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创新建设模式,推进湿地保护

 http://lyj.hunan.gov.cn/ 时间:2020-08-21 10:01 信息来源:


    (湖南电台)近年来,衡阳市大规模推进退耕还林还湿,在湿地生态净化、建设模式上不断创新,让曾经的荒野滩涂重现水丰草美、鹭飞鸟鸣。

在衡东县新塘镇,从幸福河流出来的水污浊发黄,可中途转了一道弯后,汇入洣水时却变得十分清澈。这一道弯的效果,是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带来的。

项目退耕还林还湿820多亩,湿地内精心选种湘莲、美人蕉、鸢尾、香蒲等具有净化能力、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通过拦水闸、沟渠,将幸福河的水引入湿地,实现生态净化。衡东洣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颜水华介绍,“主要是通过三级净化,水通过现有的灌溉渠道出来,第一次进入湿地还湿区处理水,出来再到第二片还湿区,再到第三片。它自然无动力自流到还湿区里面,通过植物的分解、沉降、吸附作用,把污染物吸收了,它流出来的水就干净了。”

如今,当地的鱼、虾、水鸟数量增多,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经测算,项目每年可净化生产生活污水约2000万吨,每吨污水的处理成本仅0.075元,远远低于城市里的污水处理厂。省林科院博士吴子剑告诉记者,这里水质最差的时候是劣五类水,相当于黑臭水体,通过净化后,可以达到三类水标准,在水量丰富时一些指标,比如氮、COD可以达到二类水标准。

在衡阳市石鼓区角山镇利民村,产自湿地的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可以卖到全国各地。一到花期,大量游客涌入湿地,带动不少农户在家门口就业。项目区2018年接待摄影、研学、休闲旅游人数接近5万人。

为解决退耕还林还湿项目建设资金筹集难、思想统一难、维护管理难等问题,石鼓区创新建设模式,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多方参与,引进衡阳新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通过土地流转确保村民收益,政府按每亩5000元的标准对公司进行奖补。通过这种方式,建设资金、后续管理有了保障,村民增加了收入,生态环境得到修复。衡阳市石鼓区林业站站长高海龙说,企业来负责项目建设和运作,有专人来管理,政府负责监管。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才有如今的好效果。

龙荫港是湘江一级支流。湖南衡山萱洲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前,龙荫港河段污染严重,沿河垃圾成堆,河道内网箱养殖、“迷魂阵”等非法渔业行为普遍存在。

湖南衡山退耕还林还湿试点项目位于衡山县永和乡新场市社区,毗邻龙荫港,出水口距湘江干流1.5公里。项目以生物工程技术为主,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种植荷花、香蒲、黄菖蒲、花叶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和柳树、樱花、杜英、紫薇等木本植物,对居民生活污水和周边1000多亩农业面源污染水体进行净化,水质从地表水四类到劣五类,稳定提升到地表水三类以上。

衡阳创新建设模式,推进湿地保护

136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