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左公精神,建设绿色湖湘
(新湖南客户端)
“左公收复新疆是为国,左公大漠植柳是为民。民生福祉不仅是衣食住行,更有生态环境。森林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宿。今日湖南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绿色成为湖南的名片和骄傲,大美湖南是千百万湖湘儿女承遵循自然、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扬心忧天下、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拼搏而来的。左公是这种湖南精神首屈一指的标杆,我们要弘扬、继承他的精神。”近日,在纪念左宗棠诞辰210周年——“新栽杨柳三千棵”公益植树活动暨“左公柳”回湘仪式上,省林业局局长胡长清高度评价了左公为国为民的爱国精神和植柳千里的生态环保意识。
百余年前,左宗棠西征时栽种的两棵红柳树已长成巍峨巨木。如今,从甘肃酒泉跨越千里,又重回左公故里柳庄。左公柳回湘,不仅是对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的赞颂,也赓续了湘人数百年来建设美好祖国、弘扬生态文明的绿色信念。胡长清指出,每一棵古树都是历史的记载,文化的传承。每保护一棵就是储存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存续一部人与自然的发展史书,储存一份优良政治的遗传资源,延续一份怀念终身的乡愁情怀,其成果惠及地方,意义教化子孙,影响源远流长。2022年3月,湖南出台了《湖南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并通过开展古树名木巡护巡查、信息系统建设、保护试点示范、组建科研团队、保护科普宣传等系列措施,系统、全面、科学地保护了全省23.9万棵古树名木。
1876年,清朝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在肃州誓师,开启了收复新疆的征程。左宗棠率领湘军子弟,在中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与当地老百姓一道,合力种植数以百万计的红柳树,用以巩固路基、防风固沙、供行人遮凉,这些树被后人称为“左公柳”,它们也是西北防护林的雏形。
据记载,左宗棠刚赴西北时,当地“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自嘉峪关至省,除碱地沙碛外,拱把之树接续不断。”左公其时究竟栽种了多少树已难考证,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美名流传至今。
现如今,湖湘子弟继承左公精神,在广袤的三湘大地上用行动继续书写绿色答卷。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唯美动人的绿色旋律,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把绿水青山打造成湖南的一张靓丽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森林覆盖率由57.34%提升到59.97%,森林蓄积量由5.05亿立方米增加到6.41亿立方米,增长26.9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84.2%提升到86.3%,湿地保护率由50.16%提升到70.54%,林业建设成果斐然,三湘大地满眼青绿。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林业产业蓬勃发展。2021年,湖南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405亿元,过去10年间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高达187%,全力打造油茶、木竹产业、林下经济、花卉、森林康养与旅游等五大千亿产业。其中,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持续领跑全国,全省油茶林面积2277.5万亩、茶油年产量41.4万吨、茶油年产值688.1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林业事业的发展,不仅收获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绿水青山,更把生态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切实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进程,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百年前,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曾张贴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百年来,百万棵左公柳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的新绿。
百年后,左公精神随着左公柳回湘又将赓续传承。胡长清表示,“这是左公爱绿为民的情怀传承,也是近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延续,更是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的升华”。
现如今,三湘大地满目苍翠,生机盎然,处处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湖湘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三湘大地水清岸绿,生态文明建设拾阶而上,真正实现“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让良好的生态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