯盏中舒展、交融,最终沉淀出发展与保护双生共赢的澄明底色。

鹮影书生态方舟启人文

3月20日新宁崀山

“快看,那就是朱鹮!”3月20日上午,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崀山片区的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刘小兵指着空中掠过的红白色身影呼喊着。尽管已与朱鹮朝夕相处了近三年,此刻,他内心的激动程度与初见时相比没有丝毫消减。

在海拔800米的野化训练区,科技与温情交织成守护网。红外相机24小时记录着朱鹮筑巢的每一个细节,无人机定期巡查“鹮田”——村民特意保留的未耕作区,每日定时投放泥鳅作为候鸟餐厅。

“当初为了让朱鹮能选择在这里安家,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花了不少心思,甚至跑到与崀山交界的广西地域进行宣传。”刘小兵介绍,2022年,崀山风景名胜管理局从陕西汉中引入了24只朱鹮。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生态晴雨表”的物种,眼下正在繁育第三代幼鸟。

在这里,保护生态是所有人的共识:夫夷江漂流项目采用电动筏,避免燃油污染;辣椒峰下的民宿集群推行“碳积分”制度,游客参与垃圾清理可兑换资源冷杉树苗。正如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当村民因朱鹮吃鱼获得生态补偿,当游客为守护丹霞购买公益门票,绿水青山便真正成了幸福靠山。”

崀山脚下,一座银灰色建筑与丹霞群峰相映生辉——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科普宣教馆,这座湖南省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展馆,依靠沉浸式空间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对话桥梁。步入馆内,灯光模拟的十万古田苔藓森林在脚下延伸,全息投影技术将林麝、豹猫等珍稀动物的身影投射于岩壁;游客轻触屏幕,便能溯源巫水与夫夷江的千年水文变迁。

“今年以来,这里已经接待了5起研学活动。孩子们在这里能触摸到地球的年轮。”宣教馆讲解员介绍,八大展区通过4D影院、数字沙盘等科技手段,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奥秘拆解成可感知的故事。

从朱鹮掠过千年丹霞的翅影,到生态民宿升起的袅袅炊烟,再到科普馆内孩子们仰望星空的眼神,崀山正书写着一部跨越物种、贯穿古今的生态史诗,诠释着国家公园的深层价值——这里不仅是动植物的方舟,更是人类重新定义与自然关系的课堂。

何以南山绿意浓——南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观察日记

3362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