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紫水湿地公园建设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关于2019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情况的通知》(林湿发[2019]119号),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主要以紫水河和高岩水库为主体,总面积1096公顷,湿地面积685公顷,湿地率为62.5%。紫水河自然景观优美,沿河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碧水萦回,水清见底,全境都保存原始状态,是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模式标本,是湖南境内最原始、最美丽的河流之一,宛如一条柔软透明的绿色绸带,盘绕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生物基因库、动植物王国、天然的自然博物馆的美誉。公园涉及4个乡镇48个村。
2014年12月,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试点建设后,东安县委、县政府迅速将这一建设上升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首位战略”,相继实施紫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紫水休闲绿道建设、高岩水库景观建设、湿地恢复重建区建设、聚德文化园建设等项目,围绕湿地保护和恢复,在全县打响了“三大战役”。
划出生态红线,打响生态整治“攻坚战”。由县财政花钱买生态,取消紫水河流域的商品材采伐指标,对紫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山林全部实行禁伐;对湿地公园周边11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一律停止公益林采伐审批。5年来,东安县累计完成封山育林80余万亩,减少森林采伐量达40余万立方米。为保护湿地生物资源,先后开展了“利剑行动”和“清网行动”等行动,严厉打击乱捕滥猎,保护了本区域候鸟迁飞安全。与此同时,撒开水产渔政“安全网”,对电打鱼、迷魂阵等非法捕鱼零容忍,进行严厉打击。
注重全面保护,打响流域保护“持久战”。在湿地公园全流域全面禁止无证采砂、禁采区采砂、乱采滥挖、乱堆乱放等违法违规行为。该县大力实施禁养区“退养”雷霆行动,2017年使紫水流域269户养殖户在13天内签订退养协议,全部退出了禁养区。织好生态农业保护网、畜牧养殖保护网、工业废水排放保护网、乡村环境卫生保护网四道“保护网”,保护公园水质。实施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湿工程。在湿地恢复重建区,建成了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种植了垂柳、枫杨、乌桕等乔木以及香蒲、野芋等挺水植物,湿地生态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创新机制,打响外围建设的“人民战争”。开展群防群治,将湿地公园社区管理融入到东安县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网格实施层级管理,每个网格确定1-2名管理员,主要承担湿地公园水环境、野生动植物、候鸟等保护监管任务。建立沿江联防巡查机制。以东安紫水国家湿地公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核心,以沿河乡镇村为骨干,聘请了专职巡护员12人,协同县河长制工作聘请的民间河长,组成湿地公园水上联防巡逻队,要求每3天要进行一次巡护,填写巡护记录表,切实担负起了群防群治、联防联治、自防自治湿地公园的保护重任。
目前,紫水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优化,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湿地用水得到充分保障,野生动物种类或数量明显增加,整体水质已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多断面、多月度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湿地公园周边土地与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管控,人为干扰因素得到有效遏制,湿地公园内部水岸及景观始终保持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