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兴绿”有策,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中国环境)
“郴”字独属郴州,意为林中之城,绿色是郴州的底色。近年来,郴州市聚焦“管绿、增绿、护绿、兴绿”,不断创新推进林长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管绿”有方,织密生态保护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精心保护,也要“利剑”高悬。
郴州市不断强化林长制组织体系、夯实林业基层基础、创新工作举措,推动林长制工作从“有名”向“有为”“有效”转变。
郴州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带头履行林长职责,多次巡林调研油茶产业发展、森林防火、生态修复等工作,多次听取林业工作专题汇报,对森林防灭火等工作作出批示20余次,签发郴州市2024年第1号林长令,形成“头雁效应”,带动全市积极增绿、护绿、兴绿,林长制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每一片森林有了责任人,每一位地方主官都有了“责任山”,构建起了无形的“绿色指挥棒”。
“绿色指挥棒”下,“管绿”责任进一步压实,郴州市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网格设置,健全“林长+责任单位+林长办”林长巡林服务保障机制,强化“一长四员”配置,全市划分林长制网格4710个,配备生态护林员5094名、科技员365名、监管员663名、执法人员763名,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更好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扑、责有人担。
2024年,郴州市荣获湖南省林长制工作表扬奖补,位列全省第一。
“增绿”有为,绘就绿色新画卷
漫步郴州,村头屋旁、山边河畔,处处绿色萌动,全民享绿正成为郴州新风尚。
这背后,有郴州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守,更离不开科学精准增绿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郴州市以科学增绿为抓手,重点围绕建设美丽郴州的目标,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依托湘江源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绘就了一幅绿色新画卷。
过去一年,郴州在宜林地、裸露地、火烧迹地及石漠化区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工程,让一座座荒山披上绿装。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0.37万亩,完成年度造林任务199%,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48%以上,湿地面积稳定在73.81万亩以上,“生态绿”成为全市现代化进程中最动人的底色。
为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郴州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程。临武西山、汝城益将2个林场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单位,完成森林可持续经营面积6.48万亩。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郴州召开,西山林场的典型经验成为“全国样板”,为各地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郴州模式”。
“兴绿”有策,激活生态经济新动能
在郴州,“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良好的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群众从绿色发展中获益呢?
郴州市严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以绿色发展和产业融合为动力,大力发展“林长+”工作机制,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推动森林持续经营,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绿色发展,要重视“绿值”转化。郴州市林业部门通过壮大油茶、竹木等传统产业,发展森林旅游与康养、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谋划林业碳汇、油桐等惠民产业,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走好自然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转化成财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同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发动林场周边村民自发组建施工队,通过林场免费技术培训,承接森林抚育间伐、补植补种等森林培育工作,让林农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实现了项目推进好、林农增收快的“双赢”。
2024年,郴州市林业总产值达516.76亿元,林下经济(含森林康养)产值超过90亿元。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总数达到35个,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58家。安仁县“林长+产业”、宜章县“林长+生态旅游”、永兴县“林长+油茶”3个项目均纳入2024年省“林长+”工作机制重点项目,数量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