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林业局创新机制 全面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红网时刻)
岳阳市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41个,是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保护地大市。今年以来,岳阳市林业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坚持改革创新,强化监督管理,高质量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切实“守护好一江碧水”。
创新管理机制,明确监督管理责任。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作为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的重点。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岳阳市建立市、县两级自然保护地工作协作机制,统一组织协调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工作。将健全自然保护地机制作为涉林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内容,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督促属地政府按照“一个机构、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要求健全自然保护地机构建设,并根据类型级别统一归口市县两级林业部门管理,市县两级新设保护地机构4个,新核定编制18个。二是落实监管责任。健全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责任体系,对边界明晰的自然保护地实行属地政府管理,对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地划设生态功能区(全市共划设9个重点生态功能区),由市级林长担任功能区长,负责组织协调该区所涉自然护地监管工作,同时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机构的主体责任。三是明确林长责任。设立自然保护地专职林长,把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纳入市县林长责任清单,划定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网格,切实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
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督管理成效。围绕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创新监管方式。一是实行生态环境问题“1+5”常态化监管。即以常态化开展巡护排查为基础,对发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问题台帐、清单交办、考核问效、整改销号、联合验收管理机制。今年市县两级林业部门共排查发现疑似图斑226个,核实整改9个。二是实行建设管理全链条监管。制定完善自然保护地行政审批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相关规定,规范全市自然保护地内建设行为,要求自然保护地内实施项目建设,一律要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履行行政审批、核准、备案等手续后,方可启动项目建设。三是实行年度述职评估监管。全省率先实施自然保护地年度述职报告制度,出台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评估考核制度,建立保护地专家库,年底组织专家全面评估各自然保护地队伍建设、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等工作情况。
创新工作载体,拓展监督管理范围。结合岳阳市林业工作实际,在全市自然保护地开展“五清行动”,进一步明确监督管理重点。一是政策法规宣讲清朗行动。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政策法规宣传敲门行动,以宣传《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湿地保护法》等法律条规为重点,常态化、多形式、全覆盖开展宣传。二是环境卫生清洁行动。结合乡村振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开展,组织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清理建筑、生活等各类垃圾600多吨。三是林下可燃物清理行动。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影响,切实消除森林火灾隐患,以进入保护地道路两侧为重点,清理面积320公顷,可燃物400多吨。同时以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建设林火阻隔系统367公里。四是动植物资源保护清风行动。下发加强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林长令,联合森林公安等部门依法打击查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19起。五是行业安全隐患清查行动。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常态化排查自然保护地内各类安全隐患,今年共排查各类安全隐患36个,整改完成32处。
创新考核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保障。将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纳入市委、市政府污染攻坚防治战月度考核内容。月度考核从100分中赋分10分用于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考核,重点考核自然保护地森林资源管护、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生物多样保护和宣传巡护等基础工作,并实行“月考核、月排名、月约谈”制度,由市林业局综合打分提交市生环委,市生环委根据排名打分情况,对考核倒数一、二、三名的县市区提请市委书记、市林长约谈县委书记、县(市区)长、县(市区)分管副县(市区)长,并全市通报、登报检讨、挂号整改。同时将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纳入林长制考核的重点内容,纳入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生态文明建设分值)。通过健全考核体系,形成了党政重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有效遏制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