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污染服”换上“生态装”
9月23日上午,石峰区清水塘,秋阳高照,彩旗猎猎。
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铿锵有力地宣布,“一桥一塘六路”项目开工。
“一桥一塘六路”包括清水塘大桥、清水塘城市公园、清水塘大道、清霞路、株冶路、霞湾路、观湖路、临江路。该项目是拉开清水塘产业新城框架,提升新城承载力的关键性工程,标志着新城开发进入新阶段、清水塘片区转型发展开启新征程。
按照规划,清水塘产业新城将投资80亿元,建设科技创新、高端智造、口岸经济等多个产业区,成为一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
清水塘身换“生态装”款款而来。然而,打开泛黄的历史,清水塘身上曾多年披着一件灰不溜秋的“污染服”。
到21世纪初,清水塘已形成以冶炼、化工为主的产业格局,聚集了株洲冶炼集团、中盐株洲化工集团等261家企业。长期“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废气味比臭鸡蛋,周边居民叫苦不迭;废水超标排放,在霞湾港累积沉淀,底泥中沉积的重金属污染物成为湘江下游湘潭、长沙等城市饮水安全的重要隐患。
2003年、2004年,株洲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污染服”配上一顶“黑帽子”,株洲形象大打折扣,作为工业核心区,石峰区勇挑重任,誓改局面。
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石峰区持续推进污染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到2016年下半年,关停污染企业已达108家。
2016年9月21日,在石峰区第五次党代会上,履新上任的石峰区委书记张建勇在会上斩钉截铁地提出,要全面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搬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环境污染治理,加快替代产业培育,初步构建科技创新、口岸物流和工业文化三大产业功能区,打造产业转型的样板、生态新城的典范,形成全国城市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示范效应。
以此为方向,石峰区一张宏图干到底。
由13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搬迁改造专职队伍,担当作为,精准施策,有力推动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到2018年底,剩余的153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61家企业实现转型。
在关停企业的同时,石峰区同步启动了企业场地及全区域的污染治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近3年来,市、区两级投入175.6亿元,实施治理类和保护类重点项目423个,系统推进“水污防体系、水安全体系、水保障体系、水生态体系、水文化体系和水管理体系”六位一体建设。
目前,湘江株洲段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2018年石峰区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0天。
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当眉清目秀的石峰呈现在人们面前,掌声响起。
掌声是褒奖,也是鼓励。石峰区决定更进一步,让老工业区彻底穿上“生态装”。
山清方能水秀。石峰区有“绿心”面积35.47平方公里,其中禁止开发区面积22.88平方公里。石峰区着力构建造林、育林、护林“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机制,打出了保护“绿心”的组合拳。
两年多来,该区实现57家绿心地区工业项目关停、70家生猪养殖场退出,腾挪出更多造林空间;全区5条主要水系共23公里的河道得以疏浚,新修中小型水库2座,小型蓄水池500多个,改善了森林生长环境;全区山林被划分为53个网格,建立网格员常态化巡护机制,切实打通护林、防火工作“最后一公里”。同时,完成了森林管护监控系统一期建设,对18平方公里林地实行360度无死角、全时段监控。
“绿心”屏障九郎山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该区于2017年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在总面积达1.5万亩的九郎山周边栽下银杏、杜鹃等19个品种,共计40余万株苗木,栽树育林达7000余亩。
当烟囱不再冒黑烟,当黄土被葱郁的林木覆盖,当一江碧水逶迤向前,石峰区终于回到她原本的样子——青山绿水、生态宜居。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石峰人以牺牲、果敢、睿智,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